数字化转型转型什么? 点击:348 | 回复:1



SeanSong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68帖 | 6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246
  • 注册:2009年8月25日
发表于:2019-04-19 15:21:28
楼主

复杂问题却用简单的思维来解决

显然,我并非真的反对工业互联网能够给产业带来转型,但是,我想一个缺乏思考的道路是不合理的,要付出惨痛代价的,在一个蜂拥而上的时代,你若是不能谈点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赋能、协同制造、边缘计算、雾计算、容器技术、建模仿真、数字孪生,你似乎已经落后于这个时代了。

 

其实,人们都是站在自己的视角看待这个世界,这很正常,跨界并非易事,尤其是在我们仅跟随一个潮流的时候,我们并未真正思考我们自身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与之相关的管理运营、经济性、创新驱动、人才培养、企业文化、市场战略进行融合的时候。

1.png

是的,这是一个复杂问题,我们却用了简单的思维来解决,那就是工业互联网将让我们实现数字化转型,迈入新时代,获得新的生命,在《复杂》一书中提到,人们往往分不清问题的复杂和简单,用简单的方式来解决复杂的问题,至于复杂问题的解决方法可能是“简单”的—这可能是策略问题,就像沙丁鱼群躲避鲨鱼的时候群体智慧涌现的那种状态,每个沙丁鱼只要遵循最简单的原则就可以确保群体协同,但是,并不代表你用简单的思维去解决复杂问题,请注意这个逻辑顺序。


大家都知道,工业互联网是一个工具,用于高效的帮我们进行数据的采集、聚合、分析,并来指导生产,这个道理并非复杂,但是,这是个工具,就像你有一口双立人的高级锅,或者你有一口网红的章丘铁锅,而且绝对的原装正品,可是,你并不会做菜啊!你要这么好的锅干嘛呢?

 

关于精益的基础问题

人们似乎将希望寄托于“工业互联网”,以为通过网络的连接,将数据归结,到了云端,然后就可以解决目前制造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其实,这个想法显然是不可行的,这也是工业互联网之所以被质疑和诟病的地方,而精益却是一个长期的工程,人们似乎仍然沉湎于过去的“快速”获得结果的迫不及待的心情中。

2.png

制造业的基础薄弱,在于运营管理水平低,而这些导致了基本的“质量”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现在很多企业所遇到的“缺乏数据”、“质量不稳定”、“缺乏创新”,其实,这些问题都是精益的基础匮乏造成的,精益在这个场景中的意义在于“”

(1).精益提供了数字化的真正根基,这个话题显然已经得到了很多讨论,因为如果不知道自己的目的,那么就会出现不知道采集什么样的数据的问题,另一个问题就是不知道数据的用途问题。

(2).很多问题回到精益上,这也是一些行业里的同仁最近反馈的,他们觉得很多民营企业起于草根,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抢的了机会,拼凑起来的产品就能去获得市场赚钱,而现在却无法再像以前那样,因此,这个时候再回头看自己的产品,还不能达到较好的质量稳定性。

 

标准的背后是管理水平

 

人们把竞争理解为一流的企业制定标准,但是,这个理解并未深究什么是标准?如果你没有对数据的深入理解,你能制定Administration Shell吗?你都没有遇到过安全问题、数据协同问题,你可能不知道为什么需要这些标准,这个模型为什么这么建?为什么这些数据要这样存放?

 

就像OPC UA的标准,发现因何大家缺乏对OPC UA的认识,而将其作为通信,暴露出一些现象:

(1).明明问题可以通过OPCUA解决,但却完全不了解

在之前一篇文章中已经提到这个话题,这比较显著的呈现,不仅来自IT的工业互联网从业者不了解(又一次听到OT端人感慨工业互联网人不懂现场总线—真的有可能没有听过),即使是OT端的制造业End User,OEM都不大了解,似乎这件事情主要是自动化厂商在主动推广,而OEM和End User都不关心。

(2).缺乏对规范与标准的制定,有厂商提出这个应该由自动化厂商制定,而作为产业链中的“买方”,我们发现国内一些大型企业都似乎在整个数据连接中缺乏“话语权”,而OEM则鉴于自身的Know-How保护也不愿意开放数据接口,这其实是因为大型厂商缺乏对数据的需求不清晰,之前都是独立的生产,而今天要互联,再看原有的数据接口时候,已然各种“万国旗”悬挂,如同混乱的电缆连接,已经不知道“编码”在哪里了。

3.png

这件事情一直让我怀疑OPC UA这个有没有价值和意义,但是,从大家反馈的现场实际问题来看,似乎又躲不过,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与规范。对比了其它的规范,好像也的确没有一个特别适合与OPC UA竞争的,然而,国内OPC UA似乎了解又特别少,不但End User不了解,OEM不了解,甚至自动化厂商都不大理解,明明有问题,也有路,却都没有人去走。

 

没有人走这个路反映出“真正的工业互联”需求并不迫切,就像像昨天与朋友讨论的现在的问题是“理念解释理念,理念指导实践”,而不是来自需求指导方案的构建,倒是构架指导方案,自上而下的方法是否适合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看来尚需要时间。

 

转型是指怎样的转型?

人们对于“数字化”转型的认识停留于“上网”、“数字化软件”、“APP”,以为构建了企业的私有云、上了个MES就是数字化转型了,而忘记了数字化转型的“初心”-是让企业赢得竞争力,获得持续的发展。

 

外部环境的变化大家聚焦在了“贸易战”,去年的贸易战似乎对大家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但是,Trump的贸易战无非相对于奥巴马更为直接而已,这种国家竞争不管Trump的“简单粗暴”还是奥巴马“温和委婉”都是会发生的,并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并不会熄灭。

4.png

相对于贸易战的诉求“贸易平衡”、“关税”,对我们的制造业都有压力:

(1)出口的产品因为美国的关税增加而难以获得订单;

(2)由于贸易要求开放市场而要降低进口产品关税,也会对本土制造业带来压迫。

 

而贸易战的另外几个诉求也会是影响制造业很大的因素:

(1).知识产权保护:去年发生的对上海的CITIA侵权的巨额罚款就是一个标记,国家对知识产权的重视不完全因为是美国的知识产权诉求,本身也包括了对“创新”的鼓励,营造良好的商业环境的考量。

(2).补贴:对于补贴问题,美国贸易战的诉求之一,但是,这个问题同样从内部考量而言,也需要进行调整,减少资金性补贴,但加强政策性指导,这会是未来的发展。

 

必须意识到企业的经营环境,在宏观上受到政治性影响,也受到内部环境影响:

(1).更强的税收管制

(2).对社保的增强监管

(3).对环保的监管加大力度

 

过去的数十年里高速发展中的“廉价”来自于很多方面的成本节省, 上述所有因素,我们在员工社保方面的节省,在很多年里,除了北京、上海、广州这些一线城市,大部分城市都缺乏这方面的严格管理,而环保的成本节省会付出未来更大的整治代价,知识产权方面的“研发”成本节省,这些上述因素都让中国有廉价劳动力的竞争优势,但是,这些问题显然都不再像以前了,因此,必须转型:

5.png

粗糙的管理到精益的转型

实际上,在很多我们的企业里,你若去走一遍,你会发现,根本不需要什么数字化转型,依靠精益的水平提升,就可以让他们的生产成本、质量、交付能力提高,所谓的数字化转型是指这种精益水平很高,数字化转型可以为精益的运行带来更便捷、高效的工具,但是,如果你精益基础都没有的话,你要这些工具干什么呢?

如果你并不会做菜,你说我有双立人菜刀、蒸锅,还有一把山东章丘原装手工打造的铁锅,你不会做菜,你要这么好的锅不是浪费吗?


短期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转型

在很长的时间里,中国的经济发展处于高速运行中,人们已经习惯了赚这个快钱,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已经忽略了构建长期稳定发展的战略,一旦遇到市场的变化,包括监管的严格(如环保、制药行业的合规、消费者权益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严格),很多行业就会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甚至会产生倒闭潮,因为,他们没有在赚钱的时候构建“可持续的发展”架构。

6.png

仿制追随到自主创新的转型

在欧盟的全球企业研发投资的排行榜上,Top 50仅华为一家中国企业,我在想华为因何在创新方面做的非常多,因为他们已经走到了“荒原”上,就是前面没有路了,你必须自己走这条路,早期华为可以跟随全球知名的通信制造商,但是,当你已经处于领先,没有人可以跟随的时候你就必须自己来趟这条路。

7.png

最好走的路也是最难走的路—通过仿制、跟随,你会发现你很容易陷入泥潭之中,因为,这种时候门槛就往往比较低,容易走的路并非对你一个人容易,对大家来说都可以进入,而那些看上去难走的路,因为没有人走,反倒更为简单。

 

在中国,有很多企业已经依赖中国超级大的市场实现了“试错”,因为中国有巨大的市场让他们成功,当他们已经走到最前列的时候,那么他们将怎么办呢?如果你要迈向国际市场,你又将如何面对知识产权、全球市场用户千差万别的需求呢?

 

在中国,像奔驰、路虎这样的企业都可以傲慢,在欧洲、美国这样严苛的监管市场中的这些企业能够傲慢吗?中国的企业要走向全球,在中国有政府百般的呵护,到了全球市场,没有人呵护你,你必须在炮火中前行,那么你准备好了吗?

8.png

低价竞争到价值竞争的转型

价格的竞争似乎是一把利器,在哪里都好使,可是,价格是一个不断缩水的,因为它有极限,而价值则是一个扩张的过程,它没有极限,价格是竞争力的一部分,但价格优势并不代表成本优势,在很多时候,我们的成本优势其实是低的,如果我们要同样品质的产品竞争的话,在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价格未必真的占有优势,就像人们喜欢去国外购物一样,因为同样质量的产品我们可能真的比进口的价格要高。

9.png

人才培养的长期战略

 

人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然而“叶公好龙”似乎更为常见,很多企业都渴求人才,却又不去在人才的培养上花费代价,总觉得“挖人”见效快,但是,挖来挖去除了抬高人力成本外,其实并没有让整个中国制造业整体的人才水平提升,因为,那些顶尖的人都跑到了“赚钱多”的地方,但是,并没有增加。

10.png

1.创新需要给予犯错的环境

创新其实是一个“发散”与“收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试错是必须的,因此,对于那些“尝试”要给予机会,怕承担错误似乎是一种政治场中的文化,但是,在制造业中的人,要鼓励试错,才能让人才有机会发挥自主性,将其设计中的想法给予机会实现。

 

2.构建工程师文化氛围

要培养人,就要尊重人,鼓励人才的自主创新性,包括对其这种科学与工程思维、规范与标准的训练,形成长期可持续的人才发展,这样才能使得工程师的效率更高,基于精益的研发管理,可以大幅度提高产品研发效率,节省成本。

工程师最主要是对工具的使用,不仅设计有工具、管理同样有工具,这都是需要提升的。

 

3.关注人的发展

 

制造业中最大的变量是“人”,人、机、料、法、环中,人具有最大的柔性,你有1倍也有10000倍的潜力,关注人的发展,人也关注企业的发展,这样才能确保自己源源不断的人才,而不用担心人才的流失,因为,培养人、鼓励创新,就能留住人,而不愿意培养人,总怕人才流失反倒留不住人—因为庸才才会留下,而具有自我驱动力的人一定会离开。

 

企业家必须在“客户利益”、“股东回报”、“员工福祉”三个方面获得平衡,为客户创造价值、为股东回报丰厚利润,为员工谋求职业发展。

来源:微信号 说东道西

作者:宋华振

该作品已获作者授权,未经许可,禁止任何个人及第三方转载。





武汉王工

  • 精华:30帖
  • 求助:95帖
  • 帖子:5269帖 | 8770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28783
  • 注册:2020年5月25日
发表于:2019-04-19 15:46:34
1楼

微信号 说东道西


热门招聘
相关主题

官方公众号

智造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