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最近还看过
江山笑涛浪淘尽
红尘俗事知多少
因特网江湖二十年,造就了一代消费互联网枭雄。眼球经济、乌镇饭局、去中心化、风口入口、流量为王、爆款、等各种关键词,尽管还在流行,但是预感将很快过气。因为,谁都知道工业互联网已经来了!当然,因为消费互联网其实与工业互联网的差异太大,互联网公司们自知是一下子接不上“话茬”的,于是,一个似是而非的“产业互联网”的名称就被用来替代“工业互联网”了,一个逻辑不通的“从2C转向2B”的解读就出台了。
当然,具体的玩法还是在英文词上下足功夫,给听众留足想象空间,给自己留下退路:
英文词解读1——选择产业一词,用英文的“Industrial”的多义性做解释似乎很完美,同时兼具产业和工业的意思,而且更偏向于产业。于是,“Industrial”到底是产业还是工业就成了一笔糊涂账。既然产业在互联网公司的解读上可以泛泛地包括交通、医疗、建筑、服务、农业等各种领域,那么,从消费互联网转向“产业互联网”,就成了语焉不详的“通解”,成了进可攻、退可守的万全之策,怎么转都行,转哪一行都行,是不是转向工业互联网,全凭发言人或代言人的一张嘴了。
英文词解读2——选择“2B”一词,用英文的“Business”的多义性来做解释也很完美,该词兼有“商业、业务、生意、行业”等意思,于是“2B”也变成了可以有多种解释的“通解”,你以为“从2C到2B”是消费互联网转向工业互联网,其实,人家也许是转向了任一个非消费领域的其它行业,都算数,仍然是进可攻、退可守的。
很多人都以为互联网公司可以从消费互联网转到工业互联网(或曰之“产业互联网”)了,还弄出来一个“上半场、下半场”的说法,其实真的是有点想多了。互联网公司何尝不知道从消费互联网转到工业互联网之间,还真的有五座珠峰等着爬呢!他们的心态是很难矛盾的,不转吧,消费互联网已经找不到类似于过去十多年那样太多的增长点,转吧,其实也真的没有太大的本钱和先天的基因往工业互联网转,只能先打技术外围战,先打词汇变通战,先打造势舆论战。
当然,用过去在消费互联网的巨大成功后攒下的本钱,大批量地从央企、国企挖人补“工业基因”,从工软企业挖人补“工软基因”,从院所和组织挖人补“研究基因”,倒是一直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但是工资待遇加数倍的结果是,人才好挖,知识难得,有一座“知识壁垒”珠峰横亘在那里,搬不走,挪不动,也唱不了现代版的“愚公移峰”,只能花费时间、资金和毅力去慢慢爬,去细细沉淀,但是这需要时间,时间,时间!笔者曾在很多讲课中一再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可以跨越,但是技术积累的阶段是不可跨越的。
仅仅一两年,中国的互联网江湖就已经大变样了。角色在变,主次在变,风向在变,阵地在变。如果说,GE Digital的“三步走”发展策略“GE For GE,GE For Customers,GE For World”在最后一步没有走通,马失前蹄,那么,很多人假设的“互联网+信息”、“互联网+消费”、“互联网+工业”的三部曲,也会是一样的道理——前两步没有问题,第三步逻辑难通。如果打算从“互联网+产业”来过渡一下的话,估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过,只要耐心发展,杜绝浮躁,甘当配角,服务工业,还是有很大的机会的,还是有很大作用的。
知名主持人王利芬评论到:“主角变为配角、主人变助手并不是说不重要了,下一轮工业互联网发展中他们依然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而且,因他们二十年的发展,才会有工业互联网的春天,这就像电力公司、自来水公司、煤气公司都很重要,但它们只能是社会的基础设施一样。”
消费互联网,工业互联网,两个江湖,两种力量,两种玩法。交集不多,相守相望,消费互联网江湖的人要杀入工业互联网,几座珠峰在挡路;工业互联网江湖的人要借力消费互联网,可惜对该江湖的行规、行话、玩法和风情都不太了解。直接跨界彼此都有风险。把今天的互联网公司,定位成未来的基础设施,其实是最恰当的,做“云”,做“管”,都很好,就是不要去做工业的“端”,因为,那里不是你的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