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智造风口,谁能“煮酒”称雄? 点击:42 | 回复:1



wayaj

    
  • 精华:30帖
  • 求助:95帖
  • 帖子:5269帖 | 8770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28783
  • 注册:2020年5月25日
发表于:2017-11-24 14:07:03
楼主

    智能制造是一个系统工程,贯穿制造活动各个环节,从产业链的角度看所涉细分行业非常广泛。哪一类型的厂商能“煮酒”称雄呢?换句话说未来智能制造产业将是怎样的格局?

近年,中国的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形势一片大好,智能制造是一个系统工程,贯穿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各个环节,从产业链的角度看所涉细分行业非常广泛,也十分复杂。与此同时,处在产业链不同位置的智能制造服务商们对于智能制造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其产品和解决方案在整个智能制造建设中的价值也就各具特色。

目前活跃于智能制造产业的服务提供商主要有:


  • 自动化领域公司,包含了自动化装备(设备)的提供商、自动化生产集成服务的提供商等,主要产品包括机床、机器人、自动化产线、控制系统集成等;


  • 工业信息化领域公司,包含工业软件、数据库服务提供商等,主要产品包含PLM、MES、APS、设备管理、劳动力管理、主数据管理等;


  • 工业互联及物联网公司,包含了车间联网、工业信息安全、身份识别等,主要产品包括传感器、RFID、工业互联网平台等;大型制造企业,供智能制造建设的经验和总体规划,搭建企业应用平台。


  • 除此之外,还有管理咨询类型的公司、互联网及IT行业巨头、其他智能制造技术服务的提供商等等。



那么,在智能制造的风口,哪一类型的厂商能“煮酒”称雄呢?换句话说未来智能制造产业将是怎样的格局?为此,笔者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希望可以看出些端倪。


首先,自动化领域公司的优势:

从制造企业效益的角度,设备的自动化改造、控制系统集成应用,往往是最容易想到的切入点,对于智能制造水平的提升见效快,效益显性度高;


从应用层面上说,设备是智能制造的基础,对于智能制造的推进有很大的影响力。并且,设备的提供商大都是根据客户需求提供产品,因此对于制造企业的生产工艺及流程有着比较深入的了解,加之在接口上通常都有自我保护的惯例,这对于上层其他公司软件的接入或者说集成制造了障碍,同时也为其自身向上层的扩展提供了前提。一旦形成了自己的涵盖控制层、执行层管理的成套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就更容易获得市场肯定。


但是,尽管自动化领域公司在底层技术、设备、控制系统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在软件层面大都相对较弱,很少能深入制造企业管理和业务流程的核心区,这一部分自动化或者设备的公司无法和工业软件的企业相抗衡。但并不绝对,西门子、GE、罗克韦尔自动化等在制造领域深耕多年,已经具备了较为完整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解决方案。


如果说自动化集成应用、自动化装备是智能制造的基础,那么工业软件就是智能制造建设的“灵魂”。工业软件有不同类型,但总的来说是主要集中在工具、系统和平台三大领域,就其优势而言:

其一,工业软件贯穿从设计、工艺、生产、销售等核心业务环节,深入企业业务,具有天然的需求优势;


其二,作为从CAD、ERP等基础软件开始接触信息化的中国制造企业而言,对工业软件的认知上就是先入为主的;


其三,制造企业关注新技术、关注新设备,但最为关注的问题还是企业运营,因此优化企业管理运营,提升科学决策能力的工具更容易受到青睐。


但劣势也较为突出,工业软件包含产品设计、产品生命周期、企业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等等,市场上的厂商大都有各自的领域,即使是像SAP、Oracle等也仅仅只能在智能制造产业链中占据某一个或者几个环节,影响力还是有限。以MES市场为例,经过多年发展依旧没有建立其良好的市场生态网络,由于行业特性等因素的限制MES厂商多集中在某些擅长的领域,做全几乎不可能。另外客户对于MES的需求的外延也不断向下层、上层扩展,整体方案的需求也让很多MES厂商在竞争力上存在短板。


工业互联及物联网公司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上的优势绝对是其在智能制造产业中盈利的保证。但对于这些泛行业应用的提供商而言,在制造领域深耕最大的弱点是其对制造业的业务、流程、环境的陌生。但随着一些自动化领域、工业软件领域的厂商甚至是制造企业的涉足,这一劣势已经不那么突出。大型制造企业的优势很明显,对于行业的市场、业务特性、生产特点、管理需求的了解让其很容易从痛点着手抢占市场的先机。


其次,这些大型的制造企业本身在其行业内甚至是整个制造行业都有这很大的影响力和标杆性作用,因此更容易被制造企业所信任。再就是实践经验的优势,多年自身发展和行业积累,在应用层面上的经验无疑成为成功复制或者“孵化”成果的保障。但弱点同样凸显,制造企业在智能制造产业中的角色转变往往不够彻底,而且在市场化的竞争中缺乏市场运维的经验,技术上也相较于其他类型的竞争者更弱。


就目前总体的市场来看,可能工业软件领域的厂商的综合优势稍强,但随着“融合”步伐的加快,不同优势的智能制造服务商们正在积极的扬长避短,未来的市场格局也肯定是融合发展,只有共同构建生态系统,协作共赢才能推进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至于谁将在这场智能制造的浪潮中“称雄”还需拭目以待。


1分不嫌少!


楼主最近还看过



wayaj

  • 精华:30帖
  • 求助:95帖
  • 帖子:5269帖 | 8770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28783
  • 注册:2020年5月25日
发表于:2017-11-24 14:07:38
1楼

近年,中国的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形势一片大好,智能制造是一个系统工程,贯穿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各个环节,从产业链的角度看所涉细分行业非常广泛,也十分复杂。与此同时,处在产业链不同位置的智能制造服务商们对于智能制造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其产品和解决方案在整个智能制造建设中的价值也就各具特色。


目前活跃于智能制造产业的服务提供商主要有:


  • 自动化领域公司,包含了自动化装备(设备)的提供商、自动化生产集成服务的提供商等,主要产品包括机床、机器人、自动化产线、控制系统集成等;


  • 工业信息化领域公司,包含工业软件、数据库服务提供商等,主要产品包含PLM、MES、APS、设备管理、劳动力管理、主数据管理等;


  • 工业互联及物联网公司,包含了车间联网、工业信息安全、身份识别等,主要产品包括传感器、RFID、工业互联网平台等;大型制造企业,供智能制造建设的经验和总体规划,搭建企业应用平台。


  • 除此之外,还有管理咨询类型的公司、互联网及IT行业巨头、其他智能制造技术服务的提供商等等。



那么,在智能制造的风口,哪一类型的厂商能“煮酒”称雄呢?换句话说未来智能制造产业将是怎样的格局?为此,笔者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希望可以看出些端倪。


首先,自动化领域公司的优势:

从制造企业效益的角度,设备的自动化改造、控制系统集成应用,往往是最容易想到的切入点,对于智能制造水平的提升见效快,效益显性度高;


从应用层面上说,设备是智能制造的基础,对于智能制造的推进有很大的影响力。并且,设备的提供商大都是根据客户需求提供产品,因此对于制造企业的生产工艺及流程有着比较深入的了解,加之在接口上通常都有自我保护的惯例,这对于上层其他公司软件的接入或者说集成制造了障碍,同时也为其自身向上层的扩展提供了前提。一旦形成了自己的涵盖控制层、执行层管理的成套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就更容易获得市场肯定。


但是,尽管自动化领域公司在底层技术、设备、控制系统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在软件层面大都相对较弱,很少能深入制造企业管理和业务流程的核心区,这一部分自动化或者设备的公司无法和工业软件的企业相抗衡。但并不绝对,西门子、GE、罗克韦尔自动化等在制造领域深耕多年,已经具备了较为完整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解决方案。


如果说自动化集成应用、自动化装备是智能制造的基础,那么工业软件就是智能制造建设的“灵魂”。工业软件有不同类型,但总的来说是主要集中在工具、系统和平台三大领域,就其优势而言:

其一,工业软件贯穿从设计、工艺、生产、销售等核心业务环节,深入企业业务,具有天然的需求优势;


其二,作为从CAD、ERP等基础软件开始接触信息化的中国制造企业而言,对工业软件的认知上就是先入为主的;


其三,制造企业关注新技术、关注新设备,但最为关注的问题还是企业运营,因此优化企业管理运营,提升科学决策能力的工具更容易受到青睐。


但劣势也较为突出,工业软件包含产品设计、产品生命周期、企业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等等,市场上的厂商大都有各自的领域,即使是像SAP、Oracle等也仅仅只能在智能制造产业链中占据某一个或者几个环节,影响力还是有限。以MES市场为例,经过多年发展依旧没有建立其良好的市场生态网络,由于行业特性等因素的限制MES厂商多集中在某些擅长的领域,做全几乎不可能。另外客户对于MES的需求的外延也不断向下层、上层扩展,整体方案的需求也让很多MES厂商在竞争力上存在短板。


工业互联及物联网公司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上的优势绝对是其在智能制造产业中盈利的保证。但对于这些泛行业应用的提供商而言,在制造领域深耕最大的弱点是其对制造业的业务、流程、环境的陌生。但随着一些自动化领域、工业软件领域的厂商甚至是制造企业的涉足,这一劣势已经不那么突出。大型制造企业的优势很明显,对于行业的市场、业务特性、生产特点、管理需求的了解让其很容易从痛点着手抢占市场的先机。


其次,这些大型的制造企业本身在其行业内甚至是整个制造行业都有这很大的影响力和标杆性作用,因此更容易被制造企业所信任。再就是实践经验的优势,多年自身发展和行业积累,在应用层面上的经验无疑成为成功复制或者“孵化”成果的保障。但弱点同样凸显,制造企业在智能制造产业中的角色转变往往不够彻底,而且在市场化的竞争中缺乏市场运维的经验,技术上也相较于其他类型的竞争者更弱。


就目前总体的市场来看,可能工业软件领域的厂商的综合优势稍强,但随着“融合”步伐的加快,不同优势的智能制造服务商们正在积极的扬长避短,未来的市场格局也肯定是融合发展,只有共同构建生态系统,协作共赢才能推进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至于谁将在这场智能制造的浪潮中“称雄”还需拭目以待。



热门招聘
相关主题

官方公众号

智造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