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企业没有管理,只有制度;
2、企业最大的浪费,是沟通;
3、几乎所有的管理工具都是为了分析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
4、分析问题是为了让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解决问题往往需要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5、所有能标准化的作业和流程,都将被机器(自动化)和电脑(信息化)取代,自动化取代手和脚,信息化取代嘴和脸;
6、工业工程是门实践学科(不像数学等自然科学),实践永远会走在理论的前面,照本宣科往往行不通;
7、管理有科学的一面,也有不科学的一面。工业工程更擅长科学的一面。
8、管理有针对变化的管理和不变的管理,针对变化的,工业工程的作用在于努力提取不变的。
9、工业工程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但管理是要耗费成本和资源的。
10、工业工程不是万能的,组装产品没有作业员快、分析财报没有会计专业、修理机器你不会、业务你不会谈......其实我们并没有想象的那样强大,这促使我们更加谦虚谨慎,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不要活在幻想中........。
美国工业工程学会(AIIE)对工业工程的定义
“工业工程是对人、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等所组成的集成系统,进行设计、改善和实施的一门学科,它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和社会科学的专门知识和技术,结合工程分析和设计的原理与方法,对该系统所取得的成果进行确认、预测和评价。” 从上述的定义,读者或许可获知一个大概。概括而言,所有人类及非人类参与的活动,只要有动作出现的,都可应用工业工程的原理原则,以及工业工程的一套系统化的技术,经由最佳途径达到目的。
譬如工业工程中的动作连贯性分析(operation sequence),由于人类的任何一种动作都有连贯性,因此把各动作经仔细分析,分成一个个微细单元,删掉不必要的动作,合并可连接的动作,以达到工作简化、动作经济、省时省工之目的。 工业工程又分传统IE和现代IE。传统IE是通过时间研究与动作研究,工厂布置,物料搬运,生产计划和日程安排等,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现代IE以运筹学和系统工程作为理论基础,以计算机作为先进手段,兼容并蕴涵了诸多新学科和高新技术。
日本对工业工程(IE)的新定义
日本IE协会(JIIE)成立于1959年。当时对IE的定义是在美国AIIE于1955年的定义的基础上略加修改而制定的。其定义如下:“IE是对人、材料、设备所集成的系统进行设计、改善和实施。为了对系统的成果进行确定、预测和评价,在利用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中的专门知识和技术的同时,还采用工程上的分析和设计的原理和方法。”此后,根据AIIE的修改和补充,又在“人、材料、设备”上加上了信息和能源。
JIIE根据IE长期(特别战后)在日本应用所取得的成果和广泛的应用,IE不论在理论上和方法上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JIIE深感过去的定义已不适于现代的要求,故对IE重新定义。
其定义如下:“IE是这样一种活动,它以科学的方法,有效地利用人、财、物、信息、时间等经营资源,优质、廉价并及时地提供市场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同时探求各种方法给从事这些工作的人们带来满足和幸福。”这个定义简明、通俗、易懂,不仅清楚地说明了IE的性质、目的和方法,而且还特别对人的关怀也写入定义中,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这也正是IE与其它工程学科的不同之处。
国内IE需要什么
结合近几年在工厂管理IE部门以及在一些公司推行IE的经验,我认为做IE人要“练眼、练手、练心”,以工厂内部改善顾问师的身份在你的公司内履行你的职责。
国内正式开办IE专业不到15年的时间,真正接受过IE系统培训并走入社会进行实践的人员还不到10年的光景,学校的教育模式、企业应用和引导平台都还很不成熟。 对于企业而言,除了少数几家大型的企业有IE学院、IE/效率部之类的机构,其他很多企业都有点道听途说的引进IE技术,这往往造成IE能够做什么、企业需要IE做什么的意愿不一致,陷入了企业认为IE人员不够专业、IE人员抱怨企业不懂得IE技术、没有搭建好IE平台的尴尬境地。 入如何消除这种尴尬,作为当前国内的IE究竟需要什么呢?以下是一个作为学IE并从业过几年IE的人员的一些观点。
作为在校的IE学子或者刚刚步入社会的IE科班人员,关注较多的是:学校IE的名气、实力或者IE技术究竟有多么的专业、能够囊括多少别的高精尖技术。想想看,这好像门派之争或者研究“鸡和蛋”的理论。相信很多工作多年的IE同行也还在这些问题上纠缠不休。IE究竟需要什么呢? 首先,IE是一门系统学科,开展IE工作的时候必须从系统全局的观点进行考虑,因此IE技术涉及的领域和可以从事的工作也非常多。但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各个单位的权限也有区分。 所以,在一家公司的普通IE单位和个人要想什么都去做、什么都去管肯定是不现实的,这也是刚刚毕业从事IE工作的人员容易犯的毛病:找不准自己在这家企业的工作职责和工作重心,涉及面广却不深入。 对于企业而言也是一样。不要期望花普通技术员的代价找到一个什么都能做的IE:既要有对口的行业经历,又要是IE专业的,涉及的工作内容有作业规范、效率提升、物料控制……。 即便是一个比较资深的高级IE人员,单靠一个光杆“司令”而不在资源上给予支持,也同样是孤掌难鸣。有没有企业IE人员什么都做的呢?那是有的。但这种企业不是专设的IE部门,他们以组的形式分配到各个车间,或者干脆设置在幕僚单位采用项目推动的形式来开展工作。 我想这是不少台资和港资企业采用的IE部门的设置方式,比如厦门的灿坤公司。当然也有其他各个部门招聘IE专业的人员,因此在同一家企业就会出现品管IE(可能称为QE之类的)、生管IE/生技IE(或者PE/PIE的),从宏观的角度来看IE在一家公司是什么都在做,针对个人而言也只是面向局部的一个领域而已。厦门的TDK公司就属于后者。 因此,从观念上加以“拨乱反正”,这样对IE作用的发挥是至关重要的。 现在也有不少优秀的IE从业人员,学校毕业的优秀学生往往拥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过硬的计算机能力和娴熟的外语技巧。进入企业之后,常常发现IE工作不好推动,以往的经历和该公司所需的并不对口,此时才明白“此IE非彼IE”也! 其实,专业IE人才可能比较匮乏,但是从事IE工作或者具有IE意识的人并不占少数。根据2004年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厦门拥有IE岗位或者IE单位的企业不下300家,从事IE工作的人员不少于2000人。但是,从调查中显示:真正觉得自己的IE运用得成功、企业觉得IE作用巨大的不到35%。 比较一下国内的一些招聘网站和公司的招聘信息,不难发现不少企业只是找人,他们只是告诉企业本岗位的资格/资历,并不告知该岗位的职责和职能。对于有些没有经验或者急于找到工作的人,展示的都是自己优异的一面,进入企业之后才彼此大呼“上当”。 所以,IE在一个公司的职能没有设定好,运作程序没有理顺,很多“英雄”是无用武之地的,其结果成了一介武夫。不同的公司,不同的发展阶段IE的职能和工作重点不尽相同。 从人才转型和培养的角度,不同经历或者背景的人从事IE工作时企业需要培养的方式和职能转变也会不一样。这对于IE人员的职业设计,企业对IE单位的规划都是首要任务。 很多企业“赶时髦”、“盲从”的找IE人员,但是并没有规划好这个单位或这个岗位要做什么,这样纯粹是一种浪费。何必叫IE呢,不如叫工艺人员、统计员、稽核员来得贴切? 当然,作为IE人员,尤其是企业内部从其他岗位转型的IE人员也必须主导甚至引导企业明确IE的职能。绝不能“坐以待毙”,既然IE是国内的新兴技术,很多企业引进IE人员的时候就是希望学到新东西。企业家们大声疾呼:因为我们知道IE好,并且不知道怎么用IE,所以我们引进IE、特别是“资深”的IE。 个人认为IE的核心是改善、是一种意识,千万不要以为基础IE才是“正宗”的IE。IE技术的特性总体来看属于连接技术,偏向于管理类型。 改善属于“破除”,管理属于“维持”。要推行一项新技术、导入新的体系,必定会面临很多阻力。很多IE从业人员比较注重自己懂得多少IE手法,或者自己是什么学校的学历,其实这有点厚此薄彼。 连接技术是管道和桥梁,渠道做好了才能使水到渠成,使改善的推行顺利、畅通。具体来说,IE的推行带有一些说服特色,IE人员都必须懂得培训、懂得做Leader。 否则,企业或者公司内部的其他部门想配合的时候也不知道如何下手,这样不是大家又多了一次相互抱怨的机会?很多IE同行在开展IE工作的过程中,和别的技术人员没有什么两样,甚至还不如有些从事开发技术的人员。 他们往往重视的是IE有多么的“正统”,重视技术、样式而忽视了沟通和组织。作为IE人员必须明白:IE是广义的,IE团队也是广义的。企业不可能动辄就投入几十号人来做IE,广义的IE团队必须靠我们去组织。我们必须具备项目管理的意识和相关技术,学会培训(毕竟懂得IE技术的也是少部分人)。 另外,沟通不是单单靠人脉就可以了,IE的专业特性是数据说话,随时具备这个意识,我想有些话对于IE人员而言可能就显得多余了。 很多从事IE的朋友抱怨企业不重视IE,某地区的IE没有大气候等。其实,本身IE就是一项新兴的技术、并且不断处于摸索和完善之中。我们这些作为国内早期的IE人员应当具备引导或者主导IE的发展的意识,单纯等待是被动和漫长的。 只要大家共同努力,一定会促成国内IE事业的蓬勃发展。IE人的三练 有很多IE的同仁问“老师,怎样去做一个IE人呢?我怎么感觉在工厂无所适从呢?”的确,由于目前IE是中国刚刚新兴起的一个职业。 很多的高校在近两年铺天盖地设立了工业工程的专业,但IE的科班生往往比较迷茫,明明看到的是火热的市场,但却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另外,由于IE的应用还主要在于经济发达与外资集中的珠三角地区,近几年长三角有兴起的趋势,仍然是以珠三角为主,许多的工厂企业并没有很好的重视,所以大家对IE的认识并不充分; 还有目前IE的流派也很多,有日系,台系,港系,学院派等等,所以对IE认识的程度及看法也不尽相同。或许下边的内容会对出入门的IE有所帮助,为IE同仁有些参考。 结合近几年在工厂管理IE部门以及在一些公司推行IE的经验,我认为做IE人要“练眼、练手、练心”,以工厂内部改善顾问师的身份在你的公司内履行你的职责。 练眼: 要用我们的眼睛去发现工厂内存在的浪费问题,练就一双火眼金睛:观测现场的八大浪费观测生产线的平衡度观察作业者的作业速度 目测工时、目视速度评定、抽样估算平衡度、寻找浪费,这是作为IE人的基本技能,把马表先抛弃掉,训练自己的眼睛。 练手: 要用我们的双手去试验,改善眼睛所发现的浪费,不均,劳累,IE人一定要有现场改善的实际经验,不能只以理论,我们追求“三现主义”。 现场采集数据、现象制定改善的方案实施你的想法检验你的想法并改进成果报告继续改进的方案 作为IE人,不能只会测工时,做作业指导书,要有可以实施改善的方案,要现场去落实你的方案,而且要学会做报告,练练你的手。 练心: 何为心?心即思想,大局观。不论何时何地,IE的改善都要着眼于整体改善的大局,任何的改革改善都要有以零为基础的思想。 自我变革,自我改革的思想应有姿态,以“零”为基础的思想关注SYSTEM的思想 作为现代IE人,作为IE工程师,需要从关注系统出发,明确未来发展方向,描绘经营蓝图,任何时候都要意识到――部分合适不等于全体合适;从古典IE分析、低减的构想转换到以零为基础的构想,零才是应有姿态构想的发端。 要成为真正的现代IE人,就需要“练眼、练手、练心”,从实务出发,从小改善开始,关注于现场;要成为真正的现代IE人就要从作业指导书、工时观测、现场问题解决做起;要成为真正的现代IE人,就需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能修成正果。
楼主最近还看过
美国工业工程学会(AIIE)对工业工程的定义
“工业工程是对人、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等所组成的集成系统,进行设计、改善和实施的一门学科,它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和社会科学的专门知识和技术,结合工程分析和设计的原理与方法,对该系统所取得的成果进行确认、预测和评价。” 从上述的定义,读者或许可获知一个大概。概括而言,所有人类及非人类参与的活动,只要有动作出现的,都可应用工业工程的原理原则,以及工业工程的一套系统化的技术,经由最佳途径达到目的。
譬如工业工程中的动作连贯性分析(operation sequence),由于人类的任何一种动作都有连贯性,因此把各动作经仔细分析,分成一个个微细单元,删掉不必要的动作,合并可连接的动作,以达到工作简化、动作经济、省时省工之目的。 工业工程又分传统IE和现代IE。传统IE是通过时间研究与动作研究,工厂布置,物料搬运,生产计划和日程安排等,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现代IE以运筹学和系统工程作为理论基础,以计算机作为先进手段,兼容并蕴涵了诸多新学科和高新技术。
日本对工业工程(IE)的新定义
日本IE协会(JIIE)成立于1959年。当时对IE的定义是在美国AIIE于1955年的定义的基础上略加修改而制定的。其定义如下:“IE是对人、材料、设备所集成的系统进行设计、改善和实施。为了对系统的成果进行确定、预测和评价,在利用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中的专门知识和技术的同时,还采用工程上的分析和设计的原理和方法。”此后,根据AIIE的修改和补充,又在“人、材料、设备”上加上了信息和能源。
JIIE根据IE长期(特别战后)在日本应用所取得的成果和广泛的应用,IE不论在理论上和方法上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JIIE深感过去的定义已不适于现代的要求,故对IE重新定义。
其定义如下:“IE是这样一种活动,它以科学的方法,有效地利用人、财、物、信息、时间等经营资源,优质、廉价并及时地提供市场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同时探求各种方法给从事这些工作的人们带来满足和幸福。”这个定义简明、通俗、易懂,不仅清楚地说明了IE的性质、目的和方法,而且还特别对人的关怀也写入定义中,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这也正是IE与其它工程学科的不同之处。
国内IE需要什么
结合近几年在工厂管理IE部门以及在一些公司推行IE的经验,我认为做IE人要“练眼、练手、练心”,以工厂内部改善顾问师的身份在你的公司内履行你的职责。
国内正式开办IE专业不到15年的时间,真正接受过IE系统培训并走入社会进行实践的人员还不到10年的光景,学校的教育模式、企业应用和引导平台都还很不成熟。 对于企业而言,除了少数几家大型的企业有IE学院、IE/效率部之类的机构,其他很多企业都有点道听途说的引进IE技术,这往往造成IE能够做什么、企业需要IE做什么的意愿不一致,陷入了企业认为IE人员不够专业、IE人员抱怨企业不懂得IE技术、没有搭建好IE平台的尴尬境地。 入如何消除这种尴尬,作为当前国内的IE究竟需要什么呢?以下是一个作为学IE并从业过几年IE的人员的一些观点。
作为在校的IE学子或者刚刚步入社会的IE科班人员,关注较多的是:学校IE的名气、实力或者IE技术究竟有多么的专业、能够囊括多少别的高精尖技术。想想看,这好像门派之争或者研究“鸡和蛋”的理论。相信很多工作多年的IE同行也还在这些问题上纠缠不休。IE究竟需要什么呢? 首先,IE是一门系统学科,开展IE工作的时候必须从系统全局的观点进行考虑,因此IE技术涉及的领域和可以从事的工作也非常多。但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各个单位的权限也有区分。 所以,在一家公司的普通IE单位和个人要想什么都去做、什么都去管肯定是不现实的,这也是刚刚毕业从事IE工作的人员容易犯的毛病:找不准自己在这家企业的工作职责和工作重心,涉及面广却不深入。 对于企业而言也是一样。不要期望花普通技术员的代价找到一个什么都能做的IE:既要有对口的行业经历,又要是IE专业的,涉及的工作内容有作业规范、效率提升、物料控制……。 即便是一个比较资深的高级IE人员,单靠一个光杆“司令”而不在资源上给予支持,也同样是孤掌难鸣。有没有企业IE人员什么都做的呢?那是有的。但这种企业不是专设的IE部门,他们以组的形式分配到各个车间,或者干脆设置在幕僚单位采用项目推动的形式来开展工作。 我想这是不少台资和港资企业采用的IE部门的设置方式,比如厦门的灿坤公司。当然也有其他各个部门招聘IE专业的人员,因此在同一家企业就会出现品管IE(可能称为QE之类的)、生管IE/生技IE(或者PE/PIE的),从宏观的角度来看IE在一家公司是什么都在做,针对个人而言也只是面向局部的一个领域而已。厦门的TDK公司就属于后者。 因此,从观念上加以“拨乱反正”,这样对IE作用的发挥是至关重要的。 现在也有不少优秀的IE从业人员,学校毕业的优秀学生往往拥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过硬的计算机能力和娴熟的外语技巧。进入企业之后,常常发现IE工作不好推动,以往的经历和该公司所需的并不对口,此时才明白“此IE非彼IE”也! 其实,专业IE人才可能比较匮乏,但是从事IE工作或者具有IE意识的人并不占少数。根据2004年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厦门拥有IE岗位或者IE单位的企业不下300家,从事IE工作的人员不少于2000人。但是,从调查中显示:真正觉得自己的IE运用得成功、企业觉得IE作用巨大的不到35%。 比较一下国内的一些招聘网站和公司的招聘信息,不难发现不少企业只是找人,他们只是告诉企业本岗位的资格/资历,并不告知该岗位的职责和职能。对于有些没有经验或者急于找到工作的人,展示的都是自己优异的一面,进入企业之后才彼此大呼“上当”。 所以,IE在一个公司的职能没有设定好,运作程序没有理顺,很多“英雄”是无用武之地的,其结果成了一介武夫。不同的公司,不同的发展阶段IE的职能和工作重点不尽相同。 从人才转型和培养的角度,不同经历或者背景的人从事IE工作时企业需要培养的方式和职能转变也会不一样。这对于IE人员的职业设计,企业对IE单位的规划都是首要任务。 很多企业“赶时髦”、“盲从”的找IE人员,但是并没有规划好这个单位或这个岗位要做什么,这样纯粹是一种浪费。何必叫IE呢,不如叫工艺人员、统计员、稽核员来得贴切? 当然,作为IE人员,尤其是企业内部从其他岗位转型的IE人员也必须主导甚至引导企业明确IE的职能。绝不能“坐以待毙”,既然IE是国内的新兴技术,很多企业引进IE人员的时候就是希望学到新东西。企业家们大声疾呼:因为我们知道IE好,并且不知道怎么用IE,所以我们引进IE、特别是“资深”的IE。 个人认为IE的核心是改善、是一种意识,千万不要以为基础IE才是“正宗”的IE。IE技术的特性总体来看属于连接技术,偏向于管理类型。 改善属于“破除”,管理属于“维持”。要推行一项新技术、导入新的体系,必定会面临很多阻力。很多IE从业人员比较注重自己懂得多少IE手法,或者自己是什么学校的学历,其实这有点厚此薄彼。 连接技术是管道和桥梁,渠道做好了才能使水到渠成,使改善的推行顺利、畅通。具体来说,IE的推行带有一些说服特色,IE人员都必须懂得培训、懂得做Leader。 否则,企业或者公司内部的其他部门想配合的时候也不知道如何下手,这样不是大家又多了一次相互抱怨的机会?很多IE同行在开展IE工作的过程中,和别的技术人员没有什么两样,甚至还不如有些从事开发技术的人员。 他们往往重视的是IE有多么的“正统”,重视技术、样式而忽视了沟通和组织。作为IE人员必须明白:IE是广义的,IE团队也是广义的。企业不可能动辄就投入几十号人来做IE,广义的IE团队必须靠我们去组织。我们必须具备项目管理的意识和相关技术,学会培训(毕竟懂得IE技术的也是少部分人)。 另外,沟通不是单单靠人脉就可以了,IE的专业特性是数据说话,随时具备这个意识,我想有些话对于IE人员而言可能就显得多余了。 很多从事IE的朋友抱怨企业不重视IE,某地区的IE没有大气候等。其实,本身IE就是一项新兴的技术、并且不断处于摸索和完善之中。我们这些作为国内早期的IE人员应当具备引导或者主导IE的发展的意识,单纯等待是被动和漫长的。 只要大家共同努力,一定会促成国内IE事业的蓬勃发展。IE人的三练 有很多IE的同仁问“老师,怎样去做一个IE人呢?我怎么感觉在工厂无所适从呢?”的确,由于目前IE是中国刚刚新兴起的一个职业。 很多的高校在近两年铺天盖地设立了工业工程的专业,但IE的科班生往往比较迷茫,明明看到的是火热的市场,但却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另外,由于IE的应用还主要在于经济发达与外资集中的珠三角地区,近几年长三角有兴起的趋势,仍然是以珠三角为主,许多的工厂企业并没有很好的重视,所以大家对IE的认识并不充分; 还有目前IE的流派也很多,有日系,台系,港系,学院派等等,所以对IE认识的程度及看法也不尽相同。或许下边的内容会对出入门的IE有所帮助,为IE同仁有些参考。 结合近几年在工厂管理IE部门以及在一些公司推行IE的经验,我认为做IE人要“练眼、练手、练心”,以工厂内部改善顾问师的身份在你的公司内履行你的职责。 练眼: 要用我们的眼睛去发现工厂内存在的浪费问题,练就一双火眼金睛:观测现场的八大浪费观测生产线的平衡度观察作业者的作业速度 目测工时、目视速度评定、抽样估算平衡度、寻找浪费,这是作为IE人的基本技能,把马表先抛弃掉,训练自己的眼睛。 练手: 要用我们的双手去试验,改善眼睛所发现的浪费,不均,劳累,IE人一定要有现场改善的实际经验,不能只以理论,我们追求“三现主义”。 现场采集数据、现象制定改善的方案实施你的想法检验你的想法并改进成果报告继续改进的方案 作为IE人,不能只会测工时,做作业指导书,要有可以实施改善的方案,要现场去落实你的方案,而且要学会做报告,练练你的手。 练心: 何为心?心即思想,大局观。不论何时何地,IE的改善都要着眼于整体改善的大局,任何的改革改善都要有以零为基础的思想。 自我变革,自我改革的思想应有姿态,以“零”为基础的思想关注SYSTEM的思想 作为现代IE人,作为IE工程师,需要从关注系统出发,明确未来发展方向,描绘经营蓝图,任何时候都要意识到――部分合适不等于全体合适;从古典IE分析、低减的构想转换到以零为基础的构想,零才是应有姿态构想的发端。 要成为真正的现代IE人,就需要“练眼、练手、练心”,从实务出发,从小改善开始,关注于现场;要成为真正的现代IE人就要从作业指导书、工时观测、现场问题解决做起;要成为真正的现代IE人,就需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能修成正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