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中国机器人产业规模增速基本保持在20%以上,成为全球机器人产业规模稳定增长的重要力量。尤其在工业机器人领域,今年上半年生产5.9万台(同比增长52%),中国将连续五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应用市场,占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比例将从1/4提升到近1/3。
✦我们离全球顶级的热门话题和技术产业从未如此接近过,但关于人工智能,好像被说的越来越玄了。
✦《未来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认为,人类的发展已经来到了巨变的前夜。从四十亿年前地球上诞生生命直到今天,生命的演化都遵循着最基本的自然进化法则,所有的生命形态都在有机领域内变动。但是现在,人类第一次有可能改变这一生命模式,进入智能制造和设计的无机领域。
✦“人工智能要改变生命的进化法则”,听起来既美妙又让人恐惧,其实细想来,这不过又是一个文科生对人工智能的未来有些望文生义的艺术演绎, 但就是这个被计算机科学家认为对技术和理论浅尝辄止的畅销书言论,却是如今大众最乐意接受和追捧的内容。
✦于是,在我们这儿,净利润为4.97亿的科大讯飞市值却达到900亿,跟人工智能沾边的概念股早已鸡犬升天;互联网金融领域似乎都在做“智能投顾”;“大数据”顶峰滑落,换上“人工智能”概念,分分钟脱胎换骨。
✦“人工智能”到底是什么?说法很多,但又没人说的清楚,所以,只要跟信息化处理,跟数字化模拟技术这种并不新鲜的概念有关的都成了“人工智能”,噱头十足的商业模式,早已堂而皇之的偷换概念开始泛滥,有了无尽的“想象力”和“颠覆力”。
✦虚妄的幻想和盲目乐观并不会产生真正的价值,如果“人工智能”这个容易被误解被忽悠的词还没人能说的清楚,那我们不如还是来说说看得见摸得着的“智能制造”吧,毕竟,在很多方面,我们的产业,我们对工业智能技术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
一 应该先研究细胞而不是大脑
◐今年五月AlphaGo同柯洁的人机大战将人工智能再次推入对其终极应用的群体意淫中,而正是这种直觉式的误读,让人们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有了诸多不切实际的幻想。
◐不如来看点实际的思考,Ben Medlock是SwiftKey(一家使用机器学习参数来设计智能手机键盘应用的公司)的创始人,他认为关于人工智能,应该从真核细胞开始研究,与其把人工智能视为人工大脑,不如把人体想象成一台“不可思议的机器”。“智能不是下棋或理解语言的能力。”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智能是一种处理环境数据,然后在环境中采取行动的能力。
◐目前,人工智能研究人员正试图通过一个单独的任务,将其分解成更小的步骤,并训练一台机器一步一步地完成这项任务,从而模拟机器的推理和独立决策。这些机器学习识别特定模式并执行特定动作的次数越多,我们就会发现它们是“更聪明的”。这是解决问题的重点。
◐Medlock基本上是在说,如果我们的目标是创造出像人类一样聪明和适应能力强的机器,我们就应该开始建造人工智能系统,它拥有这些类型的具体模型,以便让智能机器拥有人类已经展示的那种力量和灵活性。
◐这个道理其实就是,与“智能投顾”能代替专业的金融分析团队替你做投资相比,人脸识别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更靠谱,后者的意义在于为,它为传统身份验证业务流程和人脸大数据应用方式带来颠覆式影响。具体而言,人脸识别技术多以特定的场景为基础,通过一定的设计、集成、生产等工业手段,将不同的人脸识别环节进行重新组合、排列,最终输出符合金融行业需求的产品。
二 市场机制恐怕比人工智能更牛逼
◐早在60年前,科学界就把对人工智能的研究提上日程,可到今天为止,人们对所谓强人工智能(真正像人类的思考和决策)的诸多想象仍然只存在于科幻电影中。Facebook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NYU计算机科学教授Yann LeCun认为,人工智能研究者在之前很长的一段时间都低估了制造智能机器的难度,人工智能的每一个新浪潮,都会带来这么一段从盲目乐观到不理智,最后到沮丧的阶段。
◐其实,且不说60年人工智能的历史就是一部打脸的历史,在面对社会和市场变迁、进化的规律时,人工智能就真的是所向披靡的点金石吗?
◐比如在人类耗费脑力最多的金融市场,人们似乎越来越相信,不受情绪和性格等人类主观因素干扰的人工智能可以战胜市场,但问题是,如果全球参与市场的金融机构都搞人工智能,市场中就可能有成百上千个人工智能参与其中。再精密的数学模型,再堪比神经网络的市场生态模拟算法,在充分的市场竞争中又谁优谁劣,谁赚谁的钱呢?更重要的是,这些数量巨大的人工智能也是金融市场的组成部分,无疑这又加速了市场的进化。
◐在商业市场的道理也一样,历史上每一次技术变革都改变了旧有的商业模式甚至是人类行为方式,这是事实,但这些改变也都成为市场自然进化的一部分,从来都遵循着市场本身的机制和规律。最实质利益的驱动催生技术的创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精进质量,当技术普及,优势不再,新的黑科技开始孕育,突破传统再次引领市场,改变人类生活,而至于这个黑科技是否是人工智能,并没有那么重要。
◐事实也的确如此。今日头条改变了人们获取新闻的方式和传播方式,形成新的商业模式,其号称采用的AI技术也不过是把海量的数据经过机器智能化筛选和处理,做到信息的精准投放罢了;“智能投顾”也号称颠覆传统,提供个性化、数字化资产配置,而它的玄妙之处仍然要接受市场的检验,而且在笔者看来,它的原理并不比金融市场里运用已久的“程序化交易”高明到哪去,也并不比简单数学模型的指数基金更有效。
◐还有,创造能代替甚至超越人类思考和决策的智能机器看似踌躇满志,但真正牵动价值创造的,是被市场催生的将人类身体或思维的某些具体特性模拟和强化的数字处理机器,这些与其叫“人工智能”,不如叫“智能制造”。
三 工业4.0还没实现,谈什么人工智能
◐今年8月初,协鑫集成“无人熄灯车间”在张家港正式运行,逐步实现生产无灯化、无人化。张家港协鑫集成工厂已成为全球单体规模最大,产线兼容性最强的太阳能组件生产基地,协鑫集成执行总裁董曙光介绍,这一智能车间采用组件行业先进技术,改造了11条全自动组件生产线,导入了28项自动化项目,将分三年逐步实施完成。将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融入到光伏组件生产制造过程中,旨在实现由“人脑分析判断+机器生产制造”向“机器分析判断+机器生产制造”转变,最终实现效率的提升。
◐这就是“智能制造”的魅力,远不如人工智能来的玄妙,但对产业的实际意义谁也不容小觑。
◐所以,对于目前火热的“人工智能”概念,我们首先要改变思维方式,从关注细胞层面的“数据处理机器”开始,从关注智能应用最基础的工业领域开始。
◐“工业4.0”的核心是智能生产技术和智能生产模式,旨在通过“物联网”和“务(服务)联网”,把产品、机器、资源、人有机联系在一起,推动各环节数据共享,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全制造流程的数字化。
◐如今的现状是,德国等一些制造业强国已普遍处于从工业3.0向4.0过渡阶段,拥有强大的机械和装备制造业,在自动化工程领域已经具有很高的技术水平。而中国制造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企业还处在“工业2.0”的阶段,因此需要推进工业2.0、工业3.0和工业4.0并行发展道路。
◐在工业4.0还没实现的中国,人工智能的本意其实就是“智能制造”,更何况全球的顶尖企业,包括曾经创造虚拟世界奇迹的互联网巨头,都在悄悄回归“新硬件时代”。
◐就像IBM研究院撰文总结的那样,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影响正在从价值传递环节向价值创造环节渗透,并正在深度改造传统制造产业。一方面,信息网络技术使不同环节的企业间实现信息共享,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现和动态调整合作对象,整合企业间的优势资源,在研发、制造、物流等各产业链环节实现全球分散化生产。另一方面,将互联网思维扩展到工业生产和服务领域,催生了众包设计、个性化定制等新模式,将促进生产者与消费者实时互动,使得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不再大量趋同而是更具个性化。
◐在制造业重新成为全球经济竞争制高点,中国制造业亟待突破大而不强旧格局的背景下,“中国制造2025”战略应运而生,这才是我们“人工智能”战略的核心要义,从这一点来说,国家的战略规划从一开始就没有对“人工智能”望文生义,我们要完成的,是中国版《拜杜法案》的制定,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大跨越,别跟我扯别的!
楼主最近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