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创新课时,我常谈到一个观点:创新是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机会、按恰当的顺序和节奏做事。我常拿蒸汽机应用做例子:人们首先发明了汽船,然后才发明了火车。这个顺序背后的逻辑是:当时的蒸汽机重量有8吨重。这个重量对船来说问题不大,对路上交通工具则很麻烦。我用这个例子说明:新技术总是首先用在容易用的地方。
互联网应用,也要关注次序和节奏。互联网最初应用最广的是Email、后来是新闻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社交网站、电子商务.....这个顺序大体也反映了应用条件的难易:Email信息传送少且不涉及共享信息、新闻网站信息传送量大且涉及共享信息、搜索引擎的基础是有很多可共享的网站、社交网站需要互联网普及、电子商务涉及资金安全问题。
现在,互联网开始冲击工业了。2011年,杰里米.里夫金把互联网和可再生能源联结在一起,提出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概念。2012年底,美国提出了“工业互联网”的概念,并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三次创新与变革浪潮”。当然,工业4.0也不例外,特别是横向集成、端到端集成都要与互联网深度结合。看来,互联网与工业的结合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但走上这条路之前,我们应该想一想:互联网与工业结合,比其他领域难在什么地方呢?下面是笔者的一孔之见。
在笔者看来,工业应用互联网的首要难点可能在于知识和信息的共享:难共享和不愿意共享。在工业界,许多知识与设备相关、设备一换就失灵,一家企业的经验难以复制到另外一家。知识多经验型的、难以用文字或数据表示,这是阻碍共享的第二个原因。第三个原因是工业领域的知识结构复杂、系统性强,碎片化知识和信息的价值很低。另外,很多知识是个人和企业生存的依靠,当然也不愿意共享。其次,互联网的发展,往往与“粉丝经济”有着密切的关联;离开第一批热情的粉丝,互联网商务无法启动。互联网发展至今,第一批“粉丝”多为年轻人。而互联网与工业联姻时,年轻人能否充当排头兵呢?我看相对比较难。
如果知识和信息不能共享,互联网的作用也就难以发挥出来。所以,笔者看来,知识和信息的共享,是互联网在工业界落地的主要瓶颈。那么,这个瓶颈应该如何突破呢?还是那个原理:一定是在最容易突破的地方突破。下面两点可能就是优先的突破点。
1、从企业内部到企业外部
信息共享的发展线路很可能是:从企业内部的部门共享开始,逐步拓展到产业链的共享。 现在PLM和IPD在企业界很热。其中,PLM侧重知识的共享,IPD则侧重研发活动信息共享以便于的协同。这些工作促进企业内部不同部门和模块之间的信息和知识共享,包括通过互联网实现跨地域的共享。
在《工业4.0》的设想中,产品信息的共享将会拓展到用户和下游的服务提供商:用户通过PLM设计自己的产品,然后传给企业去做;服务商再通过PLM,从制造商哪里拿到数据,完成服务。这样,就把企业内部的共享突破到企业外部。制造过程的信息共享也会由企业内部延伸到从产业链。合作伙伴之间充分信任时,上下游企业的供应链也是透明的。
2、从单体设备到公共网络
在《工业互联网》的设想中,关键单体设备(如航空发动机)的信息,会传到制造服务商那里。制造服务商负责设备的诊断,提供最佳的维护维修方案。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设想中,公共电网中的各个角色之间可以实现能源信息的信息共享,从而使得能源使用效率显著提高。这两类信息的特点是:对保密性要求较低。
互联网未来在工业界的应用瓶颈应该在数字化、结构化、流程化。没有数字化,显然无法共享;没有结构化,数据就很难有效利用、共享价值低;没有流程化,可共享与不可共享的信息就会难以分开,最终导致企业不愿意共享。一般来说:越是需要经验的地方,真正的、全面的数字化就越难。
工业企业的互联网化一定是效益驱动的。要搞清楚互联网化会带来什么好处,才能有的放矢地在工业界推进互联网+。笔者认为,工业界与互联网联姻的本质好处是加速分工的细化、加速制造业向研发和服务转型。
人们早就意识到:社会分工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分工促进发展的前提是抵消界面增多带来的负面影响。工业与互联网联姻后,可以更好地解决界面之间的阻力,从而促进分工的发展。
典型的分工是将研发和服务分离出去。服务和研发人员分离出来以后,第二产业的人减少了、第三产业的人增加了,同时专业化水平提高了、生产效率也随之提高了。这也就是经济学家强调要发展第三产业的根本原因。
随着分工的细化,未来可能会产生大量专业化程度高、创新能力强的中小企业——其实,日本、德国的制造业发达,不仅与大企业有关,更与这些小企业相关。随着工业互联网、工业4.0的推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小企业将会不断涌现——有人认为工业4.0与小企业无关,这个观点肯定是不对的。
我担忧的是:工作数字化、流程化是件特别难的事,我们刚刚走出农业社会,不太习惯这样的思维方式。但是,如果不越过这个坎,智能化、工业4.0、工业互联网就会止步,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别人的进步,工业和互联网就难以加在一起。
来源 蝈蝈1968的博客
楼主最近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