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智能制造“分成四个字,然后从词义角度以及文字的先后顺序来辨析企业“智能制造”的推进思路,这种扯谈也蛮有趣。
先分:
智能制造=智+能+制+造
解:
智:群智、智慧、知识、智力,是指企业创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一句话就是企业的经营智慧和群员创新能力。
企业应重视知识创造的文化和群智的力量,文化好不好,决定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这里想特别提一下创美伊索谱全员创新活动,每一位员工都能自发针对管理、研发和现场提出改进方案并验证,每年2次在全司进行验证效果评比,至今已举办36届,是我见过在知识管理和发挥员工能动性最棒的一家企业。
这也体现智能制造推进过程,人才是最关键因素,体现员工参与建设企业的意愿。
与智相关的企业活动:企业经营战略,知识创造、管理与企业知识社群建立,面向中高层培训,精益管理培训等等。
总之,产品造的好不好,看企业”智“行不行,方向有没有指对,知与群智能否跟上。
能:使能工具、能力、能动性、能量,软硬融合基础
比如你的设备、生产线好不好,IT基础设施和IT系统建设,你企业员工在各方面的能力是否适应经营和发展的需要。包括软性能力、硬设备能力、软硬融合能力,一句话,你两化深度融合了没?
这些需要从企业营销能力、研发创新能力、订单交付能力、质量保障能力、客户服务能力、成本控制能力、生产现场执行能力来衡量,对应软系统的建设包括CRM、PLM、ERP、SRM、MES,机联网的建设,这些系统建设在数字时代的制造业越发是基础设施。
”能“与”智“相配合一起才行,建设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能力是关键!
制:图纸,规范、体系、工艺指导,这是企业立身之本和竞争优势
现状是,制是别人的,造是自己的,图来了做生产设计,这是当前制造业普遍现象。
中国高端装备企业当中,有很多也是来图加工,详细设计不在中国或者不是自己做。如船舶海工行业一般厂所合作,外部设计院做详设,到厂后做工艺设计。
低端制造,存在的大量OEM,按客户图先做样,再批产。
工艺研发不是简单的做工艺规范然后生产出来,与设备、材料选择、工匠技术有很大关系,需要不断“造”,不断发现问题和优化提升。
越高端,越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这是也是过去40年日本快速崛起的优势。
日本的精于制,在于企业对产品精益求精的态度,形成了以匠人精神为主的工艺极致优化的产业氛围,日本工业化的水平得以提高,靠的正是这种钻研精神。
世界上第一个无痛注射针头在日本做,因为深冲工艺只有日本能解决。
美国Ipod选择日本只有5个人的工厂来做代工,是由于背板镜面工艺,在全球找不到合适的技术企业。
还有锂电池盒子...
可是,这些技术最初都没有人先买单,完全靠企业自主预投入!
造:现场精益、现场改造、现场各种人性化的软环境建设、生产可视化
造不仅仅是指生产过程,我更认为现场软环境的建设更重要。
设备改造,软件应用便捷性、信息的随处可得,各种看板,各种人性化的设置,这些都应是软环境的一部分。
新技术的应用、工艺的改进,一切都应为人服务。比如人与人信息沟通不靠嗓子,不用纸质传递,人与机的互动不靠双手,采用更多物联网技术,机与机的协作要减少人的参与。
车间现场也需要提倡“人智”的创造和减少在“人制”的劳作。尽可能解放人的体力劳动才是“造”的终极追求。
如果有一天,工人如果能一边喝茶一边把生产工作做好,工人的幸福感会提升很多,也会用更多的精力推动”知与智“的建设。
合:智+能+制+造=智能制造
智能制造,以智为始,为造为终,人是主体、制是方法,
人合制强才不会迷于“智能制造”,有的放矢。
智:明道,未来进入AI时代
能:取势,“如工字”,借用一切社会化最新手段和工具进行的内外横向和一体化纵向整合能力。
制:优术。借用一切前沿黑科技不断颠覆重构价值网络和组织方式。
造:利器。通过上述方式不断满足人类需求和推动时代进步。
上述四个维度感觉每个都说了下个维度的事,最终要循环呼应。
楼主最近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