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4.0”是智能制造吗?
在实践“工业4.0”需要理解以下五个命题。
一、工业4.0必须厘清价值逻辑,回归价值创造
我们在实践工业4.0时,首要的要厘清一个概念:业务逻辑与价值逻辑。
什么是价值逻辑?你的客户到底是谁?你到底要为他解决什么痛点或需求?他们为什么买你的产品而不去买竞争对手的?客户需要花多少成本带来多大的价值,也就是他为什么愿意为你的产品付钱?你的业务到底是什么?我们的客户在哪里?客户如何决策?我们又如何让客户认同我们的产品?很多企业看起来商业模式很美丽,概念很超前,但是迟迟不能突破,其实它的核心问题也在这里。很多企业说的模式,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构建一个“美妙的业务逻辑”,但是并不是从客户出发,思考清楚如何为客户创造价值!所以,不论是工业4.0,或者是很多新的商业模式,我觉得最主要的问题是一定要把“模式”忘掉,回归到客户、回归到价值、回归到创造价值,回归到现金如何回流,然后,回归到实现突破的现实问题,一个一个去解决,“模式”就这么一步一步的走出来了!
二、工业4.0是战略创新,而不仅仅是运营创新
为什么我反对把工业4.0等同于智能制造?制造只是一个生产运营过程,很多人把它等同于智能制造,这是有问题的。
我们看红领的智能制造过程,它的人机协同是很现实的,是有效的,它的关键不仅仅是运营创新,柔性化、流程化。它最本质的东西是战略的创新——C2M。即形成消费者社区,链接个性化制造云平台,实现从供应链管理转向需求链一体化管理。再假设格力、美的希望通过无人工厂实现个性化、柔性化订制,这是运营创新的范畴,这又有多大的价值呢?另一方面,客户似乎也不太需要个性化定制洗衣机、定制空调,似乎是产品的进一步智能化更有需求。
三、工业4.0不能等同于智能制造
智能设计,设计的智能化。像波音公司用来设计飞机的软件就有8000多种,它的设计是智能化;
智能试验,试验的智能化。我们现在工业产品设计出来以后要先做样机,样机出来以后再进行试制,然后不断修改、调试,要通过不断的试验。而试验智能化以后,我们的产品不用再一次又一次地做出实物来,再去一次一次地修改,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就可以完成试验的过程;
智能物流。最近在微信上有一篇比较火的文章,就是讲亚马逊的仓库。智能物流目前是以亚马逊为代表的,它有如一个支配一切的大脑,以强大的计算能力实现了大量货物的快速出入库;
智能服务。比如一台飞机发动机出厂以后,传感器会自动将运行数据传回,以供进行大数据分析。它的运营状况是怎么样的呢?它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什么时候需要维修?哪个部件需要更换,都会有非常详尽的跟踪;
四、工业技术不发展,工业4.0制造可能还是“垃圾制造”
在提到工业4.0,是要智能制造,要智能化之后,我们可能更多想到的是通讯,是信息技术。实际上,我们最缺乏的,可能还不是在信息技术上,而是我们的工业技术基础比较薄弱。前段时间有人提出,互联网+垃圾产品=垃圾产品,套用这个逻辑,如果我们的工业技术本身不能发展,那么我们的工业4.0制造有可能还是“垃圾制造”。
五、智能工场会有一个巨大的市场
再有,智能工“厂”和智能工“场”,一字之差,但谬以千里。
工厂是连续生产,里面的工业技术非常复杂,精度、可靠性要求非常高,但是一些“工场”,是间歇性的,没有复杂的工艺,对精度和可靠性相对工厂,要低很多,就像服务机器人比工业机器人难度要小一样,我们存在许多工作场所,可以通过物联网和智能化,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比如说我们有生态检测系统,比如防洪系统,通过传感器,对区域内的水流进行监测,我通过沿线的数据分析,就可以知道哪些地方何时会发生洪水,洪水有多大。再比如今天讲到的智能物流系统,比如智能天气预报系统,比如垃圾回收系统等等,我们把它叫智能工场,从这个概念来讲,不仅要盯着“工厂”,还有很多“工场”需要我们创新,还有很多机会。
楼主最近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