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新手必看,如何学好PLC 点击:3004 | 回复:46



张 忠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16帖 | 136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501
  • 注册:2006年5月22日
发表于:2012-06-07 10:59:24
楼主

如何学好PLC编程

 

 

一、        PLC的历史

  60年代以前,汽车生产流水线的自动控制基本上都是由继电器控制装置构成。当时汽车的每一次改型都需要对继电器控制装置进行重新设计和安装。随着生产的发展,汽车型号更新周期愈来愈短,这样,继电器控制装置就需要经常地重新设计和安装,十分费时,费工,费料。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1969 年公开招标,要求用新的控制装置取代继电器控制装置,并提出了著名的十项招标指标:

1.编程方便现场可修改程序;

2.维修方便采用模块化结构;

3.可靠性高于继电器控制装置;

4.体积小于继电器控制装置;

5.数据可直接送入管理计算机;

6.成本可与继电器控制装置竞争;

7 输入可以是交流115V

8.输出为交流115V 2A 以上能直接驱动电磁阀接触器等;

9.在扩展时原系统只要很小变更;

10.用户程序存储器容量至少能扩展到4K

1969 年,美国数字设备公司(DEC 研制出第一台PLC,在美国通用汽车自动装配线上试用,获得了成功。

这种新型的工业控制装置以其简单易懂,操作方便,可靠性高,通用灵活,体积小,使用寿命长等一系列优点,很快地在其他工业领域推广应用。

1971 日本从美国引进了这项新技术,很快研制出了日本第一台PLC1973年,西欧国家也研制出它们的第一台PLC。我国从1974 年开始进行引进和研制,但一直不太成功,个中原因很多,到04年为止,整个PLC市场仍然以进口品牌为主。

    近些年,因为全世界的加工型产业向中国的转移,使中国成为了全世界的加工基地;其后果是带动了中国的装备制造业的蓬勃发展,信息时代装备制造的核心是什么?——是自动化、信息化,而PLC则是整个装备自动化、信息化的核心部件。一个没有强大自动化产业做支持的制造强国是不可能长久的,低成本是不可能长久的,只有通过加强自动化程度,加强信息化程度,我们才有可能进一步的降低成本提高性能提升附加值。

二、        PLC的原理

    1、扫描技术 

     PLC投入运行后,其工作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输入采样、用户程序执行和输出刷新三个阶段。完成上述三个阶段称作一个扫描周期。在整个运行期间,PLCCPU以一定的扫描速度重复执行上述三个阶段。 

    (1)输入采样阶段 

    在输入采样阶段, PLC以扫描方式依次地读入所有输入状态和数据,并将它们存入I/O映象区中的相应得单元内。输入采样结束后,转入用户程序执行和输出刷新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中,即使输入状态和数据发生变化,I/O映象区中的相应单元的状态和数据也不会改变。因此,如果输入是脉冲信号,则该脉冲信号的宽度必须大于一个扫描周期,才能保证在任何情况下,该输入均能被读入。 

    (2)用户程序执行阶段 

    在用户程序执行阶段, PLC总是按由上而下的顺序依次地扫描用户程序(梯形图)。在扫描每一条梯形图时,又总是先扫描梯形图左边的由各触点构成的控制线路,并按先左后右、先上后下的顺序对由触点构成的控制线路进行逻辑运算,然后根据逻辑运算的结果,刷新该逻辑线圈在系统RAM存储区中对应位的状态;或者刷新该输出线圈在I/O映象区中对应位的状态;或者确定是否要执行该梯形图所规定的特殊功能指令。即,在用户程序执行过程中,只有输入点在I/O映象区内的状态和数据不会发生变化,而其他输出点和软设备在I/O映象区或系统RAM存储区内的状态和数据都有可能发生变化,而且排在上面的梯形图,其程序执行结果会对排在下面的凡是用到这些线圈或数据的梯形图起作用;相反,排在下面的梯形图,其被刷新的逻辑线圈的状态或数据只能到下一个扫描周期才能对排在其上面的程序起作用。 

    (3)输出刷新阶段 

    当扫描用户程序结束后, PLC就进入输出刷新阶段。在此期间,CPU按照I/O映象区内对应的状态和数据刷新所有的输出锁存电路,再经输出电路驱动相应的外设。这时,才是PLC的真正输出。

   2PLCI/O响应时间 

    为了增强 PLC的抗干扰能力,提高其可靠性,PLC的每个开关量输入端都采用光电隔离等技术。 

    为了能实现继电器控制线路的硬逻辑并行控制, PLC采用了不同于一般微型计算机的运行方式(扫描技术)。 

    以上两个主要原因,使得 PLCI/O响应比一般微型计算机构成的工业控制系统满的多,其响应时间至少等于一个扫描周期,一般均大于一个扫描周期甚至更长。 

    所谓 I/O响应时间指从PLC的某一输入信号变化开始到系统有关输出端信号的改变所需的时间。

三、        PLC的输入、输出

1、  PLC的输入采用光电隔离技术,输入24V电平后,经过串接电阻加光电隔离后,相应到PLC的内部输入。如下图所示:IO1COM是一组开关量输入,IO2COM是一组开关量输入。输入与内部之间通过光电相互隔离。矩形科技PLC内部分别表示为10001,10002…(西门子表示为I0.0I0.1;三菱表示为X000,X001)

PLC的输出通过光电隔离后,控制继电器或晶体输出。继电器输出既可以接直流负载也可以接交流负载;晶体管输出可以接直流负载。如下图所示:DO1COM是一组继电器输出,DO2COM是一组继电器输出。矩形科技PLC内部分别表示为0000100002…(西门子表示为Q0.0Q0.1;三菱表示为Y000Y001)     

 

1  PLC输入和输出接口图\

四、        小型PLC特点

日系PLC主要有三菱,欧姆龙,松下等;主要特点是行扫描方式,无网络区分。功能块定义简单,在运动控制方面简单易懂。

欧系PLC主要有西门子、AB、施耐德等;主要特点是分网络扫描,有网络区分。功能块定义较为复杂,可以用于一些特殊行业。在模拟量控制和通讯方面比较有优势。

        矩形科技PLC采用网络扫描方式,在运动控制方面,可以输出6200K的脉冲;在模拟量方面,可以采集温度、压力、流量的信号,对系统进行精准的控制;在通讯方面,矩形科技PLC支持MODBUS协议、自由通讯协议、CANOPEN协议;矩形科技PLC可以实现多种编程方式,主要有串口编程、以太网编程、无线GPRS编程等等。

        例如:N80-M44MAD-AC/N本体模块,带1RS2323RS485,1CAN通讯口,1个以太网接口,6AI,6AO,16DI,16DO.

 

 

 

 

 

 

 

 

 

 

 

 

 

 

 

 

 

2、 定义输入、输出IO(矩形科技N80系列为例)

输入:

10001自动状态

10002启动按钮

10003停止按钮

10004工作位置1

10005工作位置2

       输出:

           00001马达1

           00002马达2

           00003工作指示灯

3、编写梯形图程序(矩形科技N80系列为例

 

 

 

 

 

 

 

 

 

 

 

 

 

 

 

 

 

 

 

 

 

 

 

 

 

 

 

 

 

 

正在下载,请等待……
下载附件需0积分!



楼主最近还看过



yjqaii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0帖 | 3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3
  • 注册:2011年6月01日
发表于:2013-05-06 16:23:02
41楼

...............................................................

工控木有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0帖 | 2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1
  • 注册:2015年7月23日
发表于:2015-07-23 14:06:58
42楼

新手准备踏入这个行业,各位大神求指教

张忠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21帖 | 136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501
  • 注册:2006年5月22日
发表于:2015-10-20 15:48:03
43楼

对于初学者来说,关键是入门。

由浅入深,总要的是熟悉工艺流程。

苏州冰行

  • 精华:0帖
  • 求助:1帖
  • 帖子:2帖 | 28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260
  • 注册:2016年6月01日
发表于:2016-06-01 18:09:17
44楼

感谢楼主分享,新人来求学

张忠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21帖 | 136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501
  • 注册:2006年5月22日
发表于:2016-08-10 21:58:47
45楼

客气了。相互学习,交流。

michaelxuan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0帖 | 4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64
  • 注册:2017年11月16日
发表于:2017-11-16 14:53:44
46楼

太好了!下了认真看看


热门招聘
相关主题

官方公众号

智造工程师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