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接触摩信,是在2001年夏秋之际,摩信刚刚成立北京办事处不久,在凯奇大楼和清华的实验室里两度见到他们的人做产品宣传,记得宣传中摩信的运控卡源自留美海归的在美研究课题,基于TI 3x系列32位浮点DSP,据说为美国军方项目开发,当时摩信的市场定位包括除了数控,还有机器人,还提到要进军日本机器人市场。
摩信的投资人是华侨城,带头大哥是一位周姓留美博士,最初感觉摩信的定位偏高,不够务实,而且价位偏高。另外,在技术层面,用户程序需在PC界面里编译,编译时竟然会把TI 3x DSP的编译提示一字不漏的显示出来,感觉作为一款产品,封装的实在太差!摩信的运控卡能否脱机独立运行,印象不深了。
另外,当时数控行当小线段超前读才刚刚进入国内研究领域不久,而摩信的运控卡尚为每条线段单独加减速,本人据此指出摩信的运控卡在数控领域不会有太好的高速性能表现,摩信的人就把这条意见回馈给了周博,为此周博还非常认真的亲自回电与我辩论此事,只是他当时似乎并未理解小线段超前读对于自适应加减速控制和提高轨迹速度和稳速控制的意义。
不出几年,摩信网站便不再能够登陆,周博及创业团队何去何从在业内也没有了后续消息。好的技术需要合适的市场定位,而且技术必需应时而动,不断改进和完善,不可能抱定一个技术“先机”坐吃一万年。
笨鸟慢飞的市场策略和我们考虑的一样.
的确,运动控制卡,控制器之类的产品,如果没有明确的市场细分定位,确实很难成活.况且就算按照LZ所说的,4000元一个的控制器,即使不考虑成本,一个控制器也只能赚4000元. 但如果按照笨鸟慢飞的市场策略,做成专用设备的话,附加值就会大大提高.假如能整合进一台50万的专用设备,可能就有20万左右的毛利润.当然,前提是能做到不输给欧洲或者日本设备.
当然做专用设备,还需要良好的机械设计能力.可惜这论坛里大部分人是做运动控制的,而且国内好象还没有很好的机械设计论坛,来讨论机械设计,机械零件产品外包等. 专用设备大多需要非标零件,采购量小的话,很多公司不愿意加工,即使愿意加工,价格也是天价. 这确实是目前制约国内专用设备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希望能有机会向"笨鸟慢飞"请教机械设计和非标零件的外包.
回复内容:
对:笨鳥慢飛 关于内容的回复:
謝謝各位的祝福
但這坑太大 我怕跳下去出不來 還是學學廣數的市場策略 用控制器換機台 賣設備 轉換其附加價值
不论什么产品定位,只要做精做强做出特色就能赚钱.
要求稍低的产品,需求量会很大,但竞争会很激烈,所以毛利会低.专用设备一般需求量很小,所以毛利润才高. 当然专用设备要想做精做强做出特色,也不容易的.就比如说半导体硅片研磨抛光设备,设备本身的运动控制倒不难,难就难在半导体硅片研磨抛光的工艺,包括耗材,辅料等.没有三五年的钻研是很难吃透这些工艺的.
比如说炒菜,往锅里加盐,加油这些动作的实现不难,难就难在加多少盐,加多少油,以及什么时候加.这就是工艺.
回复内容:
对:wanta 关于做过设备的一定知道:毛利高,资金,市场,技术,经验门槛更高,量有限,没有相当的实力,实在是不敢想。 朋友的一个设备项目,100万左右的售价,40万左右的硬件,毛利够高了,可是还是做到最后很难做,没有量一切都是白搭 个人是倾向于选择要求稍低的产品,做专做强做精,做出特色 内容的回复:
“笨鸟慢飞”果真是要慢飞了! 快飛死的快 慢飛才能穩健 呵呵
假如能整合进一台50万的专用设备,可能就有20万左右的毛利润.当然,前提是能做到不输给欧洲或者日本设备 10年就能將PCB鑽頭成型研磨機 控制在37秒完成 夠了 這已經不輸給歐洲設備 我也玩不起 我客戶的賣價利潤 我不知道 當時歐洲設備賣價也是五十萬 美金
没有量一切都是白搭 个人是倾向于选择要求稍低的产品,做专做强做精,做出特色 有量的風險也不低 維修保固 服務成本 人才培養 還是須考慮清楚
.就比如说半导体硅片研磨抛光设备,设备本身的运动控制倒不难,难就难在半导体硅片研磨抛光的工艺,包括耗材,辅料等.没有三五年的钻研是很难吃透这些工艺的. 不該是這樣 這研磨機關鍵還是機械設計 機械設計能力不強 磨出效果外厚內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