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07-04-06 13:06:00
55楼
此文原在MM《现代制造》上发表,艾小洋是MM原编辑,现中国视觉网主编。
[color=#0000FF]——————————————————————————[/color]
[color=#FF0000][b]工程师的心灵生活[/b][/color]
文/艾小洋
最近有位自称果子狸的工程师在工控网上发了一篇帖子《40岁前与40岁后》。这位不怕被隔离灭绝的果子狸先生大概是位不太安分的技术工程师,将临不惑,对“40岁前拿命换钱,40岁后拿钱买命”这句俗语产生了无限感慨,所以决定在40岁前“打着外企知名企业的旗号,也为自己”积累“custom base”。他愤愤表示40岁后,“再也不听德国鬼子、日本鬼子、美国鬼子们摆布了”,凭着“有技术、有用户”,表示“就是本少点咱也不怕!”,一心“向往着!”要去创立他自己的事业。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网民回帖道,“自动化行业中一些佼佼公司的老板皆非自动化出身”,他颇不平那些“一点都不懂技术的人为什么成功?”但他还是力求理性地分析了一下,原来这些人是“商人市侩,特别会利用搞技术的书呆子;也正因为他们不懂技术,所以他们不依赖技术;正是他们自己知道自己在行业知识方面有很多欠缺,所以他们一直比你努力”。
最后他终于承认了现实,说道:“存在就是合理的,就是真理。”看了这些,令人唏嘘。从前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豪迈到如今已经没有底气了?回想起从前高三分完文理科班后,理科学生那一脸的傲然之气,看看眼下的出师未捷“心”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心中不免慽慽。工程师出身的职业经理人的生存状态尤其是技术工程师的心灵世界,我们的社会是否给予他们的关注太少?!
制造业正象脱缰野马般自由地奔向远方和未来,这是个奔腾难收的时代,绝不能缺少激情与活力。中国人的精神当中,一贯强调的是拥有中庸的心灵生活。若将时代的激情注入其中,一定会有非凡的创造力。我们的制造业职业经理人多出身理工,他们对于心灵世界的渴望丝毫不逊于其他非理工科出身的人们。然而事实却是,人文精神在中国的理工教育当中一向欠缺。现代制造愈来愈需要复合型职业经理人,需要他们散发出更多的激情与活力。
中国如果想在世界加工工厂的基础上,成长为以创新为核心的世界工厂,那么我们的经理人是不是应该具备更多的才情与灵性呢?当你读过《水煮三国》,在开怀一笑之间,你会不会感叹成大业若烹小鲜的豪迈;当你夜读《执行》,沉思过后,你会不会涌动“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的快意。许多无人能会的心灵思考与管理境界,也许只有好书会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