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位朋友,做过一家民企的CEO。刚去的时候,老板要求他每年增加30%的销量。他根据这个要求找来代理商,把指标分解下去。但是,有个和老板私人关系很好的代理商带头反对:我连10%都增加不了!我的这位朋友是CIO出身,善于用数据说话。于是,他做了一个调研,然后带着数据去找这个代理商。对他说:你负责的这个县有14个商场卖我们这类产品,而我们只进入了1家。你明年能不能再进入一家?如果你做不到,是不是可以把这个县让出来。面对数据,代理商只好答应增加30%的销量。
我有个老同事,调研了一家特殊钢厂。他发现:这家钢厂加热钢坯的时间是8个小时。他搞了个软件算了下,发现只要加热四个小时就可以了。厂家听到这个消息大吃一惊,原来有这么大的优化空间。于是,他们逐渐缩短了加热时间、节约了很多能源,也没有引起质量变化。
这两个例子背后,都是这两个人喜欢“用数据说话”。用数据说话的本质,是喜欢寻找科学的依据、喜欢把工作做到极致。有了这样的思维方式,推进数字化就是自然的了。
在我国,工厂里的管理和技术人员的主要工作是解决日常问题,很大的精力用在做“救火队员”上。与之相比,改进和优化是次要的、甚至可有可无的工作。在评价业绩的时候,这些工作只是锦上添花。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企业的技术进步往往很慢、甚至不断倒退。而在国外先进的企业,改进和优化是日常性的重要工作。这种差别导致我国的工业技术往往“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
要成为技术强国,就要改变这种情况。也就是说,要把优化和改进作为技术人员的主要业务之一。这样的工作与过去是不一样的。过去我们也采集数据,但采集数据的目的基本上是为了维持正常生产。而在工业大数据背景下,数据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支持持续改进和优化。
所以,推进数字化,首先是思维、文化和习惯的改变。如果我们习惯于用精益求精、习惯于持续改进、习惯于精打细算,我们就会发现:数据是不可缺少的。反之,如果人没有积极性、主动性,再多的数据也会成为无用的垃圾。
来源:微信号 蝈蝈创新随笔
作者:郭朝晖
该作品已获作者授权,未经许可,禁止任何个人及第三方转载。
楼主最近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