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中国科学家注定不能获诺贝尔奖”吗? 点击:365 | 回复:4



工控-小夏

    
  • 精华:18帖
  • 求助:1118帖
  • 帖子:1373帖 | 411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3673
  • 注册:2015年3月11日
发表于:2015-10-08 11:53:33
楼主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10月5日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对这一消息最感意外的,非中国主流媒体人与学界莫属。

众所周知,多年来,尽管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中国的科学与技术水平也在快速提高,但是中国媒体与学界一直对之无视甚或刻意贬低,这其中,最为方便也最顽固的一个理由就是“中国科学家没能获得诺贝尔奖”。

中国科学家为何无法获得诺贝尔奖?持此论者的理由很简单:中国的政治、经济、教育体制乃是获奖的障碍。比如张鸣教授认为,“有关部门,真的想拿诺奖的话,首先要做的,是改革中国的教育和科研体制”,“你见过奴才搞创新的吗?”

2013年12月郑也夫先生曾断言:“在中国受了中小学12年教育的人,不管后来大学是读哈佛、耶鲁还是牛津、剑桥,注定不可能拿到诺贝尔奖”!“因为想象力被修理得没有了”(屠呦呦不光中小学,连大学也是在中国读的——作者注)。

贺卫方教授对郑也夫的观点进行了呼应与补充:中国人只适合拿诺贝尔和平奖。杨东平、熊丙奇等“教育专家”也是如此看法:“我们离诺奖越来越远”。张维迎、陈志武这样的媒体经济学家则认为,对中国科技与美国缩小差距,“在目前体制下我觉得不要有太多指望”,过“150”年也“没戏”。

更有甚者,不满足于怪罪体制,干脆从民族与文化的角度来予以解释。刘晓波先生认为中国若能再当三百年西方殖民地,那么一切就都能好起来,这跟王福重先生一比,似乎温和多了,在王福重眼里,中国再当多少年殖民地也不管用。2014年5月他曾说:

“1000多年来,(中国)对人类的科学技术进步,没有任何贡献。以后也不会。”(前不久,王福重还说“中国人的体质和文化”不适合踢足球)

“中国注定与诺将无缘”论者,他们批评起中国科研体制来义愤填膺慷慨激昂,但是,他们本人是否具备起码的科学态度,还是很成问题的。

2013年8月1日,四位科技政策研究者(四位作者并不是科学家,但是中国不少媒体在报道时却故意对四人冠以“科学家”的头衔)曹聪、李宁、李侠、刘立在被认为是全球权威科技期刊的美国《科学》(Science)发表文章《改革中国科技体制》,在当时产生了较大影响。该文一上来就说:

“中国的政治界和科技界领导人正处在一股担忧中:尽管投入资金更多、人才更优秀、设备也更高级,但是国内的创新体制仍然表现不佳。中国科学家还没有能够获得诺贝尔奖的突破,研究与商业已经脱节数十年,只有极少数的研究成果转化为了创新技术和产品。中国企业对国内不报什么希望,只好依赖于国外的核心技术。”

就在《改革中国科技体制》一文在《科学》刊登前夕,该文的第一作者曹聪先生刚引发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该风波的是前因后果非曲直从2013年7月1日“中国科学院新闻办公室声明”中便可一目了然:

“FT中文网6月21日发表了邓聿文的文章《访韩一周记(五)》,指出‘他(黄禹锡)说和中科院和与辽宁省合作从事干细胞的研究。’随后,科学网博客作者曹聪6月22日发表了题为《黄禹锡在和中科院、辽宁省合作从事干细胞的研究》的文章,在引用邓聿文有关文章内容的同时,评论认为,‘黄禹锡在和中科院、辽宁省合作从事干细胞的研究,对当事人来说不是新闻,但在俺听来,是中国科学界的丑闻’”。

预言中国科学家近期内将获诺奖者,也是有人在的。与主流舆论相比,科学家们对中国科技进步的观察与判断,则是公允得多、客观得多,遗憾的是,他们的观点不仅没有得到媒体的尊重,反而遭到了嘲讽。

2000年8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在在中国科学院举行的一次座谈会上指出:20年内,中国本土的科学家将会获得诺贝尔奖。这一是因为目前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二是因为近年来国家对科教事业的投入逐渐加大,“根据中国现在的经济增长率,这(获奖)会是不久后的事。”

此论一出,遭到了国内媒体经久不息地反对或嘲讽,如杨振宁是“科学超男”“报不准的报喜鸟”,是“歌功颂德”,“杨振宁先生是在说客气话”、“诺贝尔奖,并不相信杨振宁的预言”,等等。我不明白,一群坚信“量子物理学认为朝米饭说‘呸’会加速米饭变馊”的媒体人(某报:《广州小学生做米饭实验 证实行为对事物有影响》),敢就科学发展趋势问题嘲讽杨振宁的勇气是从哪里来的。

2010年9月10日,杨振宁在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演讲时,再次预言中国本土科学家10年内将出现诺贝尔奖获得者,此番言论再次遭到了不少媒体的嘲讽。

预言近期内中国科学家将获得诺贝尔奖的,不止杨振宁。2013年9月29日,南京工业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中国有机光电子学科带头人黄维在该校本科新生的开学典礼上直言:

“十年之后的中国,像诺贝尔奖这样的国际性重要指标,在中国大地出现应该将会成为常态,而不是个案。在文学奖之后,自然科学和生命科学方面的奖项将陆续被中国人斩获,没有任何悬念”。

这又惹恼了媒体人,黄维被扣上了一大串帽子:“对诺奖‘故作轻松’并不是自信”、“拿什么来支撑‘得诺奖成常态’?”、“获诺奖将成常态像是肥皂泡”,等等。

前面提到的传播“中科院与韩国造假科学家黄禹锡合作”谣言的曹聪先生,撰文《中国的诺贝尔科学奖焦虑症》称:

“近年来,杨振宁多次表示中国大陆科学家将在二十年内获得诺贝尔奖。而在今年奖项揭晓的前一周,南京工业大学校长黄维曾自信地预测中国获诺贝尔科学奖在十年后将成为常态。

这两种预测都显得过度自信了。照目前情况来看,中国二十年后都不一定能得奖。近期中国尚未取得接近诺奖的成就,也没有将崭露头角的苗头。”

至于熊丙奇先生,则来了篇《预言“获诺奖成常态”是功利学术白日做梦》。

谁在做梦?





平常心心常平

  • [版主]
  • 精华:36帖
  • 求助:17帖
  • 帖子:958帖 | 3831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24794
  • 注册:2002年3月24日
发表于:2015-10-08 11:57:56
1楼

科学无国界 获奖还需要国界么                        

Smile-lyc

  • [管理员]
  • 精华:114帖
  • 求助:50帖
  • 帖子:2793帖 | 22283回
  • 年度积分:311
  • 历史总积分:144042
  • 注册:2006年8月04日
发表于:2015-10-08 11:59:36
2楼

屠呦呦一记响亮的耳光扇了多少人的脸。

科学家真的值得敬佩,敬仰。

王者之师---niujunpeng

  • 精华:0帖
  • 求助:1帖
  • 帖子:5帖 | 991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4718
  • 注册:2005年9月04日
发表于:2015-10-08 18:23:25
3楼

中国还是有为人类奋斗的科学家呢。加油

安全督察

  • 精华:9帖
  • 求助:39帖
  • 帖子:920帖 | 7079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26180
  • 注册:2005年7月03日
发表于:2015-10-08 21:10:53
4楼

加油!!!!!工控人!


热门招聘
相关主题

官方公众号

智造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