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 “一带一路” 倡议从 “大写意” 迈向 “工笔画”,沿线 60 余个国家的新兴市场正成为全球贸易增长的新引擎。对于有志开拓这些市场的中国企业而言,产品认证已不再是 “附加题”,而是决定能否顺利入场的 “资格证”;对于出口产品检测认证机构来说,精准洞察并响应这些新兴市场的认证需求,既是服务国家战略的责任,也是打开业务增长新空间的关键。
从区域特征来看,不同板块的认证需求呈现出鲜明的差异化特点。中亚地区作为 “陆上丝绸之路” 的核心枢纽,认证体系以俄罗斯 GOST 标准为基础延伸,如哈萨克斯坦的 GOST-K 认证、乌兹别克斯坦的 SST 认证,对机械装备、电子电器等产品的安全性能和电磁兼容性要求严苛,部分品类还需通过本地实验室的目击测试;中东欧国家则大多 “嫁接” 欧盟标准体系,CE 认证是基础门槛,但波兰、匈牙利等国对建筑建材、医疗器械等产品,额外要求提供本地化合规声明或第三方检测报告,形成 “欧盟标准 + 本地细则” 的双重门槛;东南亚市场则更为多元,马来西亚 SIRIM 认证、泰国 TISI 认证侧重产品质量溯源,印尼 SNI 认证、越南 QCVN 认证则对能效指标和环保要求不断升级,尤其针对家电、照明等产品,能效等级直接与市场准入挂钩。
更值得关注的是,“绿色低碳” 正成为沿线新兴市场认证的新趋势。埃及于 2024 年更新了能效认证目录,将太阳能产品纳入强制认证范围;巴基斯坦推出 “绿色产品认证计划”,对环保建材、新能源设备给予认证流程简化优惠;肯尼亚则要求进口电子废弃物需提供 “碳足迹声明”,这些新变化倒逼企业从产品设计阶段就融入绿色理念,也对认证机构的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 不仅要精通传统的安全、质量检测,还需具备碳足迹核算、绿色标准解读等新兴服务能力。
作为深耕出口产品检测认证领域的专业机构,我们始终以 “打通企业出海认证链路” 为核心,一方面建立了覆盖沿线主要国家的认证标准数据库,实时更新法规动态;另一方面组建了多语种的技术服务团队,可为企业提供 “标准解读 - 预测试 - 认证申请 - 售后跟进” 的一站式服务。但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我们深知仍需与企业、行业协会、本地合作伙伴深度联动。在此,我们诚挚邀请广大出海企业分享您在认证过程中遇到的痛点与困惑,也欢迎行业同仁共同探讨如何构建更高效、更适配的认证服务体系。您对哪个区域的认证需求最关注?又希望获得哪些针对性的认证服务支持?期待您的留言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