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无处不在:除了湍急水流,还有化工区的有毒废水、航道上的隐蔽暗礁,某流域近三年有 12 名巡查人员因作业受伤;
隐患发现太慢:去年一次暴雨后,上游冲下来的集装箱堵在航道中央,直到第二天才被巡查船发现,导致 3 艘货船滞留;
跑断腿也查不全:流域太长,单靠人工巡查船,全年最多能跑遍 65% 的水域,剩下的 “盲区” 成了污染偷排的重灾区。
2023 年,该流域引入无人船巡查系统,搭配 4G/5G 物联网方案,这些难题迎刃而解。其中,FIFISIM 物联提供的工业路由器与物联网公网 IP 卡,让无人船真正实现了 “看得远、传得快、联得稳”。
无人船长约 3 米,船身装着 “十八般武艺”:水质传感器能测 pH 值、溶解氧,就像给水体做 “体检”;高清摄像头 360° 旋转,连岸边的排污口都看得一清二楚;激光雷达能穿透浑浊水域,探测水下暗礁和沉船;
这些设备每分每秒都在收集数据,比如发现某片水域溶解氧突然下降,可能是有污水偷排,系统会立刻 “警觉” 起来。
无人船肚子里藏着一台工业路由器,就像 “通信指挥官”,把所有传感器的数据汇总起来,再通过物联网公网 IP 卡传向云端;
这张特殊的 IP 卡不简单,它有独立的通信通道,哪怕在偏远河段也能稳定联网,FIFISIM 物联的技术人员说,这就像给无人船开了 “水上高速”,数据传输不会堵车;
5G 网络下,高清视频和监测数据 “秒传” 到指挥中心,哪怕无人船在 100 公里外,后台也能实时看到水面情况,就像站在船头一样。
指挥中心的平台会给数据 “找茬”:如果水质指标超标,或者发现漂浮物、违建码头,立刻弹出警报;
工作人员在屏幕前就能远程操控无人船:“靠近那个排污口再拍清楚点”“往东边去看看刚才报警的区域”,指令发出后,无人船几秒内就会响应;
系统还会记 “日记”,把每天的巡查数据存起来,对比分析就能发现水质变化趋势,提前预警可能出现的问题。
汛期的湍急河段、污染严重的化工区岸边,现在都由无人船代劳,巡查人员坐在办公室就能完成监测,全年没再发生安全事故;
去年冬天,某段结冰水域发现疑似偷排,无人船顶着 - 5℃的低温完成采样,要是换成人工作业,根本无法靠近。
今年 3 月,系统通过水质传感器发现某支流氨氮浓度突然升高,立刻指挥无人船前往核查,1.5 小时就锁定了偷排的小作坊,比以前快了 30 倍;
航道上的漂浮物、暗礁等障碍,现在平均 2 小时内就能发现并处置,货船滞留事件几乎绝迹。
20 艘无人船分片包干,每天能巡查 300 公里水域,比以前多覆盖近 60%,年底全流域巡查覆盖率从 65% 涨到 98%;
省界水域的管理难题也解决了,数据实时共享给三省管理部门,跨界污染纠纷少了 70%,大家不再互相 “甩锅”。
有了精准的监测数据,治理措施更有针对性,比如根据藻类爆发的预警提前投放净化剂,该流域水质达标率提升了 12 个百分点,岸边钓鱼的人都多了起来。
水库大坝巡查,监测坝体渗漏、水位变化;
港口码头周边,检查是否有油污泄漏、违规停泊;
城市黑臭水体治理,跟踪清淤效果和水质改善情况。
FIFISIM 物联的工程师介绍,随着 5G 网络更普及,未来无人船还能组队作业,一艘发现问题,其他船自动赶来支援,水面管理会越来越智能。对我们来说,这意味着更清澈的河流、更安全的航道,还有那些不用再冒险的巡查人员 —— 这大概就是技术进步最温暖的意义。
楼主最近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