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现代化与数字化:从计划谈起 点击:329 | 回复:0



gchui

    
  • 精华:2帖
  • 求助:0帖
  • 帖子:301帖 | 7回
  • 年度积分:6
  • 历史总积分:1018
  • 注册:2016年9月13日
发表于:2020-05-06 10:37:20
楼主

我一直在想:现代化企业的特点是什么?我想到的第一个关键词是“标准”,第二个则是“计划”。我见到谈“标准”的人较多,谈“计划”的人比较少。谈到计划的,也多限于车间生产的计划。但何老多次和我提起关于“计划”的一般性问题。下面是一些零散的想法。不一定对,也不成体系。

 

现代化企业的重要工作,几乎都是从“计划”开始的。生产有计划、运输要有计划,设备维修有计划、点检有计划、建设有计划、采购有计划、销售有计划、培训有计划、休假也有计划......每一个部门都有自己的计划。PDCA持续改进的第一步是计划,供应链管理模型SCOR中流程的第一步也是做计划。计划及执行的准确性是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据说,日本某钢铁厂在年初的时候,就能把80%的生产计划做好,但它的主要客户已经把一年的生产计划告诉他们了.....

 

计划与数字化转型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曾经把数字化转型针对的业务活动要点归纳为“多方协同、资源共享和知识复用”三个方面。

 

加强协同是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任务。协同做得好的前提,就是在需要配合的时候不掉链子。但协同得好往往是要有提前准备时间的、而不是需要那一刻才提出要求。而准备的时间就来自于对方的计划,反推出自己什么时候做。信息技术的作用,是把需求的计划传过来,并转变成自己的工作计划和要求。在企业里,资源要共享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共享资源(如备件)的部门统一做计划。而知识复用也是要有计划的,否则难免不了了之。

 

总之,不列入计划就不会受到重视,没有计划就不便于管理,没有计划也就难以考核。

 

但是,“计划没有变化快”,计划的实施过程总是难免会受到干扰。信息技术更重要的用途,就是应对计划的变化。计划一旦发生变化,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是个非常麻烦的事情。但是,换一个角度看,这样的问题才有利于发挥数字化和互联网的优势!靠互联网和计算机才能迅速给出调整策略。从这个角度上讲,智能化企业和传统企业的差别不是有没有计划,而是应对计划变更的能力。

 

工业4.0强调个性化定制。个性化定制的麻烦之一就是生产、采购等方面的计划与实施。生产、采购、质检、库存的计划、跟踪和实施要针对每一个产品展开。一个产品或设备的原因,就可能打乱整个计划。只有发挥数字化的作用,才能应对如此复杂的计划和变化。

 

计划包含了做事的时间和次序,也包含了做事的方法和知识。例如,产品标准、工艺标准、控制标准本质上是计划的一部分。好的“标准”是成熟和固化下来的做事方法,是特别值钱的知识。所谓“一流企业卖标准”,就是卖这样的知识。但坏“标准”会“坑爹”:有人按标准把产品做出来了,用户却没法用,这就是“坑爹”的标准。坏标准“坑爹”,好“标准”才会值钱。

 

过去有种说法:“一切数字化、知识也要数字化”。从某种意义上说,详细的做事计划其实就是做事的知识。一切的计划,理论上也应该数字化。计划数字化以后,就可以进入PDCA,就可以持续优化、就可以自动地找到计划执行过程中的问题,以改进以后的计划,优化以往的知识。

 

现在企业里面的一些事情,一个电话、会议或事故发生后,人脑马上就决定怎么做了,并没有形成正式的计划。没有计划时,操作的过程和结果可能在Cyber空间留下来,但却没有把做事的原因留下来。这样信息就不完整,也就难以形成知识。这些事情就是未来需要数字化的计划。

 

40年前宝钢搞“数据不落地”,关键数据都在计算机的体系内,保证了中国第一家现代化工业企业的开工。未来的方向还是应该朝着这个方向走:把一切生产和管理活动都落在Cyber空间里。我们能不能做到没有计划不做事?所有计划结果标准化?实现这些想法还是很麻烦的,但我相信方向是这样。因为你只有把想法交给计算机,人类才能解放出来。

 

在谈CPS或数字孪生的时候,物理世界有个对应的实体,如设备、产品等。但是,要管好这些物理实体,Cyber空间中还要有另外一些对象,如合同、计划、标准、资金等。过去,这些对象可能还在屋里空间对应一些纸质的东西,如合同或者联络单。但未来的数字化时代,这些纸质的“实体”可能都没有了。但我觉得,还是应该像对待CPS、数字孪生一样的态度对待它们,计算机内的模型才是完整的。但限于个人能力,这个问题我没有想清楚。

来源:微信号 蝈蝈创新随笔

作者:郭朝晖

该作品已获作者授权,未经许可,禁止任何个人及第三方转载。




楼主最近还看过


热门招聘
相关主题

官方公众号

智造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