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员增效与智能化 点击:506 | 回复:1



gchui

    
  • 精华:2帖
  • 求助:0帖
  • 帖子:299帖 | 7回
  • 年度积分:6
  • 历史总积分:1018
  • 注册:2016年9月13日
发表于:2019-09-29 10:16:51
楼主

我曾经在宝钢工作20年。我刚到宝钢的时候,企业一直关注减员增效。当时,减员增效的目的是建立世界一流钢铁企业,而不仅仅是为了短期的经济性。那个时候劳动力成本并不是很高,公司希望通过减员,克服国企人浮于事的毛病。

 

按照我的印象,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钢铁企业人均产钢8吨。中国钢企的老大哥鞍钢,人均也只有16吨。当时宝钢计划用3万人生产600万吨钢,人均200吨钢。在国内已经非常先进了。但当时国际钢铁业的牵头大哥新日铁人均产钢600吨。

 

本世纪初,宝钢的三期后工程结束后,钢产量达到了1400万吨,而员工数目却降到了1万多人。这样,人均产钢量达到了1000吨左右。而且,宝行的主流产品也由热轧变到了冷轧,加工深度也增加了。后来听人说,新日铁一线工人的数量已经比宝钢还要少了,而减员也给现场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于是,宝钢大院内“减员增效”的工作就放缓了。

 

2014年,我建议宝钢关注智能制造。凭心而论,当时我关注的目的之一其实也是减少用工。但是,减员的原因却发生了改变。我意识到:中国的人口结构正在发生巨大的改变。过去是劳动力供过于求,未来则会面对劳动力严重不足。

 

我的一些特殊身份,使得我很早就关注了人口问题。我曾经捐过两笔与人口政策相关钱:一笔捐给一本反对计划生育的书,一笔捐给一个三胎女孩。原因是我意识到独生子女政策已经过时、中国未来的危机很可能是老龄化。果不其然,很多企业遭遇了招工难的问题,连很多著名的企业都找不到工人。根据中国的人口曲线,我断定这种现象在2022~2034年间将会更加严峻。所以,必须解决这个问题,中国制造才会有出路。智能化就是其中的办法之一。

 

2015年开始,我用心研究智能化。有领导提出,搞智能化就是减人。对于这个观点,我其实也不是非常认可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过度强调减人是不具备经济性的。我们有可能花了很多钱、看不到收益,而工人也失去了岗位。所以,这方面的工作也不能操之过急,而是要与社会发展的节奏想适应。

 

智能化不仅是提高自动化水平,而是要有更丰富的内涵和目标,这样才会有更好的经济性。比如,

 

l  灵活性好:产品研发要快、应对供应链变化的速度要快、生产现场处理问题的速度要快。

l  质量要高:设备稳定、管理更到位、操作更规范等等。

l  劳动效率要高:更少的人做更多的事、把事情做得更好、停机中断要少。

l  成本要低:浪费要少、库存要少、无用的流程要少。

l  ……

 

如何要达到这个目标。按照安司长的说法:企业要转型、要重构。重构组织、重构人的工作方式、重构企业生态、重构企业的市场定位等等。

 

重构是个战略问题,需要搞好规划。我过去经常提到这样一种说法:规划就是鬼话。有些规划不能落地、有些规划原本就不合理。比如,现在有些企业,盲目推定AI、5G,只关心用了什么,不关心有什么效果。这样问题就大了。

 

于是,我的想法就变成了:智能化从管理入手、从持续改进入手(我在前面两篇文章谈过这个观点)、但需要为重构和转型奠定好的基础。用从量变到质变的路径实现重构。从这个角度讲,智能化可能与减人有关,但更侧重减少管理者和知识工作者,而不仅仅是体力劳动者。

 

进一步,我认识到:智能化的主要意义不是减人,而是赋能。这就好比:三匹马拉车时,我们关心的不是将三匹马变成两匹,而是要把马车换成汽车。汽车没有一匹马,但发动机的功率可能超过100匹马,从而能让车子跑得更快。

 

智能化的赋能,主要是给管理者赋能。让管理者有能力管得更细、处理问题的做法更加科学、更快速。通过对管理的赋能,实现高质量、高效率、低成本等。这才是智能化的意义。这样的智能化,更容易具备经济性。

来源:微信号 蝈蝈创新随笔

作者:郭朝晖

该作品已获作者授权,未经许可,禁止任何个人及第三方转载。




楼主最近还看过



星孚赵誉程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0帖 | 44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52
  • 注册:2016年3月02日
发表于:2019-10-05 12:02:35
1楼

感谢楼主分享


热门招聘
相关主题

官方公众号

智造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