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向老师请假:我下午做手术。
老师:什么手术?
小明:人体无用结缔组织群体切除。
老师:说人话!
小明:我下午要去理发。
我看到很多“人工智能”、“大数据”的报告时,就想到了这个笑话。很多“人工智能”项目,被一些太学术话的名词包装起来。看似高大上,实际上却是“不说人话”。
科技界“不说人话”是有传统的。过去很多“智能控制”、“模糊控制”就不太说人话。30多年前,有位老师的“智能控制”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知情人告诉我:“所谓的智能控制,就是他用的算法不是PID,而是有几个IF语句”。还有位老师,东西做得不错,报奖的时候头疼了:没有什么高深的算法,怎么才能表明水平呢?有位老师给他出了一个主意:“就说是模糊算法吧”。这个东西,后来得了国家发明奖。
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困境。要把事情做成,必须踏实去做;为了报奖,必须用某些概念包装一下。很多人也是被逼无奈,真的没办法:否则,申请不到项目、也拿不到奖、甚至难以生存。一旦“包装纸”用多了,就会有大学者们四处宣传:这些概念应用非常广、取得了大量成果!于是,喜欢用这些概念包装的人越来越多。不包装,都不好意思写论文、报奖了。
现在的人工智能热,也与此类似。下面我们也用“说人话”的办法解释一些名词。
所谓的“智能”就是让机器决策,或让机器帮助人决策。过去的信息没有数字化,没有办法让机器处理,只能靠人来决策。现在数字化条件好了,可以让计算机来决策了。
所谓的“预测”,本质是现状和需求清楚了,未来能算了。大哥比方:家里每天吃多少米清楚了,家里存了多少米也清楚了。于是,就知道大约多少天以后需要买米了。类似地,如果未来的计划有了,就可以计算未来的需求:晚上要来多少客人,就知道要准备多少饭。所以,预测需要知道现状、计划就差不多了。除此之外,要解决数据不准确、不统一、有延迟等小问题。
所谓的“大数据”,往往就是能把过去成功或者失败的案例记录下来,能够被追溯、被模仿或者规避。这种知识类似于人的经验知识:有种草药吃了能治病,以后有了这种病就吃这种草药。在互联网背景下,这种知识很容易传播。所以价值会倍增。
如果仅仅从算法的角度看这些技术,都不是特别复杂的。或许真的就是几条IF语句。但问题是:我们不能单从算法看问题。这就好比:研究爱因斯坦,不能从化学角度去看。从化学角度去看,爱因斯坦不过是一堆普通的碳水化合物。
理解智能化的意义和价值,关键是理解条件和需求的改变:现在有条件做、有价值做了。当然,做任何高技术,都要练就一身硬功夫:确定项目时要有洞见和预见,策划项目时有全面深入的系统思考,实施项目时要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用时髦名词去忽悠人就不对了。学者应该学会说人话。
来源:微信号 蝈蝈创新随笔
作者:郭朝晖
该作品已获作者授权,未经许可,禁止任何个人及第三方转载。
楼主最近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