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许多朋友一样,总是习惯性地忽视“持续进步”的力量,总是寄希望于“一步到位”;过于重视事先规划,而忽视自由的发展。这种思想,体现在很多方面,如城市建设、数字化转型、产品设计。然而,世界上很多发展,都不是事先规划好的,而是一点点发展、变化逐步成长起来的。
我们看到世界上很多美丽的城镇,都是自然发展的结果;而很多伟大的企业,也都是一点点走过来的;我看到的很多工业产品,如飞机、汽车、电话、相机,是通过一点点积累的进步导致的。乃至我们人类本身,也都是一点点进化过来的。
在我看来,持续进步的有点,是把难点化解。就像把1个10米的台阶分成10个1米的台阶,路径才是可行的。最近,我越来越相信,智能制造一定是个持续改进的过程。不能寄希望于当年宝钢引进先进技术那样,一下子让技术进步几十年。
有了这样的思想,我们可以少去考虑未来的智能制造是怎样的。而是聚焦于如何促进持续改进,如何能够比别人领先一步?
这一点,犹太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犹太人认为,每一次的思考,都不应该停留在原地,而是要有新的收获。如果只是重复过去的结论,就等于犯错。
有一位西方学者,要与犹太阿訇讨论《塔木德》。阿訇说:我先问你一个问题,你回答对了才能与我讨论:“两个小孩钻烟囱。出来以后,一个脸是黑的,一个脸是白的。谁会去洗脸?” 学者说:“脸黑的去洗”。阿訇说:“你错了,脸黑的看到对方脸白,不会去洗;脸白的看到对方脸黑,才会去洗。你先回去学习一段时间,再来与我讨论”。 过来一段日子,学者又找到阿訇。阿訇却又问了同样的问题。学者说:“脸白的孩子去洗”。阿訇对他说:“你错了!两个孩子钻烟囱,怎么可能一个黑、一个白呢?” 阿訇并不是有意刁难他,而是他不懂得犹太人“思维不能停留在上一次认识上”的文化。
我过去一直强调,智能制造创造价值的逻辑是“协同、共享、重用”,工业互联网的本质价值在于资源配置,也会强调OT牵引IT,强调把人的知识转化成机器可以使用的数据或代码。这些观点都是对的。在此基础上,又该思考点什么呢?
从司机角度讲,汽车用钢的强度高一点好,对安全有利。但事实上,常规汽车外板用钢却是非常软的:因为外板要求冲压成带有弧度的外壳,只有这种软钢才不易冲裂。对钢铁厂来说,汽车厂和司机都是用户。但汽车厂是直接用户,汽车司机是最终用户。只有先满足直接用户的要求,才能满足最终用户的需求。
工业互联网平台也有两类用户:一类是企业的最终用户,要用它来完成“协同、共享、重用”、“资源配置”等功能、创造价值。但是,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进行知识的沉淀,把人的知识转化成计算机方便使用的数据和代码。由此看来,负责知识沉淀的技术人员是直接用户。工业互联网平台只有方便了这些直接用户,才能方便企业的最终用户,让持续改进顺利地进行下去。
工业互联网平台的竞争也要领先一步,就是要兼顾两类用户的需求。我想,这大概就是“数字孪生”技术的价值所在。
来源:微信号 蝈蝈创新随笔
作者:郭朝晖
该作品已获作者授权,未经许可,禁止任何个人及第三方转载。
楼主最近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