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无论推动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工业互联网、大数据,都离不开这个概念。专家们在各种场合都在强调它的重要性。但是,有一条社会规律是谁都躲不开的:人们反复强调的东西,往往都是没有做好、不容易做好的。对于这样的问题,一定要讲究方法:首先是发现阻力在什么地方;然后设法增加动力、减少阻力,找到合适的做事次序。
我一直强调,技术问题往往可以归结为经济性问题。推进数字化有收益,但也有代价;推进不当时,代价很大而收益很小。典型的现象是:缺乏顶层设计,为数字化而数字化,工作结束之后,就往一边一丢——这怎么会有收益呢?
“顶层设计”也是个争议很大的概念。我觉得,不必要把“顶层设计”搞得太复杂,关键是每做一件事情,都必须是纳入现实的业务流程中。而不是开发了一个软件或模型就结束了。而所谓“现实的业务流程”,指的是这件事有人在做,不是空想出来的业务。技术一旦纳入流程,就会受到现实需求的检验和拉动,就会创造价值,就有了生命力。
顶层设计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在我看来,一般是出在业务方,也就是一般所说的“甲方”。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乙方不太可能会把业务需求说清楚。而甲方要把这件事说清楚,往往要学会用计算机的语言才行。这一点,做一个合格的甲方并不容易。
让计算机做一件事时,会产生大量的细节问题。有位老领导常提到一件让他感慨的事情:他想统计一下科研项目按时结题的比例。本来以为这件事很简单。结果,搞计算机的人就问:“什么叫准时结题?” 原来,结题涉及到很多环节、责任人都不一样。比如,是原定的时间、还是修订后的时间? 再如,是提交结题申请的时间、结题评审会的时间、评审组长提供意见的时间、领导审批的时间、还是最终材料上交的时间?要让计算机进行统计,显然要把这个概念讲清楚,计算机才能做。对于复杂的系统、复杂的任务进行数字化,其难度可想可知。如果搞不好,一定会漏洞百出。这种复杂性,至少需要亲自编几万行程序才能体会到。
在工业技术发展过程中,有一种“换道超车”的概念:内燃机时代,德国超越了英国;电气化时代,美国超越了德国;自动化时代,日本(至少是钢铁)超越了美国。为什么换道的时候容易超车呢?因为企业一般都喜欢在原有技术基础上修修补补,而不是系统性的改变。而后起之秀新建一个厂子的时候,可以直接采用新技术,在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当然,他们还要忍受采用新技术过程的各种“不成熟”——这往往也是必然的代价。
我想,这个逻辑在数字化时代可能也会有:在老系统上修修改改的代价太大。系统性的新技术往往会在新建的工厂上首先实施。等到技术在新工厂成功以后,才会有大批的老厂子开始进行系统改造。从某种意义上讲,工程项目是孕育新技术的实验室。
总体上说,工业的技术变革,不能太急。
来源:微信号 蝈蝈创新随笔
作者:郭朝晖
该作品已获作者授权,未经许可,禁止任何个人及第三方转载。
楼主最近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