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傅源、诗万兄和我讨论工业互联网应用中的问题。很多企业首先面对的困惑是数据采集:由于历史的原因,很多数据采不出来。
在我看来,历史的问题需要留给历史去解决,不能指望立马一蹴而就地解决。在钢铁行业的发展历史上,就有很多成熟技术经历了几十年才全面铺开。原因很简单:新技术的采用可能要停工、改造;而改造、停产都是有成本、有风险的,不像安装个APP那么简单。所以,对于已经建成、正在运行的厂子,很少会为了应用某个先进技术而停工改造。更多的是在必须停工改造的时候,才有采用新技术的机会。对于那些并不紧迫的新技术,尤其如此。在某些行业,大型设备进行大的改造的周期可能会有十年以上。
图片来源:chinagrid
工业还有一个特点:个性化特别强。对个人消费者来说,如果我们说人们喜欢某个东西,往往意味着很多人喜欢。在计算机、互联网领域尤其如此。像PC机、Windows、苹果手机、微信,往往都是数以亿计的用户。这些技术基本上不用技术提供方进行个性化定制。但对于工业呢? 工业企业的个性化太强,每个企业有自己的特点。像ERP、MES等很多工业软件需要定制。
由于这两个原因,我认为:工业互联网技术全面、深入应用,可能要有几十年的时间。
当年GE推出Predix、转型到工业互联网领域时,我感觉这个概念特别的好。但当时有一个担心:像GE这么大体量的企业,能靠着Predix撑起来吗? 我的感觉就像大象钻进老鼠洞。尽管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前景很大,未来能发展成一条康庄大道;但现在的应用并不广泛,还只是个“老鼠洞”。需要漫长的时间来拓展市场。GE等得了吗?
图片来源:控制工程网
Predix作为GE的“掌上明珠”时,自然有大笔的投入。大笔投入就希望尽快有回报。但市场发展得慢,这就是一个矛盾。这个矛盾不解决,技术就会与用户的需求脱钩。所以,大企业如果过度重视一个小技术,也会存在矛盾。有些重要的技术,不能放在聚光灯下面。或许就是这个矛盾,让GE最终放弃了Predix。
“伟大的创新往往出现在人们并不关注的地方”。这是一个规律。这个规律使得很多革命性的创新往往是被小企业引发的,最终发展成了大企业。无论是当年的微软、苹果还是中国的阿里、腾讯,当今的老大开始的时候都不起眼。很多大企业也知道这个规律,所以会通过购买小企业的产品来发展自己。西门子多年前布置数字化战略时就是这么做的。
红楼梦上有句话:“大有大的难处”。企业也是这样。要管好一个大企业,就要规范化。规范化就会抑制灵活性,从而不利于创新、尤其是开创型创新。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数字相机最早是柯达公司研制出来的,但却没有在公司里存活下来。比尔盖茨的机会,也来源于IBM看不上眼的PC机操作系统。我在钢铁企业的研发部门工作多年,就深深感觉到:很多规矩适合钢铁产品,却不适合信息技术领域;适合开发和模仿,而不适合真正的创新。
Predix倒下了,却可能给小企业带来更多的机会。不是说小企业的人比大企业聪明,而是每一个小企业其实都在努力地探索着自己的道路、寻找自己个性化的市场空间。企业小了,靠几个项目就可以把自己养活起来,在远离聚光灯的地方持续改进。小企业的探索者多了,总会有若干成功的,甚至成为未来的巨无霸。即所谓“乱世出英雄”。
图片来源:菜頭先生博客
哲学上有个观点: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大体也如此。不经过挫折,也不可能一下子变得伟大。而伟大的技术似乎也都需要先烈。既然GE做了先烈,腾出来的空间可以让勤奋的小企业做先驱。
巨无霸GE的Predix倒下了,小企业的工业互联网时代却刚刚开始。
来源:微信号 蝈蝈创新随笔
作者:郭朝晖
该作品已获作者授权,未经许可,禁止任何个人及第三方转载。
楼主最近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