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殷部长讲智能制造 点击:367 | 回复:0



gchui

    
  • 精华:2帖
  • 求助:0帖
  • 帖子:299帖 | 7回
  • 年度积分:6
  • 历史总积分:1018
  • 注册:2016年9月13日
发表于:2018-06-25 09:50:43
楼主

刚才听冶金部原副部长、总工程师殷瑞钰院士讲智能制造,感觉收获特别大。殷部长是我最敬重的院士之一,从基层一步步干起来的。不仅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更是丰富。为中国钢铁业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在我看来,殷部长的报告可以凝结成一句话:要搞智能制造,先把基础条件搞好;智能制造相关技术要适应行业特点、满足行业本身转型升级的需要,不能反客为主。殷部长特别强调了“界面技术”:也就是不同工艺环节之间的协同性;界面问题有流程和设备的问题,也有智能制造相关技术的问题。显然,协同性的问题就是跨尺度的问题,而不是局部自动化问题。要做好这篇文章,从产线设计、产品大纲制定时就要开始考虑,要从接受订单开始考虑。这就是大尺度的协同。

 

从某种意义上讲,殷部长的很多观点和我的观点非常类似。但却是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我一直从事IT相关的工作,出发点还是把IT相关技术做好、把智能制造搞好。但我意识到要把IT技术的工作做好,硬件、流程、生产关系都是制约条件,不改不行。而殷部长是以冶金部总工程师的角度看问题,直接从全局考虑如何把钢企做好,智能制造只是一种手段。所以,即便是谈智能制造,也是强调“整体解决方案”:不是工序解决方案、不是产品解决方案、不是机器人等设备解决方案。

 

殷部长讲的内容看似技术逻辑,背后则是数据和价值的支撑。换句话说,他首先是“心中有数”,然后把自己的观点用技术逻辑表述出来。前些年我曾经有过一个反思:单纯的技术逻辑为什么有问题?因为单纯的逻辑自洽不能保证侧重点的正确。重点不对,经济性就难以保证:逻辑上重要的事情很多,但到底有多重要?解决这个问题要花多大代价、能得到多少回报?单纯逻辑是回答不了这些问题的。这就是务实派的专家与某些学院派大佬和领导的最大区别。

 

中午吃饭的时候,我对殷部长汇报了几个观点:1、为什么现在多数人把智能制造“搞小了”,变成了自动化?因为技术人员或基层领导能够掌握的资源就少。所以,智能制造的道理,一定要讲给公司的主要领导听才行。2、搞好智能制造,归根结底还是要从价值出发。而价值往往是隐藏的。所以,“咨询为先”是个好办法。3、优也公司现在从事的能源优化,本质上就是把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统一起来。

 

最后说一点趣事:殷部长的课我已经听了很多次了,每次都认真听讲,每次都有收获。为什么每次都有收获?其实是因为每次都没有完全听懂.......。听不懂不是个案:我非常敬重的何麟生、王洪水先生的观点,我开始也听不懂;有的甚至是过了10~15年才逐渐明白过来的。他们的有些文章,我反复阅读了几十遍,每次都有受益,但还是感觉没有吃透。为什么会有这么一种情况呢?除了实践不够的原因外,一个重要的规律就是:一手的思考很难听懂。有独立思想的人,往往提出一手的思想、是创新思想的源头。他们的思路不受时代、行业、专业的制约,用词造句未必规范,往往天马行空。比如,牛顿、维纳写的书,就很难读。一手思想出现之后,会有人来解释、完善、规范,形成二手、三手、四手资料。总体上说,越是往后,越是容易读,但思想性就差得很远了。所以,只学习二手、三手思想的结果很可能是:学会了知识却没有学会思想。正如大多数人都能学会牛顿的理论,但远远达不到牛顿的思维高度。而且,有些二手以上资料可能会歪曲原作者最基本的思想。作者的水平不够时,往往会用最庸俗的方式去解释。很多讲辩证法的老师根本不懂辩证法,成了“歪嘴和尚念经”,往往就是这么来的。所以,要学会创新,还是要硬着头皮去读原著、听本人讲,接受一手的思想和言论。

 

另外:关于一手、二手思想的理论,是位20多岁的女孩子告诉我的。想起来真是后生可畏啊!


来源:微信号 蝈蝈创新随笔

作者:郭朝晖

该作品已获作者授权,未经许可,禁止任何个人及第三方转载。





楼主最近还看过


热门招聘
相关主题

官方公众号

智造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