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模式中回报机制作为PPP项目合同的核心条款,直接关系着PPP项目的风险分配和收益回报。在PPP项目中,常见的回报机制共分为三类:政府付费、使用者付费和可行性缺口补助,而设置回报机制考虑的主要因素则为项目产出是否可以计量、适当的激励、灵活性、可融资性、财政承受能力。
智慧停车PPP项目回报机制设置也不例外。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近73%以上的停车场PPP项目回报机制都为使用者付费,只有少部分为可行性缺口补助、政府付费。那么,在智慧停车PPP项目中,确定项目回报机制时,是如何体现上述主要因素的呢?
一、项目产出是否可以计量
提到产出是否可以计量,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项目,这类项目所提供的公共产品或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可以准确计量,因此也就决定了它们可以采用使用者付费和绩效付费的回报机制。
在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为多个停车场打包的项目,只有少数为单一停车场项目。在停车场建设项目中,其主要产出应当为停车泊位的建设,部分项目除了建设停车场外,还对路侧停车泊位进行了新建或智能化改造。在智慧停车项目中,项目产出除了停车泊位外还包括一些应用、系统平台等。无论是停车泊位或者智慧系统平台,都是可以被准确计量的,产出可以准确计量,收入可以进行合理预测,因此也就能够凭借收入能否覆盖住项目成本以及合理利润这一指标来确定项目回报机制为使用者付费还是其他了。
在路侧停车泊位中,停车类型主要为临时停车,因此计算路侧停车位的收费方法为按小时计费。一个车位并非每天二十四小时都存在停车,因此在估计路侧停车泊位可能产生的收入时应当合理考虑停车位的周转率以及不同车位的不同周转率。
在路外经营性公共停车场中,停车类型主要为临时停车、日租停车以及月租停车。不同停车类型有不同的停放率,整体上还要考虑一定的空置率。在路外经营性公共停车场中,不同区域中不同停车类型的收费也应当不一样,因此,在估算一个公共停车场的收入时,应该综合考虑停车场地段、停车类型等多种因素。
在立体停车场中主要停车类型为临停、日租和夜间出租,在考虑同样停放率的情况下,夜租费用一般都低于日租费用。同样的,在考虑路外停车场和立体停车场主要使用功能时,路外停车场应当主要用于白天停车周转,而立体停车场则主要用于夜间长时间停车。因此,在预估日租停车费用时,路外停车场费用一般低于立体停车场费用;在预估夜租停车费用时,立体停车场费用一般低于路外停车场费用。
智慧停车PPP项目产出明确,收入计算方式清晰,当收入完全可以覆盖项目成本以及社会资本方应获得的合理利润时,项目回报机制即可以确定为使用者付费。
二、适当的激励
一个项目的付费机制应当能够保证投资人获得合理的回报,若在此基础上,形成适当的、有效的激励,则更有利于确保项目实施的效率和质量。比如说在智慧停车项目中,项目在运营一段时间后,城市停车现状有所改变,乱停车现象有所减少时,政府可对项目公司进行一定的奖励。
三、灵活性
使用者付费模式下,为了确保投资人能收回投资收益,项目合作期限一般很长,因此,为了更好应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势变更,在项目也要设置一定的变更或调整机制。比如说在智慧停车项目建设中,项目公司可以依据市场原则对停车费用进行自主定价,当定价需要调整时,政府方面应当配合进行调整。
四、可融资性
现阶段,很多项目无法落地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融不到资,而金融机构来判断一个项目是否能够投资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是否有稳定的现金流。使用者付费的智慧停车管理系统项目虽然没有政府纳入财政预算的稳定收入,但是政府保证项目最低需求量的时候也相当于项目有了可预测的稳定收入,在收入可观的情况下,也更有利于增加对融资方的吸引力。
五、财政承受能力
智慧停车PPP项目中,多数为使用者付费,因此不存在政府运营补贴支出,其他部分的支出在政府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占的比例也并不高。在小部分采用政府付费和可行性缺口补助机制的智慧停车PPP项目中,财政承受能力关系到项目公司能否按时足额地获得付费,因此需要事先对政府的财政承受能力进行评估。项目要充分考虑现有财政承受能力的可利用性,也要充分挖掘项目能够产生收入的来源,即在考虑停车费收入作为项目主要收入的同时,也要考虑广告收入、配建商业面积租售等其他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