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读到林雪萍兄编辑的一篇文章,谈高铁的发展历史。文章印证了我多年以来的观点:要提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要特别重视正向设计。
在制造业,发展中国家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应该走学习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创新之路。“学习”是个要下大功夫的事情;学习不够就去“创新”技术,很容易惹出祸端;学习不够就去写论文,容易陷入自娱自乐。从这种意义上说,过度重视专利和论文的考核、过度强调“世界先进水平”,会阻碍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这种现象,和“应试教育”有类似之处。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学)和实践(习)必须有效结合,才能得到真才实学,这是规律。要想学得好,必须要实践。实践是检验、加深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如何进行实践呢?有人认为,实践就要进行创新。这个观点有道理,但有时候会被片面地理解为去写论文、搞专利。如果过度强调“专利”、“论文”、“世界级”水平,往往会让人把视野聚焦在某个局部的“点”上,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甚至迫使技术人员为了完成指标而去“为创新而创新”、做没有实际价值、甚至对全局有害的创新。现在,很多科技奖评审,关键指标之一是要看有多少“专利”。在我看来,这是有害的。
对制造业来说,正向设计是“实践”最好的手段之一。进行正向设计的好处,能够检验我们是不是系统地掌握了技术的体系、形成自己的技术“基因”。正向设计的过程,未必强调超越国外的“师傅”,重点在于掌握技术的体系,以便对技术有个完整的认识。有了这个完整地认识,再去创新,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做到可持续创新。
但是,这样做会遇到一个困难:既然国外的设计比我的好,我自己设计一个差点的,又有什么用呢?如果一开始就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很容易遇到这样的困难。现实中,这一困难阻碍了很多领域的技术发展。
正向设计的专业水平不容易被考核、甚至容易被压抑。我曾经打过一个比喻:如果在旧的衣服上打了一个新的补丁,则人们很容易看到;而穿一件新衣服,则人们不会关注哪块布料是新的。这个比喻的意思是说:如果在已有技术体系上进行改进,则评价该技术时,对照的对象是原有技术体系中的具体做法,很容易被确定为创新。但是,如果完全自主设计了一个技术体系,这时候的比较基础是其他的技术体系——日光之下无新事,技术体系内的很多技术往往在其他体系内也会有,就很难找到创新点。例如:如果改进引进的控制系统的算法,就很容易被看做创新;而如果自主开发一个控制系统,就很难被认定为创新。这样一来,做系统设计往往就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所以,过度关注对“点”上的考核,会抑制系统性的技术。
刚才读到雪萍的文章,发现高铁的做法是:先培养有正向设计能力的队伍,再让有正向设计能力的人去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并融入自己的正向设计。这真的是一个高招!当然,其代价就是:第一代的自主设计,很有可能是无疾而终。
开始的正向设计虽然失败了,但人的能力却增长了——技术毕竟首先是附着于人的。这时候再去学习国外的东西,可以将国外好的东西,很自然地融入自己的体系——而不是在国外的体系中,融入自己的“创新”。也看可以说,首先有了自己的技术“基因”再去融合别人的技术,比用别人的“基因”融合自己的技术更有效。
我国制造业一些民企,从低端的自主设计开始,逐步走的风生水起。现在看来,也是有道理的:民企的自主设计虽然水平差了点,却能靠低端市场维持生存;但是,一旦具有了正向设计的能力,就更容易长大、发展起来,而不是依附于国外的体系。反之,一开始就要和“师傅”的系统较劲,是很难的;于是,人们就想出比指标、比专利的“捷径”。久而久之,没有自己的技术体系,反而统一把自己逼向绝路。这样的例子也不是没有的。
在我看来,正向设计也可以归结到创新的范畴:至少是对自己过去的超越、是一种技术进步、一种基础性的技术进步、一种不容易察觉到的技术进步。但是,在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之前,正向设计有个“沉默期”,不容易得到好的评价、也不容易体现效果。但这恰恰是技术的孕育期。缺少了这个孕育期,技术的发展终究会遇到瓶颈。
总之,技术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认识好规律才能有效地推进我国制造业的技术进步。
来源:微信号 蝈蝈创新随笔
作者:郭朝晖
该作品已获作者授权,未经许可,禁止任何个人及第三方转载。
楼主最近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