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最近还看过
六、无人技术
无人技术目前主要应用在无人机、无人驾驶汽车等领域。美国蒂尔集团预测全球无人机市场规模会从2015年的64亿美元增至2024年的115亿美元,发展态势迅猛。无人驾驶汽车至今仍未揭面纱,但麦肯锡预测到2025年该领域将会有2000亿美元到1.9万亿美元产值,届时中国无人驾驶汽车产值空间至少也在万亿规模,潜力无限。
该领域可长期持续关注如下标的:
1、随着政策逐渐放开,百度、谷歌、宝马、奥迪等巨头加紧布局无人驾驶汽车,我们重点侧重汽车电子相关硬件、车联网相关软件、整车等各个领域领导企业;
2、无人机领域,我们将重点挖掘部件制造与总体设计细分领域及无人机解决方案提供商中非常有潜力的优质企业。
七、机器人
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人工成本急剧上升以及整体经济结构面临转型,机器人未来的崛起及其巨大的市场规模已经被各大机构认可。
未来无论短期或是长期,机器人行业的投资机遇巨大,从工业机器人、协作机器人到服务机器人均有十分可观的市场规模:
1、未来的工业机器人将具备强大的自我学习能力和专业化能力,向更细分的领域和结构进行创新延伸;
2、协作机器人可以与人协同工作并且广泛应用在生活中各种领域,属于“跨界”的产物;
3、服务机器人则没有上限,具有远超工业机器人和协作机器人的市场规模潜力,我们认为助老和医用的服务型机器人将领先发展。
八、新能源
中国是最大的新能源市场,发展新能源产业是改变我国的能源结构,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度,同事减少环境污染的必然选择。
大力度的财政补贴推动新能源产业快速走向成熟,蕴含丰富投资机会:
1、锂电池在中国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下游动力和储能电池需求巨大;
2、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在2015年实现井喷式发展,产销量均超过30万辆,同比增长超过300%,是全球第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
3、超级电容在快速充放电、高循环寿命、高功率密度方面相比较锂电池有明显优势,能够广泛用于城市公交、轨道交通、风力发电、石油钻探、港口机械等领域。
九、新材料
新材料是新经济的基石,我国在军工、高铁、核电、航天航空等尖端制造领域的快速发展均离不开基础材料领域的突破。
随着基础化学、基础材料、纳米技术等方面的科研实力的不断积累,新材料领域的创新点将不断涌现,新材料将成为数万亿产值的市场:
1、石墨烯的柔性、力学、光学、电学和微观量子特性与目前现有材料相比整体有明显优势,未来应用行业横跨电子、生物医疗、军工、精密制造业、化工等;
2、碳纤维是应用相对成熟的新兴材料,相对于传统材料品质好,重量轻,未来需要在降低成本、突破国外技术封锁方面继续努力;
3、新型膜材料,可广泛应用于水处理、废气治理、锂电池等多个领域;
4、生物基材料,用于齿科、骨科等,可取代、修复人体组织器官功能。
十、医疗服务
2016年医疗服务行业的驱动因素来自于药品行业景气度持续下滑,以及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的变化。分级诊疗和医生多点执业的推动下,公立医院借助民营资本盘活存量资产创造增量价。医疗服务业务为新技术提供了商业化的出口,而新技术给医疗服务业务提供了高附加值的项目。
智能手环的用户体验并不尽如人意,业界部分人士为此另辟新径,尝试研制全然不同于手环,且同样适于大规模推广的可穿戴设备,这就是智能纹身。它在便捷性、精准度、个性化、美观度等方面都更具优势,有望为可穿戴设备市场带来新景象。
用于统计日常运动量并监测生理指标的智能手环是当前最受欢迎的可穿戴设备,成为兼具保健与时尚标签的大众消费品。然而佩戴着智能手环的你可曾想过,尽管它比手表更轻盈,功能更强大,但仍然不够便捷,监测结果仍然不够精准,并非十分理想的可穿戴产品形态。
也许多数用户还并未对智能手环的重量有太多意见,但对于其监测精度的质疑想必或多或少已经有了。事实上,市场中不少智能手环的确测得还不够准。国外曾有研究机构专门针对几款常见的手环做过试验,结果发现它们对心率、热量等指标的监测大多存在不小误差。而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还是手环的形态造成的——它与人体并不完全贴合,小小的空隙很可能让数据谬以千里。
为此,业界部分人士另辟新径,尝试研制全然不同于手环,且同样适于大规模推广的可穿戴设备,这就是智能纹身。智能纹身本质上是一种传感器,它最初并不是为普通人运动保健设计的,而是用于病患的体征监测。不过,设计者很快便看到了其发展为大众消费品的潜质。
美国的MC10公司是智能纹身产业较早的入局者。2015年,该公司研发了一款名为“生物贴”的产品,用于运动及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大脑、心脏、肌肉等器官的生理数据日常监测。“生物贴”的两项核心技术即传感器与无线传输。
同样是在2015年,美国北卡罗莱纳州州立大学造出比硬币还小的“智能胰岛素贴”,给饱受频繁穿刺之苦的糖尿病患者带来减轻痛苦的希望。这种紧密附着在皮肤上的微型传感器一旦检测到人体血糖含量过高,就会通过自带的一百多个微型针头向皮下释放胰岛素,可持续工作9小时。
2015年12月,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研发的适用于心脏病患的智能纹身虽然还未脱离专业医疗范畴,但其由3D打印机制造的金属主体已颇为美观,且成本被控制在一美元左右,具备向消费级产品发展的潜力。
智能纹身在医学界的不俗表现很快引起科技巨头的关注。2016年,微软展示了一款智能纹身,并就此发表研究报告,表示对此类产品的前景大为看好,认为其比普通可穿戴设备更加轻便,且不影响生活,存在巨大发展空间。
近日,智能纹身技术再度取得重大突破: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的强强联合为该类产品医用与通用的融合带来希望。这款纹身主要用于长期实时测量人体的血糖含量、酸碱值等指标,病患与普通人皆可佩戴。
由于自身难以配置显示屏,以往智能纹身的监测结果往往需要在与其相连的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上显示,但哈佛与麻省理工的这项成果却可以通过变换颜色来提醒用户采取相应措施。例如,当血糖含量升高时,纹身会由蓝变棕;当盐含量增加时,纹身会越来越绿。
对于不喜欢纹身的消费者,这款纹身同样让人难以拒绝,因为它还可以调节成透明色,只在特殊灯光下显现,只起监测作用而不显示装饰效果。目前,研究人员正致力于丰富该纹身所能监测的指标种类,使其变得更具普适性。
较之于智能手环,智能纹身在便捷性、精准度、个性化、美观度等方面都更具优势。随着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可穿戴设备市场很可能将因此呈现一片新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