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与“+互联网”的区别 点击:491 | 回复:1



谢谢你的爱1999

    
  • [版主]
  • 精华:1帖
  • 求助:12帖
  • 帖子:717帖 | 3886回
  • 年度积分:977
  • 历史总积分:161101
  • 注册:2013年4月29日
发表于:2017-02-10 11:51:28
楼主



[引导案例]  十亿赌局的背后

2013年底,小米公司董事长雷军和格力集团董事长董明珠同时当选第14届“年度经济人物”。颁奖盛典上,雷军认为小米代表了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营业额虽然只有300多亿、格力的四分之一,但打赌五年内一定超过格力。董明珠当场表示不服,她认为格力坚守了传统模式,再把马云加进来,世界将属于格力。并设下赌局十个亿,一时舆论哗然。

这场十亿赌局的背后,其实是“互联网+”和“+互联网”两种商业思维的对撞。

一、基本概念

什么是“互联网+”?“+互联网”又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如何用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企业、创新商业模式?所有这些问题,无不时时困扰着几乎所有企业经营者。

所谓“互联网+”,是指用互联网思维重构商业模式、经营理念、组织流程;而“+互联网”,则是把互联网仅仅做为一个营销渠道,嫁接在传统生产模式上。

其实,人们对互联网的理解、应用,有一个从“+互联网”到“互联网+”的转变过程,大致经过以下四个阶段(如图1-1所示)。


第一个阶段是传播层面的互联网化,即网络营销,通过互联网页面展示产品、品牌,这个阶段主要以新浪、搜狐、百度等门户网站为代表;

第二个阶段是渠道层面的互联网化,即电子商务,通过互联网渠道实现产品销售。这个阶段主要以淘宝、天猫、京东、一号店、亚马逊为代表;

把互联网当做工具、营销渠道来理解和应用,可以称之为“+互联网”。但如果停留在这个层面,是远远不够的。

第三个阶段是供应链层面的互联网化,即业务互联网化,通过互联网优势整合供应链并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包括各种团购、订制化生产、工厂直销等,这方面的典型代表是海尔集团。

第四个阶段,是价值链层面的互联网化,即企业互联网化,这就要求运用互联网思维对企业的组织、流程和经营理念全面互联网化。

用互联网思维对企业进行重构,才能称之为“互联网+”。这听起来似乎很玄。为便于理解,可以参照古人对马镫的应用。

马镫,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工具。在马镫发明之前,战争模式主要是战车模式。马镫出现之后,如果坚守战车模式,也就是让人骑在马上驾车,效率也会有所提高。但我们现在知道,这是很可笑的。古人发明了马镫,并没有把马镫仅仅当做工具,而是上升为马镫思维,不仅开启了骑兵模式、颠覆了战车模式,**提高了作战效能,还由此在欧洲形成了骑士制度。

因此,每一种创新工具的运用,都应上升到思维层面,进行模式创新、制度创新,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工具效能。互联网的运用,同样应当这样、也必须这样。

对比传统工业思维
理解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思维,是由于互联网技术给商业运行规则带来巨大变化而导致的,明显不同于传统工业思维的新思维。对比传统工业思维,有助于理解互联网思维(如表1-1所示)。


1
用户思维VS传统客户思维

用户,是使用产品的人,是真正的消费者;客户,是购买产品的人,却不一定是消费者。由于互联网极大消除了信息不对称,让一切变得可以开放、透明、共享,使得消费者主权的时代真正到来。[1]

用户思维,是指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互联网时代必须“以用户为中心”。相对工业时代“以客户为关注焦点”的客户思维,用户思维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变化。

首先,用户思维颠覆了传统商业模式。

传统商业模式,基于客户付费(如图1-2所示)。


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却是基于免费用户。通过免费、补贴、硬件成本价等手段,争夺用户、挤跨竞争对手,进而在海量用户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收费模式(如图1-3所示)。


这也意味着,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把价值链拉长了。在传统商业模式中,企业与客户的关系更多是一锤子买卖,一手交钱一手货之后恨不能客户再也别来企业找麻烦。但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中,用户使用产品却意味着企业与用户的关系才刚刚开始。企业用硬件成本价的方式与用户建立联系,更多指望在今后持续的互联网服务挣钱。

例如,小米手机卖得很便宜,性价比很高,因为它不再把卖硬件看成一个孤立的生意。大家用手机看大片、玩儿游戏,看大片会产生广告收入,玩儿游戏可能会付费。

海量的免费用户基础上建立新的收费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1
基础免费、增值收费
如QQ的即时通讯做为基础功能,免费提供给大众;但QQ会员服务、游戏等增值功能收费。
2
短期免费、长期收费
 如很多软件公司为快速推广产品,往往给客户提出“试用免费、使用收费”。
3
此处免费、他处收费
如百度公司为用户提供免费搜索服务,但正因为有了海量的用户搜索,才产生了客户竞价排名的商业需求,百度公司则向这些客户收费。这也是所谓“羊毛出在猪身上,狗买单”。
4
硬件免费、服务收费
如收三年服务费赠送手机。

[案例1- 1]淘宝与易贝的用户之争

2003年,易贝做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电商企业,以1.5亿美元全资收购一家名为易趣的中国电商后,一举占领了中国90%个人用户的电商市场。这让马云有了越来越强烈的危机感:易贝随时可能杀入到阿里巴巴的领地,与马云抢夺用户。

马云决定以攻为守。2003年5月,马云创立的淘宝悄悄上线了。新网站淘宝急需打开市场知名度,但易贝依靠着雄厚的资本,与中国主流的门户网站签订了排他性广告,这使得淘宝很难被中国用户发现。

易贝虽然是电商,但其商业模式仍然是传统的,即他的服务是要收费的。根据售卖商品的不同,卖家每上线一件商品,都要缴纳一到八元不等的登录费。而在成功达成每笔交易后,他们还要缴纳2%的服务费。

为了吸引用户,马云决定反其道而行,承诺在三年内对所有的淘宝用户免费。对此,易贝CEO惠特曼不以为然,甚至在公开场合宣称,淘宝不可能活过18个月。

看似荒谬的免费,成了淘宝吸引用户最有效的武器。当然,免费也意味着淘宝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在美国,马云找来了一位重量级的盟友。由雅虎注资10亿美元,这也使得淘宝免费的盛宴得以继续。

马云把所有的赌注押在用户数量的增长上,而免费最大限度降低了中国用户尝试新鲜事物的成本,但这并不足以让他们放心网购。网络诚信不仅仅出现在中国,即使是在电子商务更加发达的美国,2003年每一个网购的美国人,因为网络诈骗的损失,平均高达293美元。如何解决电子支付的安全隐患,成为各大电商争夺用户的焦点。

2003年,易贝以15亿美元的代价,收购了一家名叫贝宝的公司,它为交易的双方设计了一套安全支付的流程,受到越来越多的美国用户的欢迎。

贝宝的出现,无疑对淘宝是个巨大的威胁。马云决定要抢在易贝在中国动作之前,推出自己的网络安全支付工具——支付宝。

谁也不知道为什么,易贝的反应为什么如此地迟缓,直到2005年,看到易贝的用户纷纷转投淘宝的怀抱,惠特曼才意识到事态的严重。她匆忙赶到上海亲自督战,并宣布在中国市场引入贝宝。但是,战机稍纵即逝。此时,淘宝早已在中国市场站稳了脚跟,支付宝的实名用户规模已经接近3亿,一年通过支付宝交易的资金超过一万亿元人民币。

2006年,淘宝的用户规模达到2000万,市场份额达到比易贝两倍还多。流失的用户一去不返,也让易贝不得不退出了中国网络零售市场。

最后,当中国几乎所有的商家都到淘宝上开店的时候,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搜一种卫生纸,都会出来1万个结果。商家免费开店没问题,如果在搜索结果里要排在前面,那就要交增值服务费。淘宝今天成为中国最挣钱的互联网公司之一,实际上通过免费模式创造了一种新的收入模式。如果淘宝不免费,相信它既无法战胜eBay,也发展不出这样的收入模式。

其次,用户思维要求“以用户为中心构建运营体系”。

传统企业运营,虽然强调“以客户为关注焦点”,但在实际运营中,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企业只是在营销、服务环节和客户发生关系。而在互联网模式中,企业不仅要把用户转化为客户,还要引导用户全面参与企业的研发、生产、监测、营销、服务,以用户为中心构建运营体系(如图1-4所示)。不仅**提升用户体验,也**降低企业运营的成本、风险。

[案例1- 2]小米公司靠“发烧友”逆袭

雷军,曾是成功的实业家、天使投资人。四十岁时,被他少年时期的梦想所激励,要做一个世界级的企业,决定从手机开始。于是,找来7个顶级牛逼的专业人士,着手策划。2010年4月6日,小米科技公司成立。

小米首创了一种“为发烧而生”的运营模式,即以资深用户“发烧友”为中心构建运营体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用户体验产品、参与研发

小米最初的产品,是移动应用软件。通过登陆各大专业论坛,以及微博、微信、QQ空间等互联网社交媒体,征求用户意见,调动用户体验产品、参与研发,快速迭代、改进产品。这种互联网软件开发模式切实贴近用户需求,**降低了研发风险、成本,加快了研发过程。
更让人赞叹的是,由于组织发烧友参与研发,研发过程同时也是市场推广过程。最初的产品得到了超预期的用户认可后,小米启动手机操作系统项目,并组建手机硬件团队。2011年8月16日,小米手机正式发布。这时,小米已经有了50万用户。

(二)用户做口碑传播

2011年9月5日,小米正式开放网络预订,半天内预订超过30万台。之前,小米没做广告,也未开展任何营销活动,完全基于广大用户的口碑宣传。加之小米产品主要依赖在线销售,规避了传统营销的渠道成本,使得小米的营销费用摊薄到每部手机上近乎于零。

(三)按用户需求订制的“轻模式”供应链

2011年12月18日,小米手机第一次正式网络售卖,5分钟内售完30万台,取得重大成功。这种拿到订单后按需订制,再予委托生产、物流的“轻模式”供应链,既不用自行投资生产线、物流网络等固定资产,连生产用的流动资金也省了,还避免了任何库存。

(四)“用户驱动”员工激励

在员工激励方面,小米采用“去KPI、用户驱动”的方式。每周二,在论坛上发起对新功能的民意调研,其中被用户票选最多的新功能,就被评为“爆米花奖”,获奖设计师的姓名和照片公布在论坛上。这不仅促进了设计师与用户的互动、影响了产品研发的方向,还**提升了设计师的成就感。

(五)持续为用户提供互联网服务

为了彻底征服用户,打造出“让人尖叫”的产品,小米产品一律采用顶级配置、顶级合作厂商,更用接近成本的价格售出。

更深层次的考虑,是雷军认为单纯靠卖硬件做“一锤子买卖”的传统工业时代即将过去,今后在互联网时代,硬件更多是连接用户的一个接口。企业必须用高性价比的产品,快速、大规模地抢占这种接口,然后通过持续为用户提供互联网服务赢利。就像电力公司免费送你一块电表,其实指着持续地赚你电费。

(六)基于用户社区的顾客数字生活方式解决方案
产品推出后,小米用线上论坛官网、线下同城会等各种形式,把用户团结在社区中,持续打造用户的归属感、认同感。

社区营销,是用户经营的高级阶段,是互联网时代的品牌塑造。能支撑一类产品的规模经济,也能支撑多类产品的生态系统(如图1-5所示)。
小米模式,学**了苹果商业模式(见案例1-4)。但不同于苹果模式是顾客数字生活方式的解决方案,小米模式则是基于社区的顾客数字生活方式解决方案。在社区营销方面,小米超越了苹果。

正是这样“为发烧而生”的运营,造就小米公司惊人的业绩成长(如表1-2所示),成为全球估值最高的未上市企业。雷军则于2012年、2013年连续两次被评为“中国经济年度人物”。2014年,当选《福布斯》亚洲版2014年度商业人物,并以280亿元财富进入“胡润全球富豪榜”,跃居大中华区第57名,全球排名第339位。

2
迭代思维VS传统成品思维

在工业时代,产品以硬件为主,更新换代的成本很高。企业通常是研发、生产出成品,推销给市场,是一种成品思维。这种成品思维也影响到工业时代的软件开发。例如Windows操作系统,微软公司总是花几年时间组织一些人把它开发出来,然后发布出来,曾取得巨大成功。但后来发布的Vista操作系统却比较失败。

这是因为在互联网时代,软件产品在客户端的更新换代,无论对企业还是对用户,基本都是零成本。这就把用户需求高度刺激起来,特别容易喜新厌旧,转移的成本也很低,促使企业必须抛弃成品思维、建立迭代思维。

迭代思维,是指从产品的基本功能、甚至是最初创意,就推向市场,和用户共同研发,一代一代地快速推出更完善的新版产品。谷歌的产品,投放市场后,用户每天有很多反馈。根据用户反馈,谷歌对产品每几个月、每几个星期,甚至每几天都会有小的改变。Gmail(谷歌的免费网络邮件服务)于 2004 年发布,近10年后才把Bate(测试版)字样去掉,赢得巨大成功。微软却还拿几年磨一剑的成品思维做软件,自然不会成功。

在互联网时代,任何美妙的想法,都不如先把它简单地做出一点点,拿到市场上做实验:一旦对了,马上能看到增长,并能迅速跟进;一旦不对,调整的成本也很低。

3
大数据思维VS传统批处理思维

在工业时代,缺乏大数据的技术支持,各种管理、决策所能依赖的数据分析不足,只能基于部分数据做批处理。例如做市场调研,总是会把潜在客户按年龄、收入水平、区域等进行分类,表现为批处理思维。而在互联网时代,企业却可以基于大数据开展精准营销,用户将不再是面目模糊的某一类人,而是独特的每一个人。

大数据(big data)是一种数据分析技术,能够从海量(Volume)的各类(Variety)数据中,快速(Velocity)获得有价值(Value)信息,具有4V的特点。大数据将不仅是未来企业的核心资产,更是互联网时代所有企业生长的“土壤”。

大数据思维,要求企业对内部、外部等各类数据进行整合及相关分析、自动挖掘,驱动数字营销、精准研发、数字工厂、优化供应链、精准管理。

例如,假设一家物流公司接到了一个新的货运订单,应当派遣哪辆卡车呢?距离最近的那辆是吗?那辆卡车可能已经没有多余的空间装新货,也可能行进的路线非常拥堵、或者坡陡路险。种种可能下,距离最近的卡车未必是最佳选择。如果有了大数据技术,则可以实时监测、分析多个数据源,包括车辆载货和卸货数据、卡车的实时GPS源、实时交通路线数据、RFID数据及其他来源的数据等等,从而自动挖掘出物流的最佳决策。

4
平台思维VS传统雇佣/ 自营思维

工业时代的企业管理,存在以下两方面的悖论:对内管理,是一种雇佣思维,追求对员工的管控,但难以避免“大公司病”;对外扩张,是一种自营思维,追求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但规模扩张会把自身变成沉重的负担。

平台思维,是指企业按照“开放、共建、共享”的原则,把自身打造成一个整合内部、外部资源的平台。包括内部平台化、外部平台化,分别可以规避雇佣思维、自营思维的局限。

1
内部平台化

内部平台化,是指把企业打造成内部员工的创业平台。张瑞敏认为,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用户越来越个性化的互联网时代,企业必须把组织打造成员工创业平台,才能真正激发员工活力,更好地为用户服务。即“用户个性化、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

如图1-6所示,左侧是传统的“正三角”职能管理模式。一线员工把最基层的信息一层层的上报,公司领导汇集了所有信息之后形成决策,再一级级地命令下去。而且随着公司规模增长,这个决策链也会越来越长,严重影响运营效率。右侧,是用户驱动的“倒三角”内部平台化管理模式。一线员工或团队都是自主经营体,他们面对市场、用户需求,直接做出决策,不需要一级级地上报、下达,而管理者由决策者转变为决策支持者,并为一线的自主经营体提供资源和平台服务。


2
外部平台化

外部平台化,是企业把自身打造成一个交易平台,汇聚大量买家和卖家在平台上自行交易,为交易方便进而汇聚更多第三方、政府等机构,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如图1-7所示,是阿里巴巴的生态系统。


平台型企业无需拓展自身的生产能力,不仅有利于迅速吸引社会资源,让海量用户与海量商家在平台上以自组织的形式完成交易,而且能大幅度降低企业的协作成本,并创造出一个规模巨大、但是灵活上更胜一筹的商业生态系统。



楼主最近还看过



sea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1帖 | 48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18
  • 注册:2017年1月04日
发表于:2017-02-10 15:28:43
1楼

(⊙v⊙)嗯,讲得不错。顶一下。


热门招聘
相关主题

官方公众号

智造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