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出口和制造业总产值已高居世界榜首。2016年,中国众多制造业公司的强势出海,但却被认为是在给其他国家“打工”。有报道称,诸多高附加值的关键产品和零部件仍掌握在外国企业手中。
中国制造公司们在海外的竞争力如何?
今年7月,日本小松集团宣布将以28.9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美国久益环球公司——世界最大的独立采矿装备制造商,弥补在采矿装备制造领域的短板,成功拿下了本年度海外并购中最有分量的一局。
同样是并购美国大型制造企业,中国企业遭遇的磕绊有点多。作为同行的中国制造企业中联重科在向特雷克斯提出收购方案时,却遭美国国会反对,最终导致这项为期半年、价值34亿美元的收购案也因此被迫流产。
尽管充满波折,2016年仍然可以被看做中企海外大举并购的一年,而制造业则是当之无愧的先行军,始终走在全球市场竞争的最前沿。
据权威行业杂志《国际建设》分析,今年受大宗商品价格下跌、新型经济增速减缓和世界经济不景气影响,全球前50家工程机械制造企业总产值同比下跌16.2%,创2009年以来新低。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同样受到影响,自2009年一年销售额下降了1090亿美元开始,行业收入下降的趋势一直未有改变。
近年来中企的竞争力有下降趋势,在行业中占据最高利润的仍是以美国、日本企业为主的整机企业和垄断关键零部件的生产商。相比之下,中企“高投入、低利润”的模式,则使其长期位于产业链下游。
中国制造离“行业珠峰”有多远?
如今,中企蜂拥出海、大举并购、争相撒钱的风口已经成为过去,在海外市场驰骋的中国企业正在面临重新洗牌。如何能够在寒冬中逆风前行,成为摆在中企面前无法回避的难题。
如果把视野括展到全球,就会发现整个国际市场强手如林。在2015和2016两年的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排行榜中,占据榜首的是美国卡特彼勒公司,这家百年企业年营业额占50强总和的18%,在行业中拥有绝对优势。
全球第二大工程机械制造商日本小松集团,借力于日本经济,在20世纪80年迅速崛起,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缩小与卡特彼勒的差距。
其销售额比三一、徐工与中联重工三家企业总和还要多出400亿。由于出口在总营业额中占很大比例,受近年本国经济不景气的影响较小。
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究竟处于什么样的位置?2015年,排在前11名的中国企业有三家,分别为排在第8位的徐工集团,第9位的三一重工以及第11位的中联重科。
作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进军海外的龙头代表,成立时间不超过三十年。徐工和中联重科是老国企,三一重工是民营企业,优势集中在混凝土机械、挖掘机械和起重机制造。到2016年,留在前十的只剩下徐工集团一家。
因此,中国企业势必还要经历一段时期的“阵痛”转型期,在优胜劣汰中实现新一轮的涅槃重生,才能重整旗鼓,迎接国际市场竞争的挑战。
“中国制造”如何摆脱“中国打工仔”
虽然跨国并购是中国制造努力屹立世界之林的有效手段,但彻底摆脱“中国打工仔”之名,单单这帖药方绝对不够。
传统动能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减弱是规律,这个时候就需要新动能。“新动能”指的不仅是互联网产业,还要运用于实体制造业中,也就是将中国“制造”提升为“智造”。
中国“制造”该如何向中国“智造”转型,经济学家和研究者们纷纷开出了自己的妙方。许小年认为提升创新能力是当前转型的重中之重,慎重进行盲目的海外扩张,要集中力量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
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发展还不平衡,必须要跨过基础共性技术和产业化之间的鸿沟,补齐行业中的短板。
以智能制造、智能化为主攻方向,不等于它是我们的目标。我们的目标还是质量、品牌。只有这样,企业才能跨过死亡之谷。
楼主最近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