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朝晖:从智能制造的角度看工业4.0 点击:223 | 回复:1



gchui

    
  • 精华:2帖
  • 求助:0帖
  • 帖子:299帖 | 7回
  • 年度积分:6
  • 历史总积分:1018
  • 注册:2016年9月13日
发表于:2016-09-21 10:24:50
楼主

  最近这段时间,针对工业4.0到底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很热烈。我想,发表意见之前,应该搞清楚工业4.0的内在逻辑是什么、本质是什么。进而搞清楚到达工业4.0之前要解决什么问题、奠定什么条件、本质困难在什么地方。轻易地肯定和否定都是不合理的。本文就是针对这个讨论开展的。


  工业4.0的概念与逻辑


  德国把工业生产分成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始于十八世纪末的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发明全面带动了机械化。第二个阶段开始于20世纪初,其特征是大范围使用电动设备,用流水线方式组织生产。第三个阶段起始于上世纪70年代,通过引入以PLC为代表的电子和信息技术,使自动化水平显著提升。现在面临的是第四个阶段,即工业4.0。其特征是将CPS(Cyber-Physical System,信息物理系统)引入工业体系,全面推动智能制造。


  CPS是美国学者2006年提出的概念。CPS由零件、设备、产品等物理实体和信息控制部分共同组成,可以看成‘控制系统’的升级版,用于智能化地应对各种复杂的问题。CPS原本主要是应用于嵌入式系统。德国人的贡献在于提出将CPS全面地用于工业。有人认为工业4.0就是CPS,其重要性可见一斑。笔者认为,工业4.0的本质是将CPS全面地用于与工业企业相关的各个领域:依照《实施工业4.0战略的建议》提法,就是要将CPS用于信息系统的横向集成、纵向集成和端到端集成。其中,横向集成的本质是以互联网为纽带的产业链集成;纵向集成是L1~L4计算机层级的集成,端到端则是从用户需求提出到设计、制造、服务过程的信息集成。工业4.0带来的好处很多,如:应对人口变化、优化工作环境、提升企业柔性、支持科学决策、创造新的工作岗位、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其中,最大的优点之一是支持个性化定制:这对工业4.0的经济可行性有重大的支撑作用。


  工业4.0概念的提出有特殊的历史背景。最根本的原因是ICT技术的持续进步和成本的持续降低。直接的原因则是德国的老龄化使其制造业面临劳动力危机、竞争力面临挑战,需要延长劳动年龄并吸引年轻人的加入。


  作为一个体系,工业4.0的目标和做法有其内在的逻辑。笔者认为:工业4.0的起因是德国制造业的劳动力危机引发竞争力下降。其对策就是减少制造业中的体力劳动者。将CPS嵌入纵向集成系统、让机器智能地完成运输、机器切换与诊断、调度等工作,就可以实现这个目的。这个目的实现后,生产制造过程的柔性会大大增强,这就为企业实施个性化定制奠定了基础。个性化定制首先遇到的困难是个性化的产品设计,进而是对个性化产品的服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又要讲CPS嵌入到端到端的集成。毋庸置疑,个性化定制一定会对供应链带来新的、巨大的压力;为此,要将CPS嵌入横向集成来解决这个问题。


  通过上面的分析容易看到:工业4.0的逻辑其实带有离散制造业的痕迹。所以,不同行业、不同企业都要根据自己的情况作出决策,不宜在具体做法上邯郸学步。笔者认为,行业和企业典型的差别是:产业链前端的企业应该强调产品的标准化,后端才强调个性化定制;大企业应做横向集成的发起者,而中小企业则应主动被集成。


  从智能制造的角度看工业4.0


  德国工业4.0和美国工业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设想的本质都是信息通信技术(ICT)与工业的深度融合,实现以网络化、数字化为基础的智能制造,并全面带动工业企业的创新与转型。只是工业4.0的概念更清晰、涉及领域更广故而影响力最大。所以,下面从智能制造的角度分析工业4.0。


  最近,很多人认为中德两国差异很大,工业4.0不适合中国。那么,与工业4.0相关的基础到底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要理清智能化的本质:对生产过程来说,我们把智能化看做自动化的高级阶段,智能系统是驱动自动化系统的系统。


  通过比较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差异,可以把问题说得更清楚一些。传统自动化一般是在规范的环境下做重复性的工作。当外部环境或工作任务发生变化时,可能需要对系统重新进行人工干预、设定甚至改造。这就意味着,传统自动化的柔性较小。系统构建不合理时,自动化程度越高,柔性可能越低。智能化就是用来解决这个矛盾的。也就是:当外部环境和工作内容发生改变时,系统能智能地设定自动化系统的工作方式。这意味着:智能化程度越高,系统的柔性也就越好——这就是工业4.0能够追求个性化定制的原因。既然把智能化看做自动化的高级阶段,就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制造过程的智能化以自动化为基础。通俗地说,就是工业4.0要以工业2.0、3.0为基础。


  那么,制造过程的自动化系统如何过渡到智能化呢?关键看生产需要什么柔性。自动化系统需要人工干预的事情大体包括:工艺改变、设备故障、物流衔接、质量异常等。这些问题发生时,常常需要人工感知、并通过电话或联络单通知相关人员。计算机不能及时地获取完整的信息,自然不能智能地决策——所以,生产智能化需要全新的数字化基础。有研究机构指出:数字化是自动化上升到智能化的中间环节、是绕不开的基础。数字化工作做好了,就可以将全工序的设备状态、产品位置与质量、生产节奏等信息在一个平台上集成起来,并针对实际功能需求开发出CPS,就为实现了工业4.0的纵向集成奠定了基础。


  纵向集成主要针对实物产品的智能生产过程。工业4.0不仅涉及生产过程,还涉及研发、服务、采购、销售等诸多环节。通过对这些环节的智能化改造,计算机能够实现自动的采购与销售,商务过程的时间和资金成本压缩到近乎于零。同时,某些常规产品的设计和服务将由计算机自动地完成。相应工作就是将CPS嵌入到横向和端到端集成的平台上。


  这些环节与制造过程的智能化有所区别,但本质也是代替人脑的活动,但推进的困难一定更大。原因很简单:智能化是自动化的高级阶段,而自动化的前提是标准化、流程化。然而,在研发、服务等活动中,多数企业连这方面的基础都没有做好。事实上,如果把研发、服务看成知识产品的生产,很多企业的生产力水平大体只相当于小作坊的层次。由此可见,在研发、服务、采购、销售环节的智能化,前提是将相关的业务活动,进行标准化、流程化和数字化,这将是一个流程再造的过程。


  与制造过程相比,在研发、服务、采购、销售环节推进智能化时,需要整合全社会的资源和信息,实现全社会的知识共享与工作协同。这就需要与互联网相连。与互联网相连后,就会代我们进入大数据的时代。信息多原本是件好事情,但信息量越大,人们对信息的关注能力却可能越低:我们不知道哪些信息适用、哪些信息是完整的、信息可靠度如何、哪些是新信息、哪些可以从老的信息中发现或提炼,甚至不知道需要什么信息。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我们不知道自己有什么、用户需要什么、供货商能供应什么。标准化、流程化和数字化的目标,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了,大数据价值才能真正体现出来,智能化才能顺利地推进。


  工业4.0以智能化、减少人工为出发点,但与互联网相连后,想象空间却是无穷的。比如,实现工业4.0的端到端集成后,研发和服务的效率会大大上升、质量和服务对象的数量会大大增加,可以帮助企业实现由制造到研发与服务的转型;再如,横向集成实现后,商业模式可能会发生极大的变化,云制造、C2B的设想得以实现,企业的业务将会更加专业化、社会分工会更细,可能会带动大量的制造型服务企业,带动制造业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工业4.0的革命发生以后,也许我们会发现:有些制造过程根本不需要智能化。这是因为:网络制造出现以后,某些企业只在一个很小的细分市场工作。可能只制造某个很小的零件。这时,生产制造过程或许根本不需要智能化——世界的逻辑就是这么有趣。


  总结


  在制造环节,工业4.0应该是工业3.0的延续:因为先要有自动化才能有智能化。在研发、服务、采购、销售环节,先要有流程化、标准化——这些工作,相当于这些环节的“自动化”基础。在自动化的基础上,先要有适合智能化的数字化。这个数字化过程是个非常困难又非常重要的环节。在数字化的基础上,开发CPS就成了智能化——工业4.0要求的是完整的智能化。在数字化走向完全智能化的过程中,互联网的加入将会使工业走入大数据时代:这时,真正的工业革命就开始了。革命之后我们或许会突然发现:有些制造过程也许不怎么需要智能化。


  来源 蝈蝈1968的博客




楼主最近还看过



wayaj

  • 精华:30帖
  • 求助:95帖
  • 帖子:5269帖 | 8770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28783
  • 注册:2020年5月25日
发表于:2016-09-21 13:25:12
1楼

针对工业4.0到底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很热烈。


热门招聘
相关主题

官方公众号

智造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