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哥:中国制造的天地人三劫 点击:406 | 回复:5



kanlei

    
  • 精华:3帖
  • 求助:0帖
  • 帖子:28帖 | 1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221
  • 注册:2016年5月06日
发表于:2016-07-12 10:29:52
楼主

中国制造面临一次“天地人三劫”,工业互联网就是一把渡劫神器,这场试炼中,不过则灭,过,则问鼎天下。




——兔哥


大家好,今天又是周二,兔哥扯淡的日子。


前几周聊了点历史,于是又有一些老前辈说我不务正业了——不是说好做一个安静的工业圈网红吗,怎么最近不聊工业,尽扯历史?


对于这种质疑,我只想说一句:你特么的没看懂我句句历史都是在讲今天工业圈那点事吗……


正在我为这些人的智商感到惭愧万分的时候,看到了一篇名为《致总理的一封信——正被斩断的创业路》。于是我想着,凑这个热点话题,应该有助于多吸点粉——没错兔哥就这么现实。


所以这周我打算跟大家聊回本行,作为一个跑过上千家制造企业的风险工业家,我的眼里,中国制造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中国困局


先说现象。


过去的这一年里,我在很多政府官员、企业家、创业者,甚至很多投资人的圈子里,都能感受到普遍弥漫的悲观情绪——因为如今好像干什么都不赚钱了。你听到的基本上都是坏消息:比如说外企又在撤资搬到东南亚啊,某某钢厂又裁员十万人啊,地方债还不上有一个大窟窿啊……等等。


从区域经济来看:


东三省,兔哥的老家,经济雪崩式的下滑,我去年底去考察了一下,沈阳市的房地产库存居然有90个月!


山西,河北,内蒙这些地方传过来的,通常也不是什么好消息,不是倒闭就是裁员。


比如上半年曾经有一个内蒙的煤老板来见我,说他有100多套房子,每套500平,但是交不起物业费,有几十辆跑车,加不起油。


连广东和江浙地区,制造业的日子也不好过,就连曾经号称“公路一堵车,全世界电脑都缺货”的世界电子工厂东莞,现在快变成世界广场了——很多工厂全空了。


再看产业经济:


中国是一个以制造业立国的国家,但是现在很多制造业门类却在一路下滑。


今年年初,我参加一个内部会议的时候,一位为国家战略做智囊的朋友给我看了一组数据,我记得好像是23年来工业增速最差的一年。


虽然去年看起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行业好像表现还不错,但是今年上半年也急转直下,歇菜了。


最后看数据:


按国家统计局说法,2015年增长6.9%,这个数字其实很有意思,一方面国家要保7但是没保住,说明经济增长没达到预期。另一方面又必须要告诉老百姓,咱们离7很近,这个成果来之不易,说明很有希望。


所以你从6.9这个数字里就能看出来,国家数据制造局的工作真是不容易啊……


连政府都传递出来的信息都是比较模糊的,我们老百姓看起来就更糊涂了。


国内经济学家当中弥漫的悲观情绪就要更浓烈一些,相关的观点我就不再重复了,我知道你在朋友圈看到的信息也足够多。


比如台湾的某某教授,从我认识他开始,他就一直说不行了不行了不行了,从05年能一直说到15年,什么工业4.0之后中国制造业会被全线冲垮,什么十年后中国会成为最穷的国家……罗振宇有句名言,即使一个不走的表一天也能对两次,说的就是这种人。


所以接下来我们要探讨下原因,中国制造业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根源到底在哪里。


你要想知道一个东西是怎么没的,先得知道他是怎么来的。


所以要说今天的困难,咱们还先得看看,中国制造的这个世界奇迹是怎么兴盛起来的。


我们老说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好像制造业从头到尾繁荣了三十多年,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在这三十年里,中国制造业有一个分水岭,就是2001年。真正的中国制造奇迹,其实是从这一年才开始的。



加工贸易


我们从前一半开始说起。


如果你们听过我以前讲的工业文明史,工业1.0,也就是英国的工业革命,是从轻工业开始的。


因为这个行业的产品可以直接面向市场销售,回笼资金,投资回收期短,而且藏富于民,能够实现持续发展。


先是发展轻工业,然后延伸到重工业,再带动交通运输业,最后以工业母机的出现(用机器制造机器,比如机床)来完成整个工业革命,这是个完整的良性循环。


可惜中国没有能走上这条路。


从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中国制造一直是优先发展重工业,那个时候因为意识形态的斗争激烈,工业的发展主要出于国防考虑,重工业的投资是轻工业的9倍多。轻工业虽然也有一些进步,但是后来经历了大跃进、文革的几次冲击,基本上损失殆尽,这就导致了中国的轻工业先天不足。



所以1978年改革开放的伊始,中国制造业基本上只剩下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那点家底,这也决定了我们还是得在重工业的这条老路上继续走下去。


当然,那个时候也有很多经济学者提出应该要补上轻工业短板,不过当时中国最迫切的,还是老百姓饿肚子的问题,所以国家的主要精力在于推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让农村“土地到户”,工业结构问题还不是最主要的事,也就先继续按照原有的方向做了。


这就给中国制造埋下了一个隐患,重工业产能越来越高,但是没有那么多需求,跟生活结合比较紧密的消费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变得越来越大,但是却没有与之匹配的轻工业生产能力。所以80年代的市场,是属于普通商品的,属于白糖、属于肥皂、属于袜子的,这些普通商品都非常紧俏,因为我们只会炼钢,造不出糖来。


到了1988年,中央开始放松中央决定价格闯关,放开绝大多数商品价格,由市场调节,这个时候问题集中爆发出来。


当时中国的工业制成品主要是重工业品,而且对外贸易很少,无法通过贸易把这些商品换成足够的生活物资。国内普通商品本身生产能力本来就满足不了需求,加上超发的货币不断涌入这个市场,导致这些商品价格暴涨,人们疯抢消费品,一度造成了80年代末的政治动荡。


1992年,邓小平南巡,在南方建立开放试点,其目的就在于通过海外贸易,消化过剩的重工业品,换回所需的轻工业消费品。不过那会还处于探索阶段,总体思路还不是特别清晰,摸着石头过河,经济忽冷忽热。1997年始于泰国的经济危机,不仅重创了韩国(细节见我前三周的文章),还让我们外贸出口增幅从前一年的20%猛跌至0.5%,大批的产业工人在那个阶段变为了下岗工人。


从1978一直到2000年,虽然中国制造的增长率看起来也不低,但这些都是因为咱们在文革那十年里自己折腾自己,导致基础太差了。这就相当于班上倒数第一名突然开始学习了,虽然名次也有些许提高,但也算不得什么奇迹,不过就是补上原本的功课而已。


真正的奇迹是从2001年开始的,因为这一年,中国加入了WTO。


几乎在一瞬间,全球的广阔市场对中国打开了,我们终于可以通过国际市场的全球协作来解决自己产业结构的问题。


不过这个时候,咱们一没钱,二没技术,自己生产的产品也不行,出口没人要,所以我们只能给自己找到了一个夹缝中的定位——“加工贸易”。


中国制造奇迹的真相,就是加工贸易的崛起,我们今天所有的问题,都是由当年这个全球定位衍生和畸变出来的。


当时的中国在这方面有先天的优势:一是人多(劳动力充足);二是人穷(劳动力便宜);三是人傻(能加班,听领导的话,好欺负);四是有大哥带(靠承接发达国家转移来的加工贸易起家的亚洲四小龙,两个都是我们亲戚,语言文化相近)。


中国先是从语言文化相近的港台挖墙脚招商引资,很快就开始直接从日本承接加工服务,再后来欧美各国也开始在中国建厂生产,中国制造业自此腾飞,创造了一个世界奇迹。


按照当年日韩和港台的发展经验,以加工贸易起步,慢慢的获得技术能力后,应该可以直接迈入制造强国之列,这也算是一条弱国发展的惯例。


可奇怪的是,我们变得越来越大,直到成为世界工厂,却一直没有跨过强国这一步,这是为什么呢?还有,当前这个时间点,我们中国制造的困境到底从何而来?


这里面有两个原因。



内外夹攻




先看外部原因。


如果把人类历史分为两个部分的话,可以以工业3.0(自动化&信息化)为界,因为它真正实现了大规模生产。


在此之前,整个社会一直在解决的问题是“生产不足”;在此之后,社会面临的新问题就是,“需求不足”。


注意,“需求”和“需要”是两个东西。人的需要就是欲望,它像海水,喝得越多越觉得口渴,是永远不会被满足。但是需求不是这样,有支付能力的需要才是需求。比如兔哥想住三千平的豪华别墅,这个是我的“需要”。但是我只有50万银行存款,在北京只能买个厕所,我的“需求”就只是一个厕所那么大。


今天的世界,一个国家有两种核心能力。


一个是生产产品的能力,比如中国;另一个是创造需求的能力,比如美国。


生产产品的能力,意味着规模化和低成本驱动,比如富士康上百万的员工,需求是确定的,只要有图纸什么都能做出来;


而创造需求的能力,意味着颠覆和创新驱动,比如苹果的智能手机,明明只能打电话的手机,有了苹果Iphone之后,居然还能用来打车、叫外卖,这就创造了新需求。


自中国加入WTO以来,中美在国际分工上的关系,就是一个只负责生产,一个只负责消费。中国人只干活不享受,老百姓过着机器一样的生活,挣的钱全借给美国;美国人不干多少活却能高消费,借中国人的钱花,但是这个需求也是伪需求,因为美国人没钱,是靠欠一屁股债消费的。 


这个关系,看起来是个最佳拍档,但是却违反了经济学创造财富的根本,就是交换。


理想的状态下,中国输出产品给美国,满足美国民众的需求;美国输出科技、创意和金融这些服务业给中国,满足中国民众的需求。这样双方都能通过交换持续获得财富,双方也能互相满足对方的需求。


当然,总体说起来,还是美国略占便宜,因为工业污染永远在咱们这,这也是为什么WTO谈判时,美国坚持要我们开放服务业的原因。


WTO谈判时,其实我们比美国着急,因为当时的中国已经陷入了非常严重的产业结构危机当中,如果不尽快解决,可能又会酿成一次政治危机。所以为了尽快解决国内产业结构严重失衡的问题,代表团当时勉强答应了很多霸王条款,主要就是服务业市场的开放。


虽然当时勉强答应了,但是回来一研究,发现咱们吃亏太多,所以我们就发挥了中国特色的智慧——找空子,不认账。


当年袁世凯对日本的《二十一条》就是这么干的,先答应着请你日本人当顾问,然后顾与不顾,问与不问都在我;先答应着允许日本人买房子定居,然后密电张作霖,谁敢卖房子给日本人,杀。


这方法一回生两回熟,所以我们用了很多文字游戏,总体来说,服务市场的开放这些年基本是没有执行到位的——金融、医疗这些市场都没有彻底开放,美国的服务贸易也没有成功打入中国。其实我觉得这也没什么错误,弱国图存之道,就是得脸皮厚点,目标永远比手段重要。


要命的是不开放的结果。


加入WTO的这段时间里,因为服务贸易被人为切断,双方几乎只有产品贸易。


一个单方面给,一个单方面花,中美间的贸易是极度不平衡的。


结果就是这个模式运行了十五年后,只负责生产的中国,产能过剩严重,只负责消费的美国,经济严重空心化。而且美国的服务贸易输入不进来,他的高技术和管理方法我们也就学不到,只能继续做加工贸易,卖东西给他。


中国人如果不把钱借给美国人让他们不断的消费,中国经济就会崩溃。


美国人如果不跟中国借钱让我们不断压低成本扩大规模,美国的生活水平就会崩溃。


这好像不是在互惠,是互毁…… 


所以,美国人决定不玩了! 


奥巴马公开发表讲话,说中国人一直在“搭美国的便车”。就是说中国一直在利用美国的需求发展工业,却不给美国提供需求。


接下来美国人出台了三板斧,要斩断这段跟我们持续了快20年的“婚姻”:


一方面推动自己的再工业化,通过“先进制造伙伴计划”吸引制造业回流;


另一方面绕过WTO,搞了TPP,专门把中国屏蔽在外,不让中国的生产能力再享受美国的需求。


第三,就是美联储加息,回收全球流动性,引发人民币兑换美元的风潮,不再让我们利用低成本的美元发展经济。


以后别再跟兔哥说什么美国的自由民主,在我眼里,丫就是一个先富起来的土地主,打着正义的旗号,不给其他兄弟活路。


这个时候,中国制造的生产能力已经达到顶峰,但是需求被美国拦腰斩断,结果就像一个高耸入云的大厦被断了根基,头重脚轻摇摇欲坠,整个制造业就面临了巨大的压力和系统性风险。


再看我们内部原因。


一个产品的好坏,主要有几个评价指标:创意、技术、物美、价廉。


因为我们国家的定位就是加工贸易,产品和技术都是人家制定好的,所以创意和技术基本先天就与中国制造无关,于是我们只能拼物美价廉。


你还别悲观,其实日本韩国,甚至德国最初都经历了这个过程。先靠物美价廉获得市场,通过规模化击败竞争对手,然后再开始专心搞创意和技术,建立壁垒。中国制造走这条路,也没什么问题。


问题在于,物美价廉在中国其实根本实现不了。


产品的价格=制造总成本+税费+利润


我们先假设中国制造的产品和国外产品是同等质量的,来看一下价格是怎么样的。


我们先看税收,中国的生产税收有两个特点。


第一个是综合税率高。


2014年,中国生产税比例为15.64%,比瑞士2.6%的水平高出13个百分点,和日本8.41%、美国6.6%也有很大的差距。这意味着中国企业每生产一单位产品支出的税金要比竞争对手高得多,这还不算各个部门征收的各种费用,如果加上这个综合税费率要更高。


第二个是征收环节的差异。


欧美国家大多是对利润征税,而我们是对流转征税。也就是说,欧美企业做生意赚了钱才交税,而中国企业只要有经营行为,不管最终是盈利是亏损,都跑不了要交税。我们实行以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是为了保证充足的税源,利润肯可能会有人作假,但是只要有交易就得交增值税,这个你是逃不掉的。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税收这些年能够做到稳步增长,养活了世界最大的政府体系,但是这个问题在于客观上加重了企业的负担,尤其是中小企业创业初期的负担。


综合这两个特点,中国企业税收负担是比较重的,那么如果我们要做到跟别人的价格一致,又要维持跟别人一样的利润,就必须要把制造总成本做的比别人低。


制造总成本=生产成本+物流成本+仓储成本


其中生产成本主要取决于生产要素的成本,也就是土地、资本和劳动力要素。


这里要注意,生产要素是一个经济学概念,跟我们理解的生产条件是不一样的,也是不包含原材料的,具体概念可以查阅《宏观经济学》或者百度之。


从生产要素来看,中国的土地和资本并没有真正市场化,还是由政府统一垄断定价的。所以中国的土地价格是比市场价格高的,这个好懂,看房价就明白了。金融市场也没有完全放开,所以中国的融资成本也比别人高,你看各种P2P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就是因为原本封闭的金融系统融资的隐性成本太高,这个利润才能支撑一个新生的业态。


改革开放三十年里,我们真正完全放开的,其实只有劳动力要素,也就是人可以自由选择工作了。其他的要素几乎都没有开放,价格和供应都是垄断的,所以只有在人力这个部分,中国是有成本优势的。


但是由于这些年包括房产在内的资产价格不断被推高,加上新劳动法和年轻一代人权意识的觉醒,这个人力成本的优势在迅速消退。


这个消退的速度是怎么样的呢?


90后的人口数量,只有80后的一半,就是这种断崖式的下滑,导致我们唯一占优势的人力成本也没有了。


再看物流成本,涉及过路费,油费等等,这些仍然是垄断的生产要素,没有开放,价格也很高。


最后是仓储成本,这个基本就是土地成本传导过来的,自然也低不了。


所以算来算去,生产同等质量的产品,中国制造的成本是要比国外高很多的。那么想维持价格的竞争力,就只有无限制的降低利润,这就导致了两个中国制造的梦魇:


第一,中国制造虽然销量很大,但是利润非常低,企业没有能力进行研发和升级投入,基本上都处于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哪个行业热就一窝蜂干哪个,不会做长远规划。


我们今天说工业4.0端到端的集成,研发、设计、生产的协同,之所以对中国企业没什么吸引力,就是因为大多数中国制造企业根本就没有研发部门,即使有,也是挂羊头卖狗肉,干的大多根本不是研发的事情。


比如我曾经去过国内某家非常知名的食品企业,它的研发部每天就只干一件事,去超市找别人的产品,然后按照包装后面代工厂的名字,找过去,要求对方帮自己贴牌生产一模一样的产品,这能叫研发吗?最多算批发。


第二,企业家也不傻,降低利润意味着少赚钱,他们也不干,但是生产同样质量的产品,成本又比别人高。所以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偷工减料,或者在产品质量上做文章,或者在生产过程的环保成本上做文章。中国没有工匠精神,产品质量差,生产过程污染重,背后就是这个制度原因。


生产要素的高度垄断,以及不合理的税收制度,这都导致了中国制造物不美价不廉,是中国制造目前陷入困境的主要内部原因。



修仙渡劫




针对这样的内外部环境,我们的对策是两个。


一个是中国制造2025。


这份文件里面不像德国把互联互通放在第一位,而是把“提质增效”放在了第一位,其实就是要解决中国制造物不美价不廉的问题。可惜中国制造2025的推动单位是工信部,这个部门虽然是一个大部,可它是不管生产要素的价格的,土地成本、金融成本、物流成本、仓储成本,哪样都不归工信部管。说白了,它摇旗呐喊的职权有,动手干事的职权没有,所以无论使多大劲,打不在症结上,成果必然有限。


另一个就是供给侧改革。


很多人把供给侧改革理解为个性化定制,要生产贴近客户需求的产品,这也不能说是错的,但是浅了。


央行行长周小川曾说,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是要“消除价格扭曲”。


什么叫“价格扭曲”呢?


周行长说的比较隐晦,其实就是因为垄断而被人为推高的生产要素价格,以及流转税的税收方式等等。正是这些东西扭曲了中国产品的价格和质量,在供给和需求之间打了个结,导致中国始终跨不进制造强国的门槛。


所以供给侧改革,指的并不是企业对客户的供给改革,那个是中国制造2025的任务。真正的供给侧改革改的,是生产要素的供给,是中央政府意识到了,必须要再放开一部分生产要素的垄断,只有这样,才能降低制造业成本,恢复中国制造的竞争力。


综合内外两个原因,中国制造的确面临一个最困难的时刻。当然这也是一个历史的机遇,内外交困逼迫我们放开生产要素的垄断,同时停止无限制依赖扩大规模的生产方式,而这两个变化都将释放出巨大的红利。


工业互联网投资等的,不是高新科技,而是这个历史性的红利。


所以我无限看到中国未来的经济,因为我们只放开了劳动力一个要素,就换来了数十年的繁荣,政府手里能用的牌还远远没有打完,就看它什么时候怎么放了。


而中国制造2025和供给侧改革的交集,其实就是工业互联网,


请注意,我说的是“工业互联网”,不是“工业4.0”。


因为我一直认为美国工业互联网的靠谱指数是远高于德国工业4.0的:


一个是改自己的产品就行,另一个需要先忽悠客户改他的生产线。


一个给你算的都是经济账,比如GE一直是在讲用了智能产品可以节省多少设备维护费用,另一个跟你打理念牌,大谈趋势效率但是从来不跟你讲投资回收期。


高下立判,还有啥可说的呢。


未来中国制造企业将分层:


一流制造企业始终关注自己产品的颠覆性,要做工业互联网,创造新的“服务工业”市场,建立从0到1的垄断;


二流制造企业关心生产效率和灵活性,上工业4.0,提高在老市场的竞争力,依靠从1到N的效率,能多活几年;


三流制造企业搞智能制造转型升级去吧,上个MES然后把名换成“CPS”或者“云平台”之类的就行,去工信口疏通疏通关系可以骗点补贴。


工业互联网这一关对于中国制造来说,就是一次修真者面对的“三劫”:


天劫,全球生产力停滞,以及美国对中国的围堵。


地劫,生产要素的垄断,还有高税收导致不完全的市场经济。


人劫,长期加工贸易导致制造业从业人员思维的僵化,以及落后的制造业文化体系。


此三劫,乃中国制造命数使然,不过则灭,过,则问鼎天下。


好了,本周就这样了……


我知道本周有点对付……


因为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的苟且……


这周一直在出差,而且要换仨城市,基本都在路上……


想找点资料东拼西凑攒个段子还真是不容易……


下周二再继续给大家说书扯淡……


我是工业圈网红兔哥……


我的心愿是……


做中国最逗比的风险工业家……






yanwen0227

  • 精华:2帖
  • 求助:50帖
  • 帖子:579帖 | 9385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0
  • 注册:1900年1月01日
发表于:2016-07-12 10:37:03
1楼

这个兔哥是谁?一直不知道?

wayaj

  • 精华:30帖
  • 求助:95帖
  • 帖子:5269帖 | 8770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28783
  • 注册:2020年5月25日
发表于:2016-07-12 10:54:18
2楼

对[这个兔哥是谁?一直不知道?]的一个答复;不过看文章重要。



kanlei

gongkong认证专家


龙星天夏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0帖 | 206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244
  • 注册:2016年2月25日
发表于:2016-07-12 13:41:55
3楼

虽然不太明白,但是感觉很有道理

lich2008446

  • 精华:0帖
  • 求助:2帖
  • 帖子:15帖 | 1409回
  • 年度积分:66
  • 历史总积分:5195
  • 注册:2013年4月06日
发表于:2016-07-29 14:52:52
4楼

兔哥的文字有点意思,我喜欢看

zhanggza4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3帖 | 49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166
  • 注册:2009年5月11日
发表于:2016-08-12 07:52:39
5楼

分析得头头是道,佩服佩服!


热门招聘
相关主题

官方公众号

智造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