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兔哥第一次听到董明珠和雷军的赌局,我就说这场闹剧的结果肯定是双输,三年后,果然被我这能与球王贝利比肩的乌鸦嘴不幸言中了。
先看格力:
2015年,格力的营收从1400亿下滑到977.5亿,跌幅将近30%,这个数字比2013年董明珠和雷军打赌时的1007亿还要少,一夜回到解放前。400多亿灰飞烟灭啊,要知道中国超过500亿市值的上市公司也不过100来家,相当于一个TCL没了,一个三一重工没了,一个沈阳机器人没了……
对于业绩下滑,格力解释为大环境不好,前几年的快速增长需要调整一下。但同样的大环境下,老对手美的集团的营收1384亿,同比只微跌了2.28%。毫无疑问,格力的市场份丢失了很多,说明不只是“天不好”,更重要的是“没干好”。
再看小米:
因为小米没有上市,兔哥也只能根据雷军的只言片语来收集数据。2013年打赌的时候,雷军说小米的营收是300多亿,2014年是743亿,2015年是645亿,同比也下滑了13%。虽然看起来这几年还是有增长,但日子想来不比格力好过多少,
格力与小米的对决,非常类似德美的工业4.0与工业互联网路线之争。一个是制造业升级,一个是互联网降维。
小米的失误今天暂且不谈,兔哥想跟大家一起重点研究下格力之殇,因为格力犯的,都是制造企业搞所谓“互联网转型”时的经典错误。因为这些错误的存在,格力的互联网转型好比“用道家的小无相功强行催动少林72绝技”,表面上威力无穷,其实危害至深。
我们先梳理下格力这三年里最主要的动作有哪些:
1.新营销策略——格力,掌握核心科技
2.新代言人——董明珠做网红
3.多元化——手机、汽车、机器人
4.渠道变革——大举进入电商
5.智能化——智能制造+智能产品
接下来,我们就来逐一看看,格力这五条失误在哪里。
格力第一败:品牌包装≠市场营销
兔哥就是在制造业做营销出身,其实中国大部分制造企业根本不懂“品牌包装”和“市场营销”之间的区别。总是以为弄几个热点事件,提几个经典的口号,让大家都知道自己就行了。
按照另一位营销界网红李叫兽的说法,这些都只是“品牌包装”,根本不是“市场营销”。
市场营销的目的,不是让客户知道你,不是让客户感动,更不是让客户觉得你牛你正确。营销的目的,是在客户心中确立自己相对于竞争对手的有利位置,促进购买行为。
格力全盛时期的品牌形象是什么?——“好空调,格力造”。
而这几年的新品牌形象是什么?——“格力,掌握核心科技。”
你发现问题了吗?
谁最关心是否掌握核心科技?——企业的老板,还有政府官员。
那客户呢?——客户买空调关注的是空调好不好,价格怎么样,至于你的技术是引进的还是自有的,你掌不掌握核心科技,跟我要不要买你的空调,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这就是典型的成功包装,失败营销,即使这个口号传播的再广,你看着再感动,也不会花钱去买格力的东西。也就是说,格力花巨资打造的所有知名度,都不能有效的转变成购买行为,是无效流量。
我们再来看美的:
“一晚低至1度电”——这是省钱。
“美的生活,美的享受”——这是好。
看起来比格力Low多了,但是这些都与客户有关,在客户心目中占领了一个“又省钱又好”的位置,所以这个品牌形象虽然不让人热血澎湃,但是它却最能促成销售行为,让你掏钱买单。
再比如兔哥自己:
你们有没有想过,我为什么要把自己定义为中国工业圈的第一个网红呢?不是因为包装成这样有噱头,而是因为我要在你们心目中树立起针对竞争对手(各类一大堆头衔,干了几十年的老专家),能掩盖我自身短板(年轻,好吧,兔哥永远十八岁),强化对我最有利的部分(知识搬运工,工业圈里第一个讲人话的,通俗易懂)。而通过使用”网红“这个很多保守派心中带有贬义的概念,我要筛选掉那些保守的人,只留下那些开明的人,然后把原本2B(客户组织决策)的市场,转化为一个2C(客户个人决策)的市场,这样我的品牌才能发挥最优变现价值。
今天很多制造企业还迷恋于把自己包装成“中国制造的标杆”,“自主知识产权”,讲几个让老板自己很感动的故事,以为这样就能博得客户的好感,然并卵。如果你没有成功在客户心中确立起针对竞争对手的有利位置,他可能被你感动的痛哭流涕,但他绝不会买单。
格力第二败:为自己代言≠粉丝经济
未来所有品牌都将人格化,魅力人格体将成为品牌的内核,所以“为自己代言”确是一条不错的道路。但是格力搞错了一个关键的问题,为自己代言获得的是“注意力”,想要变成粉丝经济,还必须要建立“影响力”。
什么区别呢?
比如张海迪大姐的知名度非常高,形象也很好,但是没有人愿意找她代言,跟她商业合作,就是因为她虽然有注意力,但是却没有影响力。
反过来,聚美优品的陈欧能够成功为自己代言,不仅仅是因为他年轻长得帅能够吸引注意力。而是他找到了一个点,8090后普遍在职场中遇到前辈的不合理排挤和轻视,然后用"你可以轻视我们的年轻,我们会证明这是谁的时代!",迅速爆发出年轻一代的集体情绪,使自己从单纯的"帅哥明星"成为了"代表年轻一代的意见领袖"。
情绪+意见领袖=影响力,这就是陈欧体的秘密。
再比如说,雷军的早期微博营销,一直刻意塑造的就是极客、追求极致、顶级产品经理的形象,这个形象在小米的客户群(发烧友)中,就能激发情绪,然后雷军就成为了天然的意见领袖,影响力也就顺理成章。
董明珠阿姨每天奔走于各种活动之中,接受电视和媒体的采访,还开通了自媒体,锋芒毕露,吸引了不少注意力。但是你会发现,其实没多少人会因为这个买格力产品,因为家电消费者需要“温馨”、“实用”这种家的感觉,一个年纪不小,作风强势的女性老板,在这个客户群体里是没有办法产生影响力的,她能够激发的只是爱国青年,而"激昂的爱国主义"和"家的温馨"显然不是同一个情境。所以这个结果就是,董明珠虽然爆红,但是她只是消耗了格力原有的势能,却没有给格力增加新的势能。
我们今天很多制造企业都会搞一个公众号,每天转发一下别人的文章,好像也有一些粉丝增长,其实你会发现毫无意义,因为你只获得了注意力,却没有影响力,无法帮助生意。
兔哥在运营自己的公号时,从来不关心粉丝的增长率和文章阅读量,因为在这些数据对我没有用,我需要的是影响力,而不是注意力。兔哥最关注的,是公号粉丝里的六百个工业新媒体编辑,他们的存在,保证了我的声音能够迅速被放大和传播出去。虽然我也不能保证自己每周都能写出好文,但是一篇在我自己的公号里可能只有几千阅读量的文章,通过外部媒体的放大,甚至达到过千万阅读量,这样只要我持续定期的输出内容,哪怕不是每次质量都很高,也可以凭借“高势能,低动能”的做法,奠定自己在工业新媒体圈的影响力。
格力第三败:多元化≠生态化反
格力在早期一直以空调业务作为支柱,没有花力气做新业务,这也是为什么它能在空调领域领先于美的海尔的原因——不是因为它做的好,而是因为它力量集中。这两年空调市场不好,格力被迫突然开始多元化,董明珠非常高调的一会说做手机,一会说做汽车,特别像一个翻版的妖股——乐视。
不过格力跟乐视的多元化有一个本质的区别,就是乐视体育、乐视云计算、乐视手机、乐视电视这些,都能够和原本的核心视频业务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协同生态。而格力的新业务与空调业务其实没什么关系,唯一的纽带就是共同的销售渠道,这种多元化只是给经销商增加一种可销售的品类而已。
同时,格力的多元化没有形成新的事业部或者独立运营的公司,而是统一由总公司管理,这种结构会导致新老部门激烈的争夺资源,互相拆台,把格力手机放在格力空调专营店里销售的效果,可能还比卖小米手机还差。这就是为什么以格力这样强大的专营渠道体系,手机居然才卖了几万部,如果再考虑内部动员自己员工买的那些(据称一个员工买十几部),格力手机在市场上几乎就是一个末流品牌。
新老业务不能化学反应,形成新的生态,格力的多元化就仍然是基于产品的竞争,而不是基于商业模式的竞争,这是今天传统制造企业转型的通病。所以乐视小米的多元化都很快就完成了,但格力的却是雷声大雨点小,慢的要命。因为”多元化“和”生态化反“的路线只是看上去相似,其实南辕北辙。
格力第四败:互联网≠电商渠道
格力曾经一直是抵制电商的,甚至不怎么跟苏宁国美合作,都是依靠自己的线下格力专营店销售。也是与雷军的豪赌之后,格力开始大举进入电商,还打起了整个行业最疯狂的一场价格战。
但是在格力眼里,互联网只是一个销售渠道而已,比如董明珠就一直强调:“互联网能造空调吗?互联网永远都只是工具。”对于今天绝大多数制造企业,嚷嚷了半天互联网转型,其实都只是增加个渠道卖东西而已。
制造业需要理解互联网的本质,是与用户连接的入口,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售前和售后的连接,而不是销售过程本身。如果今天手机和空调市场同时凝固不再新增一台,小米一定比格力活的长些,因为对于小米,手机是用户入口,新的入口没有了,老的入口还可以持续一段时间的收入。但是格力一旦不能卖出新机,马上就会面临死亡,因为它与用户的联系断开了。
我们之所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学习能力会降低,不是指年纪大了就学不会新知识,而是因为年纪大了就忘不掉旧知识。所以不要用经验去简单的揣测新事物,要学会用你以前不知道的知识。今天的制造企业如果一定要去搞互联网转型,”+互联网“就是错误的,必须要”互联网+“,要尝试过去不会的方法,以用户入口为中心组织生产,塑造一个新的商业模式,而不是开通个淘宝店自欺欺人。与之对应,互联网企业转型时反而要用“+互联网”,把自己不懂得实体行业摆在前面,深扎进去。
只有学会利用以往我们和我们的同行都不知道的东西,才能创造新的价值。
格力第五败:智能化≠旧事+新词
格力也给自己定了两个智能化战略,智能制造和智能产品,相当于工业4.0+工业互联网,看起来很全面,不过我仔细一看,发现只是”旧事+新词“。
格力的智能制造,强调还是精益生产、六西格玛、全自动化流水线这些干了几十年的老生常谈。而对于生产的灵活性,产品生命周期的管理,工厂的数据流动自动化,这些工业4.0最关键的问题,几乎没有突破。而格力生产的机器人、数控机床这些工业装备,因为没有长时间的技术积累,基本上没有市场,只能卖给格力的工厂自用。
至于格力的智能产品,基本就是家电+APP,起到个遥控器的作用,除了在APP上做些格力产品的广告,既没有看到智能化,也没有服务化的内容,这跟工业互联网的理念,也是形似神不似。
真正的智能化,不是变化生产工具或者产品的形态,而是变换背后的商业逻辑。
举个例子,兔哥最近一直在关注的一个智能硬件创业项目,720环境宝,刚刚拿了2000万的融资。他们原本只是做一个空气检测的硬件,典型的空气检测产品+APP遥控,跟格力一样,这个价值就很有限。但是后来他们做了一个调整,把APP软件跟硬件分离开,变成环境点评,即使你没有购买硬件,也能看到附近其他人检测的空气质量(餐馆、咖啡店等),这样软件的下载使用就不再受限于硬件的销售速度,而这家公司的商业逻辑,就从”智能硬件“变成了”数据采集“。购买硬件的用户也从”消费者“变成了”数据采集员“,而720根据每一个点的数据作为用户入口,就可以提供精准的空气净化解决方案,根据空气质量自动开启净化,这才真正实现了智能化的意义。
(恭喜你猜对了,这是植入广告~)
总结:
格力遇到的,基本都是传统企业转型中的通病,所以虽然说了不少格力的失误,但我还是很尊重董明珠本人的。毕竟在咱们中国,如兔哥这般不负责任扯淡的太多,在具体环境里艰难做实事的人太少。所以我们对格力或小米大可不必墙倒众人推,毕竟他们都引领了中国一个阶段对商业的探索。如果大家总是想骂骂人的话,可以多骂兔哥这种扯淡的,没准我还能更红一点~
对于一点点做事的人,咱们还是能宽容,就尽量宽容一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