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机器人产业,起步较晚的中国不甘落后。从政府层面传出的声音足以看出,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与最初我国的“制造业大国”向“智造业强国”转型相契合。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有不能忽视的问题,尤其是机器人产能过剩问题。
其中,作为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总体规划,《中国制造2025》已经上报国务院。而在此前,已相继出台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指导意见、30个智能制造示范项目试点等方案,为总体规划出台进行铺垫。
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落实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部署的“中国制造2025”,对于推动“中国制造”由大变强,使“中国制造”包含更多“中国创造”因素,更多依靠中国装备、依托中国品牌,促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具有重要意义。
机器人产业作为智能制造的关键组成部分,正迎来渗透率加速上升契机。有人认为,中国的机器人产业正在迎来高速发展期,国外机器人巨头在国内布局基本完成,2015年将是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关键一年,国产机器人即将进入国际市场接受检验。
机器人的中国制造时代,必然要以技术先行。在专家看来,机器人产业目前最为核心的,仍然是实现核心技术和核心零部件生产的突破,但技术的积累尤其是核心技术的不断突破,是渐进的过程。在此之前,要吸收光伏产业发展的教训,防止机器人生产市场过热。
专家介绍,机器人技术的突破需要大量的工程试验,要积累相关技术的工程数据,这需要一个过程,只有经过不断调试优化、不停改进,相关技术和生产才能逐渐磨合起来。“机器人作为装备制造业高端的组成部分,其发展需要一个过程,不能操之过急。”“机器人产业发展,应该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政府应该避免对相关产业介入太深,应采取措施推动机器人产业核心技术的突破,使产业更加高质量、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