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4年开始,智能家居火了,无论是企业商家还是普通消费者都为之侧目。不过,其中最大的功劳并不是智能家居本身的成熟,而是国际“大腕”的推动,谷歌、苹果、三星等知名企业都功不可没,谷歌32亿美金收购Nest,苹果推出智能家居平台Homekit,三星2亿美多拿下了SmartThings,无不轰动一时。
然而,当我们寻着国际“大腕”的动向将目光聚焦于智能家居时,发现竟与想象的并不大一样,尤其看到一台Nest恒温器250美元、一把August智能门锁249美元、一个Dropcam Pro智能摄像头197美元时,不禁惊呼:智能家居虽然“高大上”,却是不折不扣的奢侈品,我们买得起单品,却无法承受系统。也正因为如此,智能家居在近年来给人的整体印象基本都有价格太高这一点。
不得不说得的是,这种印象起初非常正确,对大多数人来说价格的确都不便宜,但在今天仍有价格太高的印象则显得过于苛刻。纵观这两年国内智能家居发展的轨迹,价格问题正逐渐被市场需求所冲淡。虽然一些国外的知名单品价格仍然不低,但国内的智能家居却在不知不觉中已完成几轮蜕变,在发展前行中悄然走低。
大概在半年前,曾有报道指出国内某智能家居品牌“WL”的惠民套餐太贵,因为套餐中主要只有智能锁、智能门窗、智能摄像机、无线插座、无线开关等几件产品,价格就开到5688元。其实,在当时的智能家居行业,5688元5件产品基本只能算是一个中低端价格,看起来虽并不实惠,但性价比已算较高。然而,对比该公司不久前推出的“巨浪”套餐,我们不难发现智能家居价格在半年中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因为在该套餐中也包括四件产品,价格却仅需500元左右,尚不及惠民套餐的零头。
从商家的利益出发,产品价格较高并没什么不妥,价格高又有市场的话,必然会有更大的利润空间,但是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考虑,没有人太愿意购买价格很高的产品,即便它能带来不同的生活体验,即便它是智能家居。相比之下,价格走低才会使智能家居对消费者更具有吸引力。
事实上,目前智能家居所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是未能实现普及,表面上看起来虽然很火,实际上却仍就被局限在小范围内,没有走进大众消费者家庭,影响力十分有限。而阻碍智能家成走入寻常百姓家,做到真正落地的最后一道“防线”就是价格较高。价格高对于商家来说有一定的主观性,但一旦这个价格超过一定的限度,对消费者而言就会转化为客观情况,实际的购买力跟不上,无论对智能家居多有兴趣,最终都会选择“忍痛割爱”,或望而却步,或“扼腕叹息”。
显而易见,价格走低更容易使智能家居在走向普及的道路上有实质性进展,起码更容易实实在在地落入消费者手中,推动智能家成落地。那么是否就意味着价格走低就能实现智能家居落地呢?亦不尽然。决定智能家居的普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价格之外,产品本身的品质以及人们的需求程度同样关键,否则仅靠价格走低仍就不能实现智能家居真正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