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最近还看过
PLC控制大功率电磁阀时,可用功率三级管代替中间继电器,使用寿命要比继电器长得多,为防止电磁阀线圈短路烧毁三极管及PLC输出点应加过流断电保护电路。见下图供参考:
图中 G1为NPN型功率三极管,它可输出2A电流,构成电压跟随器,其发射极接电磁阀线圈(电磁阀线圈要并接一反向二极管做断电续流用),电磁阀线圈下端接R2(=0.2欧)电阻,再去4013的clk端。R2电阻下端接24V电源的地(M)。
图中粉色虚线框内为过流断电保护电路,正常情况下,G2管导通,将24V电压接通G1管的集电极,如线圈短路,必使R2产生24V高电压,触发4013的clk端,是Q 端 =0,使G3管截止,使A点电压=24V.使G2管截止,切断电源。
回8楼:现将6楼电路工作原理讲一下,供你参考:
上图一,为用功率三极管代替继电器的基本电路:BD237为NPN型晶体管,集电极电流可达2A,组成电压跟随器的形式:其集电极通过常闭开关接+24V,基极接PLC的输出点Q1.0,发射极接电磁阀线圈的一端,线圈的另一端串接0/2欧电阻接电源的负极(M)。正常时,保护开关K闭合,使24V电压接在晶体管的集电极。当PLC的输出Q1.0=0时(即晶体管基极电压=0),使晶体管发射极电压也=0,故电磁阀不工作。当PLC的输出Q1.0=1时(即晶体管基极电压=+24V),使晶体管发射极电压也=+24V,故电磁阀得电工作。当PLC的输出Q1.0由1↓0时(即晶体管基极电压=0),使晶体管发射极电压也=0,故电磁阀不工作。此时由续流二极管将线圈的储能电流迅速放电,即消除冲击电压,确保晶体管可靠工作。
如一旦线圈短路,必然使晶体管产生很大电流,使0.2欧电阻产生24V正电压,触发断电保护电路(见图二),使图一的保护开关断开,即切断24V,保护晶体管、电源及PLC输出点。
上图二为过流断电保护电路,它的作用相当图一的开关K。图二中的晶体管G2为PNP型功率晶体管,正常工作时,D触发器4013的输出Q=1,使晶体管G3饱和导通,其集电极电流就是G2管的基极电流,故使G2管饱和导通(相当开关闭合)。一旦电磁阀线圈短路,立即使0.2欧电阻产生+24V电压,触发4013的clk端,使4013的输出Q=0, G3管截止,G2管无基极注入电流而截止,即相当开关断开,切断24V电源,从而保护G1管、24V电源及PLC的输出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