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中国证监会有关方面负责人表示,始于数月前的控制发行节奏已经取得了一定效果,在未来看得见的时间范围内这一政策都将持续。
当天,上证综指直逼2100点关口,创下近两年来新低,深成指也几度失守7000点大关。截至收盘,沪指涨0.11%报收2145点,深指涨幅0.26%收于7022.18点。
审而不发
“上发审会跟真正发行确实还有一段距离,二者不是一回事。”证监会有关方面负责人9日对此澄清说,证监会实施的控制发行节奏就是对上市的家数和频率进行适当控制。
上述负责人说,发行也是一个很庞杂的体系,相互之间工作性质上分类比较多,其中主要包括审核和发行两个阶段。作为证监会一项日常监管工作,发行审核要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规范进行。
“所谓程序要求,要经过几个阶段,什么时候要完成初审,什么时候完成发审委的会议我们对每个企业具体的条件要进行审核,最后由发审委来审核进行核准。这是证监会的一项行政许可工作,是有要求的。”上述负责人说,完成审核后,什么时候到市场上发行,由证监会进行适当控制,就在这个环节体现控制发行节奏。
“所谓程序要求,要经过几个阶段,什么时候要完成初审,什么时候完成发审委的会议我们对每个企业具体的条件要进行审核,最后由发审委来审核进行核准。这是证监会的一项行政许可工作,是有要求的。”上述负责人说,完成审核后,什么时候到市场上发行,由证监会进行适当控制,就在这个环节体现控制发行节奏。
本报记者按证监会网站的公开信息统计发现,仅9月份,发审委共召开了5次发审会议,审核通过了9家公司的IPO或再融资申请,另外还有一家公司的可分离债。也就是说,证监会对拟上市公司的IPO申请的受理并未因控制发行节奏而改变。
实际上,两个月前证监会已经明确表示要平衡资金供求,控制新股发行节奏。
证监会数据显示,截至8月底,今年共有73家企业进行了IPO,其中前6个月发了59家,平均每个月发10家;7月份和8月份发了14家,平均每月7家。可以看出,证监会正在按照“既定”原则在进行调控。同时截至目前,已过会而未发行的公司有30多家。
当然,拟上市企业的规模也是证监会“控制”时考虑的因素,比如中国建设,就是为了缓冲对市场的冲击而压着未发。
“到目前为止我们仍然按照这样一个原则在做,在看得见的时间内不会改变,(恢复正常发行节奏)还没有提到内部会议上来。”上述负责人说。
一位资深市场人士说,股权分置改革时证监会暂停新股发行来全心致志搞股改,现在则用控制发行节奏来全心致志解决新环境下产生的新问题,也算是一种与时俱进。
培育资本约束机制
实际上,证监会在发行监管工作中,一直在强调培育资本约束机制。这被证监会看作是深化市场机制作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证监会发展资本市场的导向,就是要把市场机制的作用逐步发挥出来,所以培育资本约束机制是我们重要的一个工作,从这么多年的工作情况来看,资本约束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上述负责人说。
在他看来,资本约束机制就是通过市场的力量让发行人和投资人两个方面共同发挥作用。
从发行人来讲,要根据市场情况,确定发行价格和发行时机。如果价格低估,就不会发行股票,转而采取其他形式来融资。
实际上,这一点目前在再融资方面已经有明显地体现,随着券商包销状况的增加,公开增发等行为基本绝迹。
从投资人角度来讲,就是需要认真地分析企业情况,不要轻易掏腰包。现在新股定价基本原则是参照二级市场定价,在二级市场发生调整时,上市公司的新股定价也会降下来。
证监会统计数据显示,今年新股发行价格整体比去年下降12%左右,今年下半年比上半年进一步下降,可以看出二级市场对其约束。
“这就是说认购新股的成本降下来了,有利于动员更多的资金进入二级市场,从某种意义来讲是一个市场规律性的东西,对市场的健康发展有积极的意义。”上述负责人说。
他还对询价制的一些看法给予了澄清,说询价制不是行政定价,而是市场定价。现在采用了国际上通行的所谓累计投标的方法来确定价格,所以通过询价制询出来的价格,是有实际购买力的价格,是买方和卖方对股票买卖意愿的体现。
在他看来,询价制为整个资本市场的发展质量大大推进了一步,使市场在更高的水平上往前发展。因为以前发股票属于胡子、眉毛一把抓,不管什么类型的企业和行业,一律都是固定倍数市盈率,通过询价制,推动深化了市场对不同行业和不同企业的细分,既保护了投资人利益,又保护了发行人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