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08-08-08 16:04:39
楼主
针对前面我说的交流接触器直流操作技术的四个问题,我进行了实验,实验的结果令人欣喜。
首先,用CJX2-50(220V)的交流接触器进行实验。测试时室温20度。先测试了接触器的基本情况:
1、线圈直流电阻118欧,
2、220V时吸合瞬间电流0.94A,瞬间功率206W,
3、可靠吸合电压170V,最低吸合功率124W,
4、临界释放电压120V,100V时可靠释放,100V—120V之间出现弹跳。
5、温升。电源电压240V,操作频次1200次/小时,实验时间1.5小时,线圈表面温度57度,温升37度。
6、保持功率。220V时25W。
在业余条件下,我只能做这些检测。但是对于操作机构,可能这些指标基本就够了。
接下来,我做了控制板。这个控制板的原理是利用脉冲调宽来控制操作机构的吸持功率,在用原来的铁芯线圈的时候,吸持功率大约1.5W的样子,因为是直流脉冲工作,万用表也测量不准,只能是大概数。控制板的构造很简单,尺寸只有9*35*19毫米,原理是控制每一个正弦脉冲的截止时间来控制线圈的功率,类似可控硅的导通角控制。再利用一个延时关闭电子开关,是操作系统在一送电是,全功率吸合,吸合后自动转换为小功率保持。整个电子线路的制作比较顺利。比较麻烦的就是铁芯和线圈的配合。
铁芯我制作了两种,一种把原来的铁芯拆掉40%,保留60%。另一种是用低碳钢按照原来铁芯形状制作。通电实验发现,利用原来铁芯改制的没有问题,只是吸合后的噪音大,最后判定原因主要是改制过程破坏了原铁芯的精度,其次是铁芯的叠片结构和脉冲电路不适应。于是基本放弃了叠片铁芯。
另一种是低碳钢整体结构,尺寸和原来的铁芯相同,实验后发现剩磁过强,没法分断,于是把山形铁芯的一个侧臂锯掉,这样倒是可以顺利吸合和分断了。
这时候的线圈也做了改制,把原来的漆包铜线改成了漆包铜铝线,线径也加粗到0.31毫米,分合了几十次,没有问题,就接到一个自制的电源自动通断的控制器上实验。操作频次1200次/小时。温升指标等都和原接触器类似。可是结果在2小时后,接触器的触头架被震坏。当时以为是铁芯不对称造成的,就换上用原铁芯改制的下铁芯,上铁芯仍用低碳钢制作的铁芯,结果很快就又震坏两个触头架。这时测量线圈吸合功率,竟然达到740多W,这时候才恍然大悟,是吸合功率过高了。但是这时候,CJX2-50的接触器用完了,我又托人找了一个CJ20-100和63的废接触器做实验。
100A规格的仍然很快就出了问题,仍然是触头架被震坏,这时,我才真正意识到吸合功率问题的重要性。我这时赶快购买纯铝漆包线,线径0.37,每个线圈绕1000圈,铁芯厚度由原来的30毫米减少到18毫米,线圈串联电阻20度时60欧,这次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基本指标如下:(室温19度)
1、 吸合电压150V,
2、 吸合最小功率375W,
3、 220V时吸持功率4.4W,
4、 分断速度用肉眼观察和原来的接触器基本没有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