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9行情纪念日来临前的思索 点击:99 | 回复:1



cqs0088

    
  • 精华:13帖
  • 求助:0帖
  • 帖子:1879帖 | 39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0
  • 注册:1900年1月01日
发表于:2008-05-11 19:56:09
楼主
反思

5*19是老股民记忆犹新的日子,当年的科技网络股如今大多成了过气的主;科技股在这波为期近二年的牛市中涨幅有限的原因一是受大环境影响,一是美国纳斯达克科技网络股泡沫化,影响股民的持有科技股的信心;现在指数也处于最高峰时的几乎腰斩状态;二是受业绩神话拖累,科技股业绩远不如预期是不争的事实,519时的多数科技股属概念型,没有实质的业绩支撑,严重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三是估值体系的混乱,科技网络股无法用成熟的估值体系来估值,高溢价支撑体系无法持久运行;四是金融环境较差,政策规定的间接融资门槛太高,资本市场配置无法有效进行,直接融资时银行信心不足;五是权力当局对待科技投入时出现了施政误差,表面文章漂亮,实质性支持有限,公司依然停留在建个网站推广告或产品信息这种初级阶段;特别是在经济增长方式上,仍然是资源极度消耗型居多,科技创新投入不足,政策层面是“雷声大雨点小”,实质性的支持有限,折射出国家创新体系的不完整。

到了微观层面,多数公司对巨大的科技投入也只是停留在硬件等固定资产的投入上,以获取短线利益的心态对待科技投入,缺乏对无形资产的投入,对人才不重视,操作上短线居多,没有长远规划,缺少对研发的投入,特别是持续投入上做得不够,鲜有在公司困难时期对研发持续投入的公司,鲜有不在热点上烧钱而专注持续投入的公司。

哪些科技股是长线品种

寻找优质科技的工作是个艰辛过程,不是股评家所说的一个新产品、一项新技术就可以加入科技股的行列,优质科技股最明显的特征是具有较完整的创新体系,对科技的投入是一个持续过程,研发力量较强大,公司属于政策明确的创新主体,而非突然加入其中的阵营。业绩增长是建立在营业增长的前提下的,没有营业收入的增长情况下依靠压缩成本或费用下降或增来获取业绩增长,在当前通膨条件下显然是不现实的,优质科技股的增长并非每年都要爆发式增长,但在一个较长时间内必需是持续增长,营业增长是底线。

创新的过程有哪些

创新企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为主要特征,缺少资本实力企业难成创新型企业,创新最直观的现象是:先有技术创新(以发明专利为标志而不是以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为标志),其次是消除产业化风险后产品创新(这个过程风险也是巨大的,考验产品的市场接受程度),三是产品市场国际化(只限于国内市场显然是有限的,国内需求不足的风险),四是人才国际化(解决研发力量不足风险),五是资本国际化(只有走向国际化才能说是成功的,优化资本结构,解决治理结构问题)。只有循此路途才能寻找到较为理想的优质科技股。

政策转暖成为事实,高层对证券市场的呵护一目了然;政治局的集体学习,潜台词表明国家面临经济转型困难,新的增长方式需要更多的反思,需要给予科技更多的投入,需要更多的财税支持,只有科技才能给予经济转型注入新的力量。

证券市场与经济转型的联动能否成功

遭受诟病的科技股近期前所未有得到了政治、政策支持,但政策支持与证券市场能否关联取决于科技股基本面;目前看,科技股07年业绩差强人意,一些业绩所谓优良的科技股07年业绩来自投资收入及公允价值占有较大比例,扣除这部份收益,业绩也是较一般,难于支持当前股价。08年后证券市场好景不长有,科技股的业绩还能走多远?

树立对科技股的信心,不是炒作问题,这是对国家战略的信心,对国家经济政策的信心,对国家经济转型的信心问题。没有明确这一点,炒作科技股就无从谈起。

证券市场对国家战略的理解到什么程度?一般来说,取决于基金经理对后期的信心,面对经济的波动是否失去信心,以科技牵引带动经济转型是否有耐心。显然国家经济转型的出路在效益、节约对资源、粗放型的对决中,以效益、节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胜出是无疑的,资源价格的暴涨给了我们深思,依靠资源(自然、人力)成本竞争现在已经没有优势,资源成本上升必然倒逼经济加速转型。

需要新的大众情人

没有证券市场的联动必然难于激起企业对科技的投入,因此,科技股行情为期不远,国家重要资源的物价的控制,必然会从保护资源不会加速消耗这个大前提出发,成为科技股的爆发因至素。

一波科技股行情必然会带来负面因素,5*19就是明证,在其后的科技股沉沦之中,一些优质科技也遭到污名化,科技股这种集体污名的估值最直接的后果是:这波牛市整体涨幅远落后于指数,优质科技股涨幅也远落后于强势指数股。一些科技股今非昔比,少数科技股还登上了国际舞台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在国际资本市场也是个呼风唤雨角色,典型的如联想、华为(没有上市),还有不少上市的绩优科持股开始关注国际市场,不再满足在国内做龙头、做老大,还有一些上市的科技股公司,不仅产品走向国际化、市场国际化而且在国外花重金设立了研发基地,充分利用国际人才,更有要资本国际化的举措,也有极少数绩优科技股的海外子公司开始溢价吸收知名跨国企业参股,也有少数绩优科技股旗下的知名子公司有赴海外上市的打算。这些都是我们值得重视的事件;重树科技股雄风必然要对优质科技股进行重新审视,这样的纠偏是对科技股估值体系的重建。这是经济转型的需要,也是对前瞻性的对国家经济战略转型的理解,当然我所说的理解是证券市场对科技支持转型的理解。

要通过证券市场来理解科技在经济转型的地位,就要在证券市场树立科技股的大众情人,这种情人必然具有这类品质:

一、业绩优良,便于进一步与现在的多数人认可的估值体系进行接轨并引导新的估值体系来对科技股的纠偏,纠偏是一个长期任务,就是接轨与重建需要;业绩要有较好的增长,这类增长主要是指建立在营业收入增长的基础之上的增长,增长率要高于国内gdp及行业增长,只有这样的增长才是实在的可靠增长。

二、科技投入大且是长期性的持续投入,间隙性的投入是投机想法,应不在考虑之列。科技投入还必需有产品产出,产品市场最好分布较好,有国际市场的,有国内市场的。这种有利于化解国内市场的容量风险,这类产品市场分布结构比例要在一个较长期时间达到结构均衡,参考国际市场需求情况来察看其分布是否合理。

三、投入的科研资金形成较多较强的无形资产(当然前期因会计准则原因费用化了,07年执行新的会计准则才开始资本化),这是发展后劲的后期受益问题;如较多的原创性的发明专利(国际化的专利更佳),技术原创到产品产业化进程顺利,这样便于区分实验室产品与市场产品,产品能走向市场是企业研发与实验室课题的本质区别,资金投入了实验室还是投向了市场或投向新产品研发,资本效率也可进行区分。打入国际市场的产品要有较强竞争力,较稳定的毛利率,而不是纯粹的靠价格战来获取市场份额,避免国际贸易纠纷,消除国际贸易的风险。

四、长期研发力量与质量的考察;企业是否有了稳定的研发力量?看其每年投入的研发经费用就可知道,每年投入占营业的比例有多大?新产品推出的频率?特别是竞争环境较激烈的信息产业,这种考虑是重要的,技术更新快是信息产业的主要竞争特点;研发力量是否稳定?这是考察企业对人才是否重视,人才是否得到较好应运?如股权激励中是否有技术人员。研发力量有没有国际化或国际化趋势,而不是仅靠国内研发力量,因为人才流入跨国企业是主流;主要考察企业是否在国外建有较高质量的研发团队?依靠国际人才来发展,这是企业长期生存的底线,这也是企业做强的必由之路。

五、资本是否有国际化规划?要有超强的视野,做到资本国际化,主要目的是科技型企业要做强成为未来的跨国企业,资本国际化也是一种改善资本结构,强化治理结构成为跨国企业的通途。同时,也是为企业做的一个活广告,走向国际化的必走一步。

从上述标准看,符合这类标准的企业少之又少,但是不是说没有,只要你有耐心地做功课,你就一定会有收获的。



苗子

  • 精华:0帖
  • 求助:1帖
  • 帖子:363帖 | 2721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5525
  • 注册:2002年11月15日
发表于:2008-05-12 17:10:26
1楼
纪念中.............................

热门招聘
相关主题

官方公众号

智造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