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08-04-01 08:54:00
楼主
从上面的分析,好像雷云总是上层带正电荷,下层带负电荷。实际上气流并不单是只有上下移动,而比这种运动更为复杂。因此雷云电荷的分布也比上面讲的要复杂得多。
根据科学工作者大量直接观测的结果,典型的雷云中的电荷分布大体如图1.2所示。
图1-2典型的雷电云中的电荷分布,按理论归纳
科学工作者的测试结果表明,大地被雷击时,多数是负电荷从雷云向大地放电,少数是雷云上的正电荷向大地放电;在一块雷云发生的多次雷击中,最后一次雷击往往是雷云上的正电荷向大地放电。从观测证明,发生正电荷向大地放电的雷击显得特别猛烈。
上面的假说首先是由威尔逊(Wilson)提出的,通常把它叫做威尔逊假说。另外,广州有位唐山樵先生对雷云的形成提出了如下的假说: 雷电的出现是与气流、风速密切相关的,而且与地球磁场也有一定的联系。雷雨云内部的不停运动和相互磨擦而使雷雨云产生大量的正、负电荷的小微粒,即所谓的摩擦生电。这样,庞大的雷雨云就相当于一块带有大量正、负电荷的云块,而这些正、负电荷不断地产生,同时也在不断地的复合,当这些云块在水平方向向东或向西迅速移动时(最大风速可达40m/s),它与地球磁场磁力线产生切割,这就好像导体切割磁力线产生电流一样,云中的正、负电荷将产生定向移动,其移动的方向可按右手定则来判断。若云块是由西向东移动,而地磁场磁力线则是由地球南极指向地球的北极,因此大量正电荷向上移动,负电荷向下移动,这样云的下部将积聚越来越多的负电,而云的上部积聚大量的正电,当电场强度达到足够高(25~30KV/cm)时将引起雷云间强烈放电,或是雷云中的内部放电,或是雷云对地放电,即所谓的雷电。
综上所述,雷电的成因仍为摩擦生电及云块切割磁力线,把不同电荷进一步分离。由此可见,雷电的成因或者说主要能源来自于大气的运动,没有这些运动,是不会有雷电的。这也说明了为什么雷电总伴随着狂风骤雨而出现。
(2)电离层与地面间的电荷平衡
图1-3 地球电场示意图
上面说过,地球是一个表面带负电荷的球体,并且它所带的负电荷量长期稳定在5×105C水平,而在地球上空的电离层上则带有相等的正电荷,使电离层与地面之间的电压约300KV。因而在电离层与地面之间存在一个电场,晴天时在地面附件的电场强度为120V/m。即使在晴天时,大气中总有一些空气分子被电离。
在电场的作用下造成放电电流。根据观测和计算的结果表明,全地球该放电电流强度为1800A,如果长期如此,电离层与地面之间的电荷将很快放电完毕;然而事实上,它们之间大致长期保持恒定的电量和电压,这主要由于雷暴的形成和雷击,把正电荷从大地送回到电离层,起到对电离的正电荷充电的作用。根据卫星观测资料及电学观测资料估计,在任何一时刻全地球表面上连续发生着大约1000个雷暴,从而使电离层与大地之间的电场保持稳定。
(3)尖端放电与雷击
由物理学可知,通常物体内部的正电荷和负电荷是相等的,所以从整体来看不显示带电现象,当某一物体所具有的正、负电荷不相等时,这个物体就显示带电的特性,当物体内部的正电荷多于负电荷,物体带正电,反之带负电。由于电荷都有异性相吸、同性相斥的特性,所以带电物体中的同性电荷总是受到互相排斥的电场力作用。以一个如图1。4那样的带尖锋的金属球为例,假如金属球带上负电(同理也可以解释带上正电),由于电荷同性相斥的作用,电子总是分布到金属球的最外层表面,并且有“逃离”金属球表面的趋势。球带尖锋部分的电子受到同性电荷往外排斥力最强,故最容易被排斥离开金属球,这就是通常说的“尖端放电”。此外当带电物体周围的空气越潮湿或带有与带电体相反电荷的离子时,带电体也越易放电。
当天空中有雷云的时候,因雷云带有大量电荷,由于静电感应作用,雷云下方的地面和地面上的物体都带上与雷云相反的电荷。雷云与其下方的地面就成为一个已充电的电容器,当雷云与地面之间的电压高到一定的时候,地面上突出的物体比较明显地放电。同时,天空带电的雷云在电场的作用下,少数带电的云粒(或水成物)也向地面靠拢,这些少数带电微粒的靠拢,叫做先驱注流,又叫电流先导。先驱注流的延续将形成电离的微弱导通,这一阶段称为先驱放电。
开始产生的先驱放电是不连续的,是一个一个脉冲地相继向前发展。它发展的平均速度为105~106m/s各脉冲间隔约30~90μs,每阶段推进约50 m。先驱放电常常表现为分枝状,这是由于放电是沿着空气电离最强、最容易导电的路径发展的。这些分枝状的先驱放电通常只有一条放电分支达到大地。
图1-4
当先驱放电到达大地,或与大地放电迎面会合以后,就开始主放阶段,这就是雷击。在主放电中雷云与大地之间所聚集的大量电荷,通过先驱放电所开辟的狭小电离通道发生猛烈的电荷中和,放出能量,以至发出强烈的闪光和震耳的轰鸣。在雷击中,雷击点有巨大的电流流过。大多数雷电流峰值为几十KA,也有少数上百KA以至几百KA的。雷电流峰值的大小与土壤电阻率的大小成减函数关系,即土壤电阻率高,则雷电流峰值小;土壤电阻率低,、则雷电流峰值大。
雷电流大多数是重复的,通常一次雷电包括3~4次放电。重复放电都是沿着第一次放电通路发展的。雷电之所以重复发生,是由于雷云非常之大,它各部分密度不完相同,导电性能也不一样,所以它所包含的电荷不能一次放完,第一次放电是由雷云最低层发出的,随后放电是从较高云层、或相邻区发出的。一次放电全部时间可达十分之几秒。
Ⅲ、雷电特性
(1)雷电流的特性
雷电破坏作用与峰值电流及其波形有最密切的关系。雷击的发生、雷电流大小与许多因数有关,其中主要的有地理位置、地质条件、季节和气象。其中气象情况有很大的随机性,因此研究雷电流大多数采取大量观测记录,用统计的方法寻找出它的概率分布的方法。根据资料表明,各次雷击闪电电流大小和波形差别很大。尤其是不同种类放电差别更大。为此有必要作如下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