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07-05-24 13:41:00
楼主
黎阳:如果袁隆平诞生在“科学的春天”……
作者:黎阳 文章来源:华岳论坛 点击数:137 更新时间:2007-5-24
如果袁隆平诞生在“科学的春天”……
黎 阳
2007.5.23.
不是说“主流精英”的“改革开放”带来了“科学的春天”吗?那么如果袁隆平诞生在如今这样的“科学的春天”,他还当得成袁隆平吗?
1964年日袁隆平首次发现一株奇异的天然雄性不育株。1966年袁隆平发表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1973年三系法杂交水稻首次获得成功。1975年国内开始大面积推广应用。1988年向美国出售专利。如今袁隆平誉满天下,获得全世界普遍称颂(除了中国科学院——迄今不承认他是“科学家”,拒绝选他为科学院院士)。也就是说,袁隆平的研究从提出到初见成效用了十多年,到大见成效用了近二十年。而他科学理论从1964年提出到今天普承认已经43年。一个真理,从探索到得到全球共识用了43年。
“十年磨一剑”,四十年见分晓——非高瞻远瞩、深谋远虑者做得到吗?而如今的科研体制,允许一个项目十年二十年才看见成果吗?如今当官的一人一个“政绩工程”,换个人就换个花样,能对一个长期科研项目始终如一坚持到底吗?
袁隆平不久前在回答网友提问时说:“我们湖南农科院是一个公益性的单位,国家给我们的人头费是50、60%,还有40、50%我们要自己发展。我们是一个公益性质的研究单位。要靠自己去赚钱,非常难。所以借这个机会,我们希望网友支持一下,要把农业科学单位转变全额拨款单位,免得工资发不出,焦头烂额的跑。”
“科学的春天”里的科学家原来必须“要靠自己去赚钱”,袁隆平取得了如此成就,却还要为单位“工资发不出,焦头烂额的跑”,如今最揪心最期望的居然是“把农业科学单位转变全额拨款单位,免得工资发不出,焦头烂额的跑。”——假如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那几十年是靠“50%、60%的工资”、“焦头烂额的跑”、“要靠自己去赚钱”过来的,他那个研究项目还坚持得下来吗?
越是基础性的科学研究,科研周期越长。网友“云淡水暖”说:“新中国的吃饭问题,确实是70年代中后期才得以突破性的解决的,突破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从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开始的良种培育工作,在70年代中后期开花结果了,今年的国家科学大奖获得者李振声教授的事迹,也强有力地说明了这个问题,李振声教授被称为‘中国小麦之父’,其良种小麦的研究工作开始于上世纪50年代,一干就是50年,1964年取得阶段性成果,直到到1979年,李振声的研究终于取得决定性的突破,据报道说,李大师培育的集持久抗病性、高产、稳产、优质等品质于一身的小偃6号在大面积推广中获得成功。当时陕西农村流传的‘要吃面,种小偃’”。
可见长期才能见效的项目,只能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水到渠成。急功近利搞什么“市场化”,三网捞不着鱼就散伙收摊子的,永远一事无成。而逼着科学家“要靠自己去赚钱”、“工资发不出,焦头烂额的跑”——这是谁的馊主意?那些“主流经济学家”、“主流精英”们怎么从来没有这种问题?为什么整天胡说八道的从无后顾之忧,而真正为民谋生的却如此艰难?难道这就是“科学的春天”?究竟是谁的“春天”?
有人评价说:“若袁隆平在今天的科研体制下,以黔阳农校教师的资格,几乎不可能得到任何有价值的资源帮助,但是他当时一个有价值的发现,迅速导致了一个全国性的科技力量总动员。作为杂交育种事业技术带头人的,不仅有袁隆平这样的农校教师,甚至还有土里吧叽的正宗‘农民’――山西太谷县农民技术员高忠丽,真正是土八路和游击队统统上阵的全民动员架势。毛泽东时代的农业科技研究体制,回想起来很让人吃惊,除非没有任何成功的可能,否则,在那样的体制下,各种突破机会肯定会被迅速把握到。一切自然界存在的生物资源,无论是中国的外国的,都被全国性的科研人员和农民合作,象‘篦子’一样进行密集梳理发掘,这样的研究过程不仅能够在短期内迅速完成大量的样本试验,而且由于广收并蓄各种种子资源进行杂交,几乎不可能遗漏任何成功机会,杂交水稻就是这样才被发明出来的。如果放在今天‘画地为牢、各自单干’的科研个体户体制中间,杂交水稻育种过程中间数量如此巨大的试验样本,搁在任何一个研究机构身上恐怕几百年都不一定能够完成,至于跨省区乃至跨国寻找成千上万种水稻品种进行远缘杂交和样本培植,则几近天方夜谭。今天回想,杂交水稻的育种突破,有且只有当时的中国才具备成功条件,美国的科研机构的钱再多,也一样对付不了此种‘高度劳动密集型’的研究项目。”——在如今“科学的春天”还能重复类似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的研究项目吗?如果不能,那么需要类研究规模方式才能出成果的科研项目命运将会如何?
号称现代中国四项新发明(杂交水稻、汉字激光照排、人工合成胰岛素、复方蒿甲醚)全部诞生在毛泽东时代,全部是都是需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大规模协作、深谋远虑、持之以恒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才能见成效的项目。而如今这“科学的春天”,“教授满地走,博士不如狗”,论文满天飞,成果信口吹,就是不见什么象样的、能在世界上站得住脚的东西。真正拿的出手的,全是毛泽东时代搞的。这还不说明问题吗?
毛泽东时代正象袁隆平的超级水稻:长期见效。首先破除迷信,不信洋人的教条。头十来年打基础,似乎没什么动静,看不见成果。但只要坚定不移,持之以恒,终有硕果累累的一天。别的不讲,现在中国一切在世界上拿得出来的科研成就,哪一样不是在毛泽东时代奠定的基础上搞出来的?谁敢说袁隆平的成就是如今“科学的春天”的成果?要说有“成果”,那就是把“公益性科学单位”的科学家工资砍一半,逼得袁隆平这类科学家们“焦头烂额的跑”、“要靠自己去赚钱”——如此“成果”比被“主流精英”整天宣传是“迫害知识分子”、“不讲科学”、“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的毛泽东时代如何?
没有袁隆平几十年如一日似乎一时不见成效的研究,就没有今天的超级水稻这样的成果。没有毛泽东时代几十年如一日的似乎一时缓慢的奠定基础,就没有今天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局面。不承认袁隆平以前的默默辛劳,只宣扬他今日的辉煌的人是无知的人。不承认毛泽东时代默默奠定的坚实基础,只炫耀中国经济今日的繁华的人则不但无知,而且是卑鄙。这样的人搞的“科学的春天”永远出不了袁隆平,只会出投机奸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