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中国人之中的中国人 点击:489 | 回复:1



zhenglin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74帖 | 446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839
  • 注册:2006年1月09日
发表于:2006-05-17 10:54:00
楼主
河南登封城外有一座古观星台。

    一个大雪纷飞的傍晚,笔者站在那座用青砖垒砌的高台旁边,仰头看着积雪的
台顶良久。台顶上是苍苍茫茫的天空,并看不到星星。但据说,这里是中国最古老
的观星台,解梦的周公和大科学家郭守敬都在这里对星象进行过很长时间的观测。

    笔者当然知道区分雪花和星星的不同。来到这里的原因自然也不是为天上的星
宿,而是为了地上这座既不雄伟也不玲珑的高台。

    现在,这里看上去不太适合进行天象观测活动。古人在这里建台观天的原因是
他们曾经把这里当成了土地的中心,至少是我们所处的这块土地的中心。所以,河
南才被称作中州、中原,我们的国家才叫“中国”。

    站在中国的“源点”上四处眺望——远处雪野苍茫,一片萧条。

    天下之大,有谁知道这里曾经是“世界”的中心呢?可我们就是这样从那里走
到了今天。河南这个东方古老文明的发祥地,现今中国人口第一、农业第一的大省
——认识她,是应该具有透视中国传统文化和底层社会之标本性意义的。

    在先前中国人的意识里,中国是世界之“中”,中州又是中国之“中”,那些
生于“中”长于“中”的河南人还将“可以”、“行”、“同意”这些话,一律下
意识地归结为一个“中”字并且一直沿用到今天。以“中”为核心,头脑里充满大
一统观念的河南人把这种思想带到了自己日常生活的每一部分,“中”是他们行为
的准则和规范。

    如果我们把地处中原的河南称作“中国之中的中国”,那么,河南人实在就应
该被称作“中国人之中的中国人”。

    除了上述地理的原因,还因为世界上迄今为止没有哪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依然
把农业作为自己国民经济的坚实后盾,中国也没有哪一个地方能像河南一样和土地
仍旧联系那样紧密。实际的逻辑似乎应该是这样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
河南是中国最大的农业省。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河南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

    所以,河南拥有世界上人数最多的农民。

    “农民”——既然是河南人特点的概括,就也应该是中国人特点的概括,但它
在今天好像又是很陌生的一个概念。

    这是一个由概念构成的时代。

    从“流行”、“时尚”、“前卫”到“摇滚”、“快餐”和“奔腾4 ”,从
“韩流”、“美眉”、“新新人类”到“减肥”、“伟哥”和“F -117A”,我们
已经陷入到概念的重重包围之中了。但我们听到太多的是诸如:“网络经济”、
“营销策略”、“WTO ”、“MBA ”,而“农民”这样一个在当今商业社会中几乎
被人遗忘的词汇在现今中国人的口中不仅出现的概率很低,而且还包含了太多的贬
义——经济上的落后、政治上的昏聩以及文化上的愚昧。“你可真农民广这是在首
都大街上可以随便听到的玩笑话。

    “小农经济”、“农民心态”、“农民意识”——笔者敢说,在和“农民”有
关的词汇里甚至找不出几个中性意味的。

    一次笔者应朋友之邀和几个场面上的人一起吃饭。席间大家谈得兴奋,百无聊
赖的我竟下意识地将掉落在桌面上的一块儿青菜夹起来放进了嘴里。聚会散后走出
酒店很远,朋友突然扯住我的袖子指责我刚才的行为:“你呀,也就是一个河南农
民!”

    自知理亏的我当然知道他话的意思不是赞美,但也由此明白了“河南农民”一
词在现阶段已经从农业社会过渡到了商业社会的中国所包含的更多的含义。历史上
养育过中华民族无数儿女的河南衰落了,衰落到了甚至连其名字都成了人们在相互
侮辱时使用的泛指名词的地步。河南衰落和现在农民阶层的衰落是同步的,河南人
人格精神特征的逐渐淡化所代表的似乎也正是整个东方农业文明的逐渐消失。

    河南作家张宇曾经这样说:“从形象上看,由于我们河南人向四处输血,就像
一个最初的怀春少女,先变成一个多情博爱的少妇,再变成一个无私奉献的老妈妈
一样,等到她养育过无数的儿女们成人,也就耗尽了自己的全部精力,最后只留一
口气微笑着桔坐在家门前,永远地等待着儿女们来看望她。但是,儿女们自有儿女
们的生活,慢慢地就把她忘却了。这难道不是我们河南人的形象的变化过程吗?”

    他还把河南地位的变化比喻为“就像鸡蛋孵出了小鸡,就像小鸡离开巢穴以后
只把鸡蛋变成了一只空空的蛋壳”。

    蛋壳也许已经没有任何用处了,可我觉得它大概还不应该被诅咒,尤其是那些
被它哺育过的人或者鸟兽。

    在河南的乡间,一年四季你都会看到有农民在辛勤地劳作。假使我们把时间回
溯到几百年、几千年以前,你还能看到——站在田间劳作的依然还是他们。只是现
在他们老了,面对飞驰而来的高科技时代,他们古铜色的脸上平添了几分失落。

    “河南农民”创造了一个文明,但当这个文明被后继的文明代替了之后,他们
也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散了自己结实的影子。这个名词词义的变化使他们这个群体
的命运就像为了种子降生而最后凋谢成泥土的鲜花的命运一样——生命的轮回,不
愿意接受也必须接受。

    可是,“落红”尚且有情,种子怎么就会那样的无情呢?

    现在你再到大城市里的幼儿园去向小朋友们作调查:粮食是哪里来的呀?那么,
有一多半的孩子会这样回答你:在商店里!

    孩子的幼稚可以原谅,但问题是教育孩子的那些大人。

    每当这个时候笔者都忍不住想慨叹一句——中国人,上查三辈儿差不多都是农
民的中国人啊!

    站在观星台脚下远眺,如果没有飞雪的阻挡就可以望见挺拔的嵩山,这里应该
还有一所闻名世界的建筑——嵩阳书院。中国历史上曾经有两个很有名的大人物在
这里讲学,他们一个叫程颖,一个叫程颐。

    南方出才子,北方出圣人。

    与南方灵秀的山水相比,北方单调旷远的景观的确更容易让人参透人生的意义。

    “一览众山小”之后的山东人孔丘孔夫子创建了儒教。战国春秋风雨稠——历
尽磨难的他虽然已经大致理顺了天地人伦的条理,但时间已不再给他任何施展本领
的余地、程颖、程颐,这两个宋代的河南人经过精心研究,对孔子的理论进行了具
体的阐释,使它和人们的具体生活实践相结合起来,从而最终进入人们的具体生活
行为和思想意识。

    从此,中国人的生活行为和思想意识都有了统一的标准,中国人终于进入到了
一个大一统的生活秩序。这是一个相当完备的道德伦理体系,它几乎融合了所有东
方式的智慧,目的是把散乱的棋子收进经纬分明的棋盘,把四处汪溢的水收进中规
中矩的容器。

    河南人将儒教发扬光大,并且推广给了所有的中国人。

    儒学不是假货,它带给纷乱的时代一个崭新的秩序。

    存在就是合理。

    没错。即使现在来看,我们也应该肯定儒学在中国历史上的积极意义和巨大贡
献。

    两个河南人就这样在嵩阳书院并不豪华的房舍里,用浓重的河南口音讲述着社
会人生的真理,以一种异常简单的方式把一盘散沙一样的中国人的心灵紧紧地联系
在了一起,也把中国辽阔的疆土归拢到了一起。

   



没名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54帖 | 1006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1348
  • 注册:2005年6月01日
发表于:2006-05-17 12:57:00
1楼
顶..................顶,河南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
为河南人而自豪.

热门招聘
相关主题

官方公众号

智造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