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我们的头顶是朵朵白云衬托的深蓝的天空。
如今已经变成遥远的记忆,想看见蓝天已经变成一种奢望。取而代之的是似雾非雾的霾。有人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也不是生死两隔。而是在城市的街头,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的脸。
曾几何时,我们四周的霾,以为是司空见惯的雾;没有任何防范,于是我们在幻境中一天天走向深渊,再后来,我们彻底被它打败了,是它折断了我们还没起飞的翅膀。于是我们抗议,专家呼吁,才有了今天彻底的醒悟:原来雾不是霾,霾也不是雾。
去年3月份,柴静的《穹顶之下》一时引起不少反响,如何治理霾,减少霾的诞生,成了专家们时兴的话题,我们虽然不能阻止霾的产生,但我们也不能坐以待毙,这话听起来危言耸听,但绝不是杞人忧天。
作为工控人,说说大家是如何面对四面“霾”伏,又怎样的妙招减少雾霾对自己的伤害,对于雾霾的治理又有怎样的措施、建议。不妨唠嗑一下!
活动日期:即日起(2015年12月9日,截至2016年1月15日)
为鼓励大家积极参与,还设置一些礼品进行奖励
1、一等奖工控鼠标套装一套(2人)
2、二等奖数据线一个(5人)
3、三等奖工控点点一个(10人)
4、参与奖若干,奖励50积分。
楼主最近还看过
我的老家是蓝蓝的天、白白的云,真正的天高云淡,所以原先并不知道有雾霾这一说,对雾霾的认识还是来到北京后才有的。
初到北京第一印象就是天阴阴的,整天见不到太阳,搞得我心情很低落,后来才知道原来这叫“雾霾”,于是我就上网查查“霾”是什么东西,这样对雾霾才有了了解。
预防雾霾对自己的伤害:雾霾期间减少户外活动,不开门窗,如果实在必须出门带上防PM2.5口罩,多吃一些清肺、润肺的食物,比如:炒木耳、银耳冰糖大白梨一起煮来吃,鲜百合粥,每天用罗汉果泡水当茶饮(吸烟的人喝这个最好)。
面对减少雾霾从自己做起,虽然看不到什么效果,但自己能做到的就是劝家人出行尽量乘坐公交,少开车,我们家喜欢自己户外烧烤,也尽量减少烧烤次数,尽量在自家少做油炸食品,以免通过排烟罩排出的油烟污染空气,劝我老公戒烟(但至今没有成功)。
面对减少雾霾个人认为政府应该做的:加大各污染企业环保设施的利用,现在个别企业为了降低运营成本一些环保设施成了摆设,只有在上级部门来检查时这些设施才投入运行,检查组一走设备就停了下来,如果这些设备的运营费用由政府承担,那么就可以大大提高环保设备的运营率,就可以减少对大气的污染。断臂求生,关停一些高污染企业。
雾霾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实践也一再证明,要想天天蓝,环保部门不是神仙。
一方面,全社会高度重视,而不只是领导重视,惟其如此,治理才能形成合力,源头管控才不是句空话。
比如推动电动车要从5环起,除了工程用车,仅仅允许电动车进入,从中央领导坐骑开始;在四环以内的任何单位都不许有专车,必须2人才配公车。电动充电桩放开经营允许个人众筹投资,允许小区居民共同投资(对充电桩投资要,打破股份制的股东人数限制)。
另一方面,构建联动机制,拒绝单打独斗,多些类似《京津冀区域环境保护率先突破合作框架协议》这样的制度设计,不以邻为壑,多主动协力,治理效率起码会高些。
成立大区为主的规划监督体制,为了多呼吸一口气,多安排些专制监督管理人员。
总不能这样呼吸了。天蓝风清,需要信念,更需要行动。久久为功,严实推进,相信天天蓝,就在不远的正前方!
看国外如何治雾霾:快速应对污染 强化长效机制
“伦敦眼”中的风景。
德国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
伦敦:从“雾都”到生态之城
上世纪50年代,伦敦雾霭重重酿成灾难,英国人自此痛定思痛大力整治环境,并实现产业转型,打造生态社会。时至今日,伦敦摘掉了“雾都”的帽子,蜕变为蓝天白云的“生态之城”,绿色产业成为英国的经济增长领域。从工业革命的先驱到生态文明的领跑者,英国为世界其他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借鉴。
烟雾灾难推动环境整治
1952年12月,逆温层笼罩伦敦,连续数日寂静无风。当时伦敦冬季多使用燃煤采暖,煤炭燃烧产生的粉尘、有毒气体和污染物在城市上空蓄积,引发了连续数日的大雾天气。整座城市弥漫着浓烈的“臭鸡蛋”气味。人们走在街头,甚至低头看不见自己的双脚。
许多伦敦市民感到呼吸困难、眼睛刺痛,哮喘、咳嗽等呼吸道疾病高发。从12月5日到8日的4天里,伦敦市死亡人数达4000多人。9日之后,雾霭逐渐消散,但在此之后两个月内,又有近8000人死于呼吸系统疾病。
在付出生命的代价后,英国人痛下决心整治环境。1956年催生了首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案》。这一法案规定城镇使用无烟燃料,推广电和天然气,冬季采取集中供暖,发电厂和重工业设施被迁至郊外等。1974年的《控制公害法》囊括了从空气到土地和水域的保护条款,添加了控制噪音的条款。相继颁布的法令严格执行成为“雾都”获得新生的保证。
扩建绿地是伦敦治理大气污染的重要手段。伦敦虽然人口稠密,但人均绿化面积达24平方米,城市外围还建有大型环形绿化带。即使在寸土寸金的伦敦市中心,也仍旧保留着海德公园以及詹姆斯公园等大片绿地。
伦敦的巴特西发电站曾是英国最大的发电站,被认为是工业时代的象征,巅峰时期每周烧煤一万吨,每天消耗泰晤士河河水155万立方米。1989年,巴特西发电站正式关停。
2007年2月,时任伦敦市长利文斯通宣布环保规划,计划在20年内将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60%,把伦敦建成全球最环保的城市。根据规划,约750万伦敦市民将减少看电视的时间,换用节能灯泡。在商业领域,在节能和环保方面表现出色的企业和政府机构被授予绿色奖章。
英国政府认识到,城市大气污染问题既与燃料结构有关,也是人口、交通、工业高度集聚的结果,需要综合性治理,其中产业转型是关键,不再单纯依赖制造业,而是大力发展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
着力打造低碳生态社会
现在的伦敦“雾都”不再,宛若一个生态的公园。伦敦从“雾都”向“生态之城”的转变,正是一些工业化国家实施经济转型、努力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缩影。
在今天的英国,绿色经济产业是目前为数不多的经济增长领域之一,预计至2015年每年的增长率将超过4%。绿色行业将创造40万个工作岗位,而且这一数字还将不断上升,到2020年,绿色行业从业者将有120万人。
按照英国政府的计划,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应中要占15%的份额,40%的电力来自绿色能源,既包括对依赖煤炭的火电站进行“绿色改造”,也包括发展风电等绿色能源。到时英国温室气体排放要降低20%,石油需求降低7%。
为更好地建设生态社会,2007年9月,英国政府宣布将在全国建设10个生态镇。同年11月,英国政府宣布将对所有房屋节能程度选行“绿色评级”,以提高房屋能源利用率和减少排放。政府要求从2016年开始,所有新建住宅都必须是“零排放”,此类环保住宅将享受免缴印花税的政策优惠。
政府还制定了推广太阳能的计划,补贴屋顶安装太阳能电池板。作为一个岛国,英国还充分利用海上风能,其海上风电站的装机容量位居世界前列。
良好的生态环境极大地提升了英国人的生活质量,并吸引了大量的海外游客。据英国官方统计,在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英国共吸引海外游客59万人次。
节能低碳已成为英国社会生活的时尚。英国零售业巨头乐购率先建设了一些“零碳”超市,通过自备生物质发电机、建筑节能、循环利用雨水等方式打造低碳购物环境。伦敦南部的“贝丁顿零碳社区”更是声名远扬,这个约百户居民的小区是英国最大的低碳社区,是上海世博会零碳馆的原型,其建筑、生活等许多方面的低碳设计已成为标杆。
领跑探索生态文明
英国100多年来经历了田园牧歌到烟囱林立再回归绿色生态的发展历程,这也为世界其他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提供了理念和实践借鉴。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际生态系统管理伙伴计划”主任刘健说,一系列全球性环境与生态问题已经对人类发出警告,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继续发展,这就是生态文明。
英国国际环境与发展研究所主任卡米拉·图尔明认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环保运动兴起时,环境保护是流行的概念,后来是可持续发展,但近几十年,这些口号“不再像过去那样有力了”。生态文明是一个全新理念,包含了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生活方式等很多内容,具有丰富的内涵。在探索生态文明的建设中,作为工业革命发源地的英国是一个很好的样本。
尽管整个社会都在努力向生态文明转型,但英国也存在一些焦虑。一个突出问题是,英国设置了较高的减排目标,但现行政策可能无法提供足够的支持。据当地媒体报道,由于政策力度不足,英国2017年的近期减排目标可能难以实现。2012年英国政府还暂停一些太阳能补贴计划,原因是大量住宅纷纷安装太阳能电池板,补贴资金难以为继。
尽管前路崎岖,但在发展的同时,拥有一个美好的生态环境,是许多英国人共同的想法。谈到英国在世界低碳道路上的先驱角色,英国外交部前任气候变化特别代表约翰-阿什顿说:“我们相信低碳转变带来的机会将超过面临的风险。我们最终把这看作一场竞赛,跑在前面的将获得最高奖励。”
德国:限排减排软硬兼施
德国工业发达,在环保方面的努力备受全球瞩目。记者日前采访德国联邦环境局了解到,德国重在通过减少污染物排放来防治雾霾天气,并完善应急举措和长效机制,提高空气质量。
推行欧盟强制标准 硬软措施到位
自2005年1月1日起,欧盟对可吸入颗粒物(PM 10)上限作出严格限制,规定空气中PM 10年均浓度不得高于40微克每立方米,日均浓度超过50微克每立方米的天数不得超过35天。一旦浓度超标,欧盟成员国均有义务启动自己的“空气清洁与行动计划”。
“空气清洁与行动计划”减少可吸入颗粒物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限制释放颗粒物,例如车辆限行、限速、工业设备限制运转等,并设立“环保区域”,德国超过40个城市设立了“环保区域”,只允许符合环保标准的车辆驶入;二是通过技术手段减少排放,例如给汽车安装微粒过滤装置。德国于2007年立法补贴安装微粒过滤装置的柴油发动机汽车,并对未安装过滤装置的车辆征收附加费。
40多年前,穿过德国鲁尔工业区的莱茵河泛着恶臭,两岸森林遭受酸雨之害。而今,包括莱茵河流域在内的德国多数地区实现了青山绿水,空气清新,这与德国实施“空气清洁与行动计划”密不可分。
欧盟对汽车尾气排放设定严格标准,“欧4”和“欧5”标准分别于2005年和2008年开始实施,因此成员国各级政府通过技术手段在汽车减排上发挥的空间不大,主要还是依靠限制排放的“硬措施”。
此外,德国还采取了一些“软措施”,如呼吁民众节能减排,使用节能家电、多搭乘公共交通以及骑车出行等。
在德国,大部分地区的空气如今已十分洁净,不过也有个别城市或地区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有时会超出欧盟标准。一旦超标,当地州政府须与市区政府合作,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出台系列应对措施。
快速应对污染 强化长效机制
德国联邦环境局发言人对记者说,如果空气出现严重污染,必须立即采取行动快速应对:一是对部分车辆实施禁行,或者在污染严重区域禁止所有车辆行驶;二是限制或关停大型锅炉和工业设备;三是限制城市内的建筑工地运作。此外,还要注意避免燃烧木头、焚烧垃圾等行为。
这位发言人说,空气污染严重可能导致市民出现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问题,老年人、儿童以及身体虚弱者更容易受到影响。因此,在空气受到污染的城市,政府和社会机构会通过各种渠道告诫民众尽可能待在室内,减少外出,避免运动等体力消耗,并戴上口罩出行。
为减少雾霾天气带来的污染,除上述短期措施外,德国还采取一些长效机制提高空气质量:
一、对所有机动车设定排放标准。如对小汽车、轻型或重型卡车、大巴、摩托车等各类车辆都设定排放上限。1月4日,欧盟委员会新发布公告称,对部分新款公交车和重型卡车执行“欧6”排放新规。按照“欧6”标准,欧盟境内部分公交车和重型卡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和颗粒物含量要比此前执行的“欧5”标准分别低80%和66%。
二、严格大型锅炉和工业设施排放标准。2008年,欧盟投票通过《工业排放指令》,计划于2013年开始执行。指令对于燃煤电厂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和颗粒物的排放制定更严格的监管标准。根据指令,燃煤电厂的运营商必须出示“可行的最佳技术”证明对环境影响的减少,以此获得继续经营的许可,否则将被关停。但是,在强化燃煤电厂排放监管的同时,欧盟也赋予成员国一定灵活性。
三、规定机械设备排放标准。自2011年1月起,欧洲对部分柴油发动机非道路机械执行新排放标准,为满足限值,柴油发动机必颓配备微粒过滤器。
提升环保意识 人与自然和谐
德国民众认识到减少排放人人有责,树立了较强的环保意识,如工厂自觉减少排污,农户借力生态农业,优化饲养种植方法,居民生活多使用可再生能源等。
“德国人的环保工作相当到位。”来德国13年,目前在北莱茵一威斯特法伦州首府杜塞尔多夫做药剂师的汪楠告诉记者,在德国,一直都是蓝天白云,虽然夏季以雨季居多,但蓝天是不变的。汪楠说,鲁尔工业区位于他所在的北莱茵一威斯特法伦州境内,该州城市科隆一直以来工业发达,以致科隆大教堂曾长期受到工业废气和酸雨的污染,周身变成了黑色。德国也经历过环境治理的阵痛,德国人环保意识的提升也有一段历程。
随着时间推移,德国人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例如树木是城市里最重要的公共财产之一,受法律严格保护。如果想移动或砍伐任何树木,都要向政府申请,否则就违法。德国很多大城市中心设有自然保护区,如科隆大学附近就是绵延几公里的草坪和绿树,很多大学生课余时间在上面踢足球。这里不但草坪常绿,而且野生的兔子窝随处可见,人与自然的关系非常融洽。
达成共识,众志成城,才能打一场歼灭战。
1.对雾霾的认识
身体健康是我们对自己最最基本的要求,没有健康的体魄,何谈工作、学习?疾病会给我们的生活造成巨大的麻烦,有时会给予人毁灭性的打击。我们每个人一生之中或大或小或多或少都患过疾病,患病的痛苦大家都有深切的自身体验。雾霾大部分由对人体有害小颗粒(PM2.5)组成,吸入这些小颗粒会严重影响人体健康,造成疾患,这一点已经得到大家的共识。
2.持久战战雾霾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雾霾形成也是如此,我们多年来粗放式“大发展”造成现今如此恶劣的环境,只能说是老天对我们的惩罚。英国在工业革命历史中曾出现过酸雨,是因当时过度粗放式工业开发造成。我们如今遭遇的雾霾,虽然与酸雨不大相同,但其形成有共同的原因(工业污染,对环境的肆意破坏),注定我们与雾霾的战争是一场众志成城的持久战,非一朝一夕能取得胜利,英国改变酸雨天气的历史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3.歼灭战,人人都是战士
改变环境没有立竿见影的办法,我们身处四面“霾”伏之中,面对雾霾天气,生存的本能我们会自己采取一些保护自己的措施,并且注定这是一场歼灭战,因为我们与雾霾是你死我活的战斗。
衣
做好穿戴防护,减少皮肤直接暴露接触雾霾环境的机会。例如戴口罩、戴帽子、穿皮衣等等。
食
有许多热心的专家、营养师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对抗雾霾天气的食谱。这里还是建议大家坚持注意饮食规律,荤素搭配,不要暴饮暴食,这就是最好的饮食原则。
住
青山绿水、幽静和谐的环境陶冶人的情操,有益身心健康,这应该是人类最终的环境追求。晋朝陶渊明早就给我们描绘了这样的一片世外桃源。可惜,现如今的我们却热衷痴迷于地铁口之类的交通要道,一面遭受恶劣环境(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对身体的折磨,一面却跟着嚷嚷热捧这些所谓的黄金地段。
行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与雾霾战斗,需要全民参与。雾霾天减少户外活动,平时少做污染环境的事情(诸如燃放烟花爆竹等行为)。
就目前雾霾污染严重情况来说,根治雾霾,还我们蓝天白云尚需政府出面制定政策,建立有效制度雷厉风行实施环境保护法案,尚需大家持之以恒的努力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