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4月召开的博鳌亚洲论坛中,中国制造业的战略突破成为了博鳌分论坛(博鳌制造业圆桌会)的主题,此次中国制造业领袖圆桌会,将汇集全球制造业精英领袖,探讨中国制造业在后金金融危机时代,发达经济体再工业化大背景下的产业转型升级和全球战略突破路径。
之所以如此关注中国制造业的突围路径,源于中国制造业正在面临的转折难题。
一方面,欧美发达国家为了应对债务危机,增加就业,正在出台政策措施,吸引制造业回流;另一方面,长期处于微笑曲线底部,以价格获取竞争优势的中国制造业企业,已面临劳动力、原材料成本上升,利润缩水的困局。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21世纪前十年是发达国家去工业化,中国承接产业转移的黄金时期,然而这一进程是否会发生逆转?未来十年是否会成为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夺回制造业的十年?面对压力,中国制造业企业该如何应对?
这些问题已成为中国制造业领袖们共同思考的方向。为了对上述问题有更清晰的认识,我们就这些话题展开了讨论,请大家为中国制造业的下一步发展,贡献自己的观察和智慧。
一、参与方式:阅读专题内容后,在本帖回复中说出自己的观点即可,参考资料:专家解说中国制造业如何突围(http://www.advantech.com.cn/intelligentplanet/?utm_source=gongkong&utm_medium=textlink&utm_campaign=bbs_no_1 )
二、活动时间:活动每半月一期,每期一个话题。
三、奖励措施:每期选择
一等奖两个:各奖励研华背包一个
二等奖五名:各奖励研华U盘一个
参与奖十名:各奖励50积分
四、评奖方法:
1、对以上话题进行讨论,角度准确,观点鲜明,剖析透彻,论据紧扣主题,充实有力,逻辑合理。
2、准确把握题目内涵和外延,能多层次、多角度理解,论点鲜明,对题目能在广度上展开,在深度上推进,整个讨论过程条理清晰,能给人以层层递推的美感。
相关阅读:
阅读更多相关内容,链接:http://www.advantech.com.cn/Intelligentplanet/Default.aspx
中国的制造业这个沙场不仅仅是自主品牌的沙场,逐鹿这个沙场的是世界各国.
传统的制造业强国以人力成本选择中国作为制造工厂的时候,盘活了中国的产业工人,但却盘死了中国的产业机器.
以廉价劳动力作为一个控制的输入,但在遭遇更廉价的劳动力时,这个控制遭遇了洗牌.
但是,不论是盘活了产业工人,或者产业机器,近30多年的发展,也弥补了中国错过的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诸多基础工程.
中国本身就是个大消费市场,完全可以支持自己的产业发展.外资选择更低价劳动力的转移,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制造业面临的是机遇和挑战.
但如果继续以低价出口做些低附加值的制造化,只能断送.根本上说,中国得从现在开始,塑造小作坊式的品牌了.何为小作坊式的品牌呢.简而言之,这些小企业的品牌性才是中国制造业升级的根本.
作为小作坊的企业主,得承受住这个小的寂寞和这个小的持续的实在性.暴利式的增长将成为过去.这种模式是西方曾经走过和正经历的,对中国来说 ,这种方式可能是一条路.对于坚持这一道路的小企业来说,政府,及大品牌企业应该予以支持和扶助.
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科技创新可以被分成三种类型: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1。
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科技创新可以被分成三种类型: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
原创性的科学研究或知识创新是提出新观点(包括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新发现和新假设)的科学研究活动,并涵盖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以新的视角来重新认识已知事物等。原创性的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结合在一起,使人类知识系统不断丰富和完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产品不断更新。信息通信技术发展引领的管理创新作为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科技创新的主题,也是当今时代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从新知识,新艺术的一部分,它及是电子或许多的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新发现和新假设。
中国制造需要创新
中国制造业要突出重围,就要有一种决一死战、杀出生路的果敢勇气。亦步亦趋,不能形成行业的龙头产品或企业的拳头产品,只能永远被传统的国际品牌压得喘不过气来,毫无出头之日。这其实也是一个大打翻身仗的过程。
首先,行(企)业要在掌握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基础上,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在国家能源、环保等关乎国计民生的领域捕捉商机,找寻突破口,以此确立有竞争力的研发项目。立项要突出行(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的重点,布好局,开好头,起好步。要以长远的目标,“一盘棋”的思想,挖掘优势找准定位,然后再出新招。只有第一步迈对了,辅助于管理过程中的不断创新,便会步步迈对,于是,行(企)业就会处于“一招先,吃遍天”的最佳竞技状态。与此同时,政府有关部门要为振兴民主企业鸣锣开道,大开方便之门。简化繁琐的审批程序,减免各种批复费用,实行多种优惠与扶持政策,使得制造业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从调研、立项到投资等多项步骤的运作。
以往,我们的制造业确实有如文中所言,要么为他人做嫁衣,从事单纯代工,扮演劳力输出的角色;要么就是产品缺乏创新,只是对当前国际流行技术的复制与翻版,没有前瞻性、探索性的前沿技术,因而产品也不具有代表性。再则加工部件时的粗放型管理,总想以低廉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润,一些不该省去的工艺流程被忽略,产品质量达不到要求,以致于国人时常发出“一些国产货使用寿命太短”的感叹。
不可否认,国内一些中、大型制造企业,已清醒地看到了用工荒、招工难、去全球化、工业机器人崛起等外部不利因素,正悄然进行一场史无前列的智能工业化革命。它们将信息化技术与产业结构融为一体,以物联网推动制造业的发展。这是国内一些作坊式加工厂所不能比拟的。但愿这些制造业的领军者能立足当前、着眼未来,以国内传统产业为根本,融入先进的自动化控制技术,实行民族工业与国际品牌的优势互补,打造牢固优质的本土产业链,以满足国内庞大的市场消费需求。
未来经济,少不了中国制造业的身影。Made in China,当这个英文词组进化为一种经济现象时,中国制造业在世界上已经占据了自己的位置。在外面,中国制造既是价廉物美的代名词,又有山寨之王的尴尬;在内部,某些中国制造在国内甚至比国外还要贵的现实,让整个行业脸上无光。
作为中国重要支柱产业的制造业面临出口减少和转型压力,内外交困。而美国推出的“制造业回流”政策,导致卡特彼勒、GE等制造业巨头部分产品撤离中国,中国制造业是否到了“边沿化”“空心化”的危险境地?中国制造遍天下的同时,危机和突破成为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转型和升级是否能够拯救中国制造业……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导致的全球经济危机自爆发以来,就一直没有走出低谷,尽管期间有许多利好的消息不断传出,世界经济也曾经多次试图反弹,但最终还是因为后劲不足,而无力回天。
今天,中国作为全球经济一支重要的新生力量,也不得不放缓了前进的步伐。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回落到7.5%,三季度的形势也不容乐观,可能继续保持在7.5%左右,全年能否保八还是一个未知数。
当前,中国制造业遭遇的困难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欧美经济下滑,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加之欧美制造业重回,中国制造业出口形势十分严峻。预计今年外贸增长约10%左右,而去年的这一数字是22.5%;2011年中国出口总额占全球出口总额比重的10.4%,排名世界第一。今年由于全球经济萎缩,整体外贸形势不容乐观,预计中国依然能够稳占这一格局。
第二是人民币升值,宏观经济调控,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增加,导致中国制造业成本不断叠加,部分企业陷入亏损或倒闭。
第三是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走到尽头,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更多的制造业企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增加新的投入。
今年中国制造业的内部环境并不比往年差,“十二五”规划的许多细则陆续出台,本应带来中国经济的新一轮上升,但是在外部环境持续恶化的背景下,这一系列利好政策并没有激起大的浪花。前几年,中国制造业也面临许多困难,主要还是基于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下,淘汰落后产能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国际出口形势基本上并不像今年这样突然和集中。而欧美推出的“外资企业回流”政策,也在信心上让一些企业加大了恐惧感。
今年,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外资企业的撤离。很多人问是中国投资环境恶化造成的,还是中国劳动力成本上涨过快才向其他国家转移?或者还有做空“中国制造业”的阴谋……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欧美国家重新认识到实体经济的重要作用,相继提出“重回制造业时代”的口号,主要是基于欧美国家制造业在国内的比重大幅下降,大批制造业企业把工厂和研发基地纷纷建在海外,导致大量产业工人失去工作,与制造业相配套产业的业务量也大幅减少,“制造业空心化”趋势明显。
2011年6月,美国正式启动“先进制造伙伴计划”,同年12月12日,白宫宣布成立制造业政策办公室,旨在协调各政府部门之间的制造业产业政策制定和执行,并推动美国制造业复苏和出口。美国制造业雇员从1979年最高峰的1960万人一路下跌,目前就业人数也只有1200万左右。就业作为西方衡量经济景气指数最为重要的一个指标,如何通过“制造业回流”,解决大量劳动力就业是非常重要的考量,其次是增加财政税收。
西方国家经济不景气,转而高度重视制造业的发展,不仅仅为了选票,更为重要的还是自身国家利益的需要,过去的“去工业化”看来是个失败的决策。要想减少失业率,增加税收,稳定经济,增强核心竞争力,还是离不开制造业。
对于外资企业纷纷撤离中国的说法,其实并不准确。当前还只是个例,并不是普遍现象,将来也不会大范围发生。主要存在三种情况:一是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在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后,利润摊薄,转向越南、马来西亚、印尼等劳动力成本更为低的国家,如:耐克鞋已经陆续将晋江等地的三家工厂迁出中国。阿迪达斯年内将关闭位于苏州的直属工厂,而迁往缅甸。
目前来看,东南亚国家的劳工成本仅仅相当于今天中国工人收入的五分之一左右。而中国的劳工成本又是欧美的十分之一左右。
第二种情况则是美国为了实施“重回制造业时代”,在税收、外贸以及投资等政策方面向制造业倾斜,吸引大企业回流,某种时候也是政治的需要。首先是税收优惠。其次是扩大出口,美国进出口银行启动了为规模较小的出口企业提供信贷扶持的政策;第三是增加投入,政府拨款10亿美元设立全美制造业创新网络,加强高等工科类院校和制造企业之间的产学研有机结合。美国政府2013 财年预算方案加大了对制造业研发和贸易促进机构的拨款力度。目前,福特汽车公司把1.2万个工作岗位从墨西哥和中国迁回美国;星巴克也把它的陶瓷杯制造,从中国撤回美国中西部。佳顿、卡特彼勒等企业纷纷将部分产品从中国多家代工工厂撤回本土生产。
综合来看,回流的企业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低技术、低科技含量的企业,在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后,无法在中国继续生存,不得不向东盟等劳动成本更为低廉的地区转移,如鞋类、塑料制品、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二种情况则是具有较强科技含量,但是在中国同行日益强大的情况下,竞争力显著下降,在美国激励政策的作用下,特别是在这些大企业后面所支持的政党的执政需求下,不得不回流美国,如卡特彼勒、GE等企业。
外资企业的个别撤离并不表明中国的投资环境开始恶化,我们不可避免是,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中国市场经济的逐步成熟,在中国市场的竞争也日趋白热化,过去在中国很容易挣钱的方式将遭遇空前挑战。
经济格局和政治格局总是相伴在一起的,互相影响、互相制约。欧美经济的衰落注定世界经济格局和政治格局将会发生新的变化,传统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空前的危机,那就是如何来稳固自身地位,如何来迎接新的挑战。结构性矛盾和问题都是长期积累下来的,当然,这种自然更替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过程。
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不仅拖累了全球经济陷入衰退,也使美国自身的经济遭受重创,当然,美国具有全球最顶尖的人才和创新氛围,相信美国的衰退是相比较过去而言,经济的增速放缓,国际地位不可避免地相应下降。而美国民主制度的博弈,也会对美国经济造成重大打击,凡是执政党主张的政策,在野党就一律反对的做法,形成了公然的对抗和严重的资源浪费与内斗,将严重削弱行政效率。
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将欧洲经济拖入谷底,暴露出欧洲经济的结构性矛盾已经非常突出。现在,欧洲产业在面对市场不景气,金融环境恶化的现实状况下,不得不加速向新兴经济体转移,将导致欧洲产业空心化,因此,欧洲将长期陷入衰退。
由于欧盟内部27个成员国之间巨大的差异,欧盟还在不断东扩,糟糕的经济将迫使欧盟在不久的将来可能面临解体的风险。由于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带动了经济异军突起,巨大的市场吸引了全球产业继续向中国等新兴经济体转移。逐利是任何企业的本质,我们不可避免地看到任何跨国公司将逐渐集中在购买力最强盛的地方。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将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核心是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和巨大的市场空间。而新一轮产业转移,将迫使跨国公司拿出有更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否则将缺乏竞争优势。
中国制造业今天面临的困难和压力,表面上看是外部环境的恶化造成的,其实,揭示的是中国制造业自身实力的不足,只是在外部环境的推动下,提早暴露而已。
中国的工业化起步较晚,发展速度很快,但是很多基础性的东西还需要补上。尤其是支撑制造业快速发展的高端性、国际性的创新人才还十分欠缺,我们的创新氛围还有待提高,我们还没有掌握过多的行业规则制定权,我们还需要继续补课。
当前,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制造业唯有扎实推进“科技创新战略”,进一步夯实我们的基础,从根本上改变粗放式的发展模式,才有利于提高我们工业化的质量和水平。
现在,很多专家都在讨论“第三次工业革命”,甚至有美国学者指出,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中国将掉队,欧美将重新主导全球经济发展。而他的理由则是,欧洲和美国十分重视绿色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研发和运用,而中国在这个方面重视不够,投入不足,中国制造业严重依赖传统能源。第三次工业革命将是一次彻底的能源革命。
对于这样的观点,我们认为大体是正确的,首先中国的发展方式需要彻底的变革,这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也需要一定的时间过渡,今天中国制造业的内外交困无疑就是阵痛期的体现;其次,中国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已经到了非常严峻的地步,能效仅仅相当于美国的十分之一。而核心则是中国的技术还相对落后,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那么,中国制造业出路何在?如何才能走出困境?一是要坚持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大力推动自主创新,扶持中国制造业进一步转变观念,构建可持续的绿色工业体系;二是继续坚持改革开放,推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行投融资制度改革,与国际接轨,构建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商业环境,吸引全球的优势企业向中国转移;第三是进一步扩大内需,减少和避免过度依赖出口。
当前,全球经济形势非常复杂,对中国制造业来讲,既有机遇,又有挑战。
机遇主要体现在:可以尽快完成产业转型和升级这个阶段;可以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并购欧美一些有较强科技实力的企业。
当然,风险总是和机遇同时存在:一是大多数中国企业还并不熟悉国际规则,往往并购容易,消化难,比如TCL 收购汤姆逊以后就出现这种情况,还有上汽集团收购韩国双龙以后,对韩国的工会力量和法律认识不够,最后不得不撤退,付出了惨痛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