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建设数字化业务系统,尤其是偏管理性质的数字化业务系统,总是会提到业务模型的。那业务模型到底是一个什么东西?
无可置疑,业务模型是支撑数字化系统运行的支撑模型。业务的本意是个人或者机构所从事的专业工作或活动或任务。而模型其实相当于对于同类的业务进行了一定的抽象,使得其具有代表性。或者简单来说吧,模型提供了一套机制,让你可以以不变应万变,提供一个输入,将这种输入所驱动和应变响应的相关活动,以某种可以解释或者说个预计的方式进行处理和实现。如果不可预计,那就不是一个模型了,而是一种安全即时响应的一个东西并且是不可预计的。这应该是业务模型的本意。
程度上来说。我们以一种非常直观的方式来进行业务模型的梳理,或者说整理。比如画出各种各样的泳道图,比如针对某种业务画出具有复杂串并联分支的业务过程。
不管是整体关联,还是面向某一个业务进行某种侧面的过程的描述,其实很大的目的,我们都是为了沉淀共性的业务活动。这仍然是一种直观的一种处理方式。
进一步的我们将一些业务活动逻辑以及它的显示进行一些分离处理。逻辑的归逻辑,显示的归显示。这样一方面仍然可以体现共性的业务活动,另外一个方面是按照某种分类或者分层的方式再进行组织,这就有一点抽象的味道了。就比如对于制造执行系统来说,基本的指导要素包括人机,料法环等等,但这些基本或者独立的制造要素并不能够支撑起整个的业务流程,所以我们就需要在里面找出一些主线。而对于MES来说,最核心的两条主线,一个就是订单的主线,另外一个就是订单的工艺流程主线。我们进一步的对订单进行状态的区分。并且进一步的以工艺流程节点为核心,将相关的制造要素以及质量、成本进度,工艺等业务进行了关联。编织起一个复杂的指导活动网络。其他的数字化业务系统基本上来说也是要这个样子的。
这个仍然是一种传统的方式。当前工业互联网架构下面,在各种XX即服务的模式下,业务活动的梳理建模或者说分解以及软件系统的开发架构与模式,都将发生根本的改变。目的的当然还是一样的,希望能够形成一个尽量开放柔性可扩充的模块化的系统架构。在这种架构下,其实有两个重点,一个就是微服务的互操作及其编排机制,另外一个就是数字主线。
服务的互操作及其编排机制,其实就是从一种系统工程的角度来建立一个柔性可配置的业务模型,既体现了模型粒度的组成分解,也体现了模型之间的互相关联关系。这就是一种对于MBSE思想的贯彻。
但不管哪个层次的模型,其实都是相对独立的。而模型之间的关联关系。一方面代表了他们的交互顺序,另一方面也涵盖了他们的交互内容。而这种交互内容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数据,就如同我们按照系统工程的思想,将模型逐层分解变为不同的粒度一样,对于手机来说。其实就涉及到一种选择:是将数据固化到各个籽粒度模型当中,还是提供一条贯穿于各个模型之间的数据分发控制机制。第1种选择就是传统的那种方法,相当于是将刘罗技与数据的流转融合在一起,那这样会导致我们的数字化系统趋于僵化而不便于后期的扩充。第2种选择,其实本质上来说就是数字主线的形式,不管是数据集中存储类似数据中台的形式,还是一种分布式但是逻辑上统一的方式,其实能带的逻辑都是一样的。显然第2种方式具有充足的优势,也是数字化与业务系统应该追求的,这种方式其实就是将传统的所谓的信息模型以物化的方式转变成软件或者软件的构成单元或模块,钦慕地就是支持有序协调可控的数据流转,这就是数据驱动,才能够为各个模型来提供输入和输出,涉及到数据的分发与控制,这种控制包括数据的演变,包括随着版本和时间的变化等等,并始终维护数据的内在关联关系。
来源:微信号 智能制造随笔
作者:王爱民
该作品已获作者授权,未经许可,禁止任何个人及第三方转载。
楼主最近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