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应用意义
(1) 只要“对刀点”位置未改变( 即保证刀具装夹方式未改变,暂不考虑刀具磨损) ,工件坐标系的原点相对于机床原点位置未改变,多次重复加工时勿需重新“对刀”。
在实际批量生产中,刀具装夹合适后,就不会随意更换,如果不考虑刀具本身磨损,则可以保证“对刀点”不变,所以唯一可能改变的是工件坐标系的原点相对于机床原点位置。在数控车床中,建立的工件坐标系Z 轴一般与主轴中心重合( 卧式车床) ,其精度可用三爪卡盘准确定位进行保证,所以工件坐标系的原点X 向不会改变,而可能改变的是Z向,因为同样是将工件坐标系的原点建立在工件的“右端面”,但由于工件装夹时毛坯料伸出的长短不一致,可能导致“原点偏移”,此时如果不重新“对刀”则会造成多次加工的工件不一致。
因此,为了保证Z 向“伸出材料长度”一致,避免“重新对刀”,通常的做法是: 首先,装夹毛坯件时采用“样板”粗定位( 即装夹时用“样板”作基准,或用专用夹具定位) ; 其次,在程序中加入“平整端面”的语句行,进行精确定位,以消除Z 向由于装夹时带来的“粗大误差”。下面是常用的模板指令程序代码:
(2) 用G92 建立的坐标系,多次重复运行时要防止“原点”可能“跑偏”。在实际程序加工过程中,由于G92 建立的坐标系是以刀具“当前点”为前提,“逆向反推”指令中指定的距离后得到工件坐标系的零点,所以,虽是同一条指令,但刀具“当前点”位置不同,最终的工件坐标系建立的原点也不同,这就要求同一程序反复使用时注意它们的“起刀点”位置要相同,否则,工件坐标系的零点位置会“跑偏”,如果不重新进行“对刀”操作,轻则加工出的零件精度不一致,零件尺寸错误产生“废品”,重则产生“撞刀”,酿成事故,所以,在实际程序加工过程中,在程序结束前务必将“刀具”停留在建立工件坐标系“起始”的位置处。
(3) 采用直接输入工件坐标系原点的方法时要特别“慎重”。第三种“对刀”方法实际上已知二者的关系时才会用到,它一般是在“首件试切”前,为了验证“走刀路线轨迹”,确保刀具不会“撞到工件”的安全情况下,而又略去进行“试切对刀”,然后采用“外加偏移”方法的繁琐,所以通常是先手动进给轴至安全距离,然后记录下“机床坐标系的坐标值”进行输入,此种方法更多的是用在“调试程序”阶段,在“空走刀”的情况下验证其“轨迹”,由于此种方法往往在程序中设定进给速度很快,甚至在机床操作面板中设置“空运行”按钮有效,所以输入时一定要确保: “指令最大运行范围值”在实际运行中处于“绝对安全范围”内,否则会因设置不当造成“撞刀”,甚至引发人身安全事故,对于初学者此种方法要“慎用”。
5. 结语
由以上论述得知,数控机床工作过程中各坐标系的建立与转换的相互关系为: 机床开机→回参考点→确立机床原点→确立机床坐标系; 编程人员→确立工件坐标系→对“对刀点”进行“对刀”操作→确立工件坐标系在机床坐标系中的位置→数控系统在零件加工过程中把工件坐标系转换成机床坐标系。因此, “对刀”操作是数控加工过程中重要的一环。
“对刀”方法虽然形式多样,但最终的目标只有一个: 确立工件坐标系的原点在机床坐标系中的偏移值。“试切”对刀和“G92 程序指令”的方法是告知系统当前的工件坐标系的值,让系统“反推”出“偏移值”,只不过“试切”对刀的方法是通过操作人员的测量,而后者是直接在程序中指定; “直接输入”的方法则是直接告知系统工件坐标系原点的信息。
本文中虽是以“森玛德数控”系统车床为例,但原理同样适用于其他厂家的数控系统,不同厂家生产的数控系统其“对刀”方法与步骤虽“略有不同”,但总体“大同小异”,其基本原理是“相通”的; 而对于铣床与加工中心,只不过是增加了第三或第四轴,所以,本文所讲得“对刀原理”具有普遍的意义。
对“对刀原理”的深刻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进行“对刀”操作,了解数控机床中坐标系的确立过程与零件加工、进给运动部件位置的精确定位原理,从而更加灵活的对机床进行操作及运用编程指令进行程序编制,更好的发挥机床的生产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