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租赁征求意见稿发出,产业有望进入有序竞争期 点击:152 | 回复:0



勿忘草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219帖 | 2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584
  • 注册:2017年8月29日
发表于:2017-10-25 10:32:34
楼主

  6月1日,由交通运输部会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制定的《关于促进汽车租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从征求意见稿全文内容来看,指导意见着眼于从顶层设计出发,引导规范经营者和用户双方行为,对于处在发展风口期的汽车租赁产业而言,无疑是良性的政策推动器。

  注重顶层引导:将汽车租赁产业发展与城市交通体系融合。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中国已经进入名副其实的汽车社会。在一二线和大中城市,交通拥堵已经成为城市交通体系治理的首要课题。2016年,全国有49个城市的汽车保有量超过百万辆,18个城市超200万辆,北京、成都、重庆、上海、深圳、苏州等6个城市更是超300万辆。在这样的社会和产业背景下,作为城市交通体系的重要参与力量,汽车租赁单一产业发展就必须在有机统一的城市交通体系下开展。正如征求意见稿中提及到的一项基本原则:改革创新,融合发展。坚持问题导向,深化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汽车租赁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促进汽车租赁业创新发展。

  征求意见稿中着重强调鼓励分时租赁规范有序发展,正是基于这样的顶层设计考量。即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汽车租赁中的分时租赁、共享出行等新业态。另一方面,明确提出要将汽车租赁业发展规划纳入综合运输体系规划。提出要在坚持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的前提下,考虑分时租赁非集约化出行的特点,合理确定分时租赁在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定位,研究建立与公众出行需求、城市道路资源、停车资源等相适应的车辆投放机制。可见,征求意见稿顶层设计的核心就是要在推动汽车租赁快速发展的同时,解决大中城市的“拥堵社会痛点”。

  提升准入门槛:既要抢占产业风口,更要注重优胜劣汰。

  无可置疑的是,在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时代背景下,汽车租赁产业已经成为汽车产业的下一轮重大风口。根据全球某知名机构的分析预测,中国汽车租赁市场将有着巨大的增长空间。汽车租赁在城市交通、旅游业发挥日益重要作用,也将越来越受到消费者青睐。预计2017-2022年,中国汽车租赁行业的市场规模的年增长速度在20%左右。2022年,汽车租赁市场规模在1800亿元左右。但另一方面来看,我国汽车租赁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产业还呈现出散乱差的局面。存在服务能力不足、法规政策建设滞后、企业经营风险较高、分时租赁新模式发展亟待引导等突出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个性化出行需求不相适应。

  此次公布的《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汽车租赁车辆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规定到公安机关办理登记,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车辆安全技术检验、环保检验、报废和购买保险;要求分时租赁经营者要提升线上线下服务能力,强化车辆组织调配,加强车辆日常管理,确保车辆安全和用户资金、信息安全;建立健全配套政策措施,为分时租赁车辆停放等创造条件、提供便利;鼓励汽车租赁经营者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加强日常经营管理。

  显然,一系列的强化监管措施均旨在通过准入门槛的提高,推动汽车金融租赁行业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发展。

  用户使用:实名验证和信用体系双管齐下,促进产业良性发展。

  实际上,任何一个产业的健康发展都离不开供需双方的良性参与。当前汽车租赁在发展中除了经营提供者服务能力参差不齐外,用户环节同样存在身份认定困难、缺乏信用体系管理等痛点,由此产生一些不法“用户”骗租汽车后变卖的犯罪行为,恶化汽车租赁的产业环境。

  在此次征求意见稿中,一个突出亮点的就在于不仅要求规范经营者,而且要规范用户使用。一是强调实名验证体系的必要性,要求落实汽车租赁身份查验制度,对身份不明或者拒绝身份查验的承租人,不提供汽车租赁服务。另外明确要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手段,提升监管能力。建立行业基本信息采集分析机制,加快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汽车租赁经营者和承租人信用评价制度,构建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的联合激励和惩戒机制,促进行业健康规范发展。

  对于汽车租赁这样一个蓬勃发展的新兴产业而言,确保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既要保证消费者权益,也要保障经营者合法权益,显然是非常重要的。

  伴随着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汽车租赁软件作为新兴的产业业态,是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出行、商务活动需求和保障重大社会活动的重要交通方式,是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有力提升社会交通运行效率、缓解大中城市交通拥堵压力。此次征求意见稿的推出,必将有助于推动汽车租赁产业的良性发展,助推中国城市交通体系的改善和发展。




热门招聘
相关主题

官方公众号

智造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