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鸿踏雪泥—第四章—忆剧毒工程改造 点击:327 | 回复:4



d8888k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140帖 | 464回
  • 年度积分:1
  • 历史总积分:4595
  • 注册:2006年12月11日
发表于:2015-02-02 13:05:01
楼主

忆剧毒工程改造

李运光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除了重点企业,我国的仪表是相当落后的。我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一个基层,据说很重要,是为火箭生产液体燃料,还是罗马尼亚的专家设计的。其主要测温仪表居然都是比率计、毫伏计;压力表占大头,到处是U型差压计;流量则是转子流量计、孔板,从来不校正。因为在学校学了电子和相应知识,在单位就我这么个蛮不讲理的专业人员,因此买什么仪表,作主的机会就大些,这叫“蜀中无大将,小混混当家”。电子电位计、电子电桥、色谱仪、各种ДП(水银浮子)基地式流量计都陆续武装起来。用了好多好多的水银,每天都在搞,我的头发落得飞快,医生说“都是水银惹的祸”。这是后来开发无水银化仪表的主要原因,如双波纹管差压的研发。但是流量测量却总是不好处理。看了孙淮清先生对我国节流装置标准建立的文章,大有感慨,他们的确做了中国流量测量的奠基工作,十分辛苦,工作量十分沉重,数据处理极其繁琐,其贡献不是几个字能表述的。

为了校准转子流量计,一开始我们采用大的高压气柜以压力减少的数量来进行刻度,后来买OVAL公司的200升、500升标准计量浮筒,乃至自己建立大的标准装置,反正想尽了办法。在西南地区这个偏僻落后的地方,好处就是干涉得少,乱干也有理。那时候惟一的资料就是孙淮清先生谈到的苏联出版的《节流装置计算》,按照当时的国际标准,50毫米以上的光滑管道,数据比较齐全。我们的实验装置偏偏都比较小,大都在50毫米以下。根据双重孔板受管道、流量干扰较小的情况,我们建立了一套50毫米以下双重孔板的流量系数校正测量设备,在当时的科研单位是较大的装置,并以《100立米/时气体流量计的校验装置》发表在《化学世界》1964年第12期。加工了不同管径、各种尺寸的孔板,反复做数据。发现随着管径减小,流量系数呈上升趋势,一般50毫米以上管径的流量系数在0.62上下,随管径增加而减小;小管径可达0.7以上,随管径减小而增加。并建立了一套数据,我们就按照这个数据设计双重孔板,而且一直工作到八十年代设备增大、管道都变大为止。

因为是“私活”,心中无数,我专门到重庆北碚的一机部自化所向孙淮清老师请教,孙老师很客气,他把他们对大孔板的一些实验数据拿给我们参阅,但对我们的非标行为确实不好表态。这个资料在《化工自动化与仪表》杂志上曾经发表以作参考。我甚至在上海找到正出差的同学毛立德,要他带我到斜土路他们二机部保密的生产电磁流量计的工厂,看能不能想办法搞到高级仪表。当然,随着国家进步,现在什么流量仪表我们都敢用了。讲这些唠什子,只是说明我们这个专业人员在基础工作上的努力。时过境迁,现在的自动化人看了我们的创业史,可能匪夷所思。

当学校里学习米哈伊洛夫判据、奈阔斯特判据,学习苏联的AYC叠层气动仪表时,都觉得不知哪一天才能用上。如果不是“文化大革命”这倒霉的运动,凭我们的知识,很快就会出现自动化的高峰。拖到七十年代初,那倒霉运动收敛一些,我们这些耐不住寂寞的家伙就开动了。

我厂生产剧毒的化工产品氢氰酸(HCN),这个名词始终和剧毒连在一起。的确,极微量的HCN泄漏,人呼吸到,必然像老鼠药形容的——三步倒!而且它并不像电视剧里特务在领口咬一下就倒地呜呼那么斯文,一旦中毒,四个壮汉都拉不住,因此急救员必须在最短的时间里将解毒药注射入静脉血管!只要注射进去,人就有救,然而,后遗症会陪伴半生,因此人见人怕。八十年代末,上级要求我们对口帮助鲁西南一所快倒闭的企业,于是我们这批热心人,自己加工设备,出技术、出力气在当地建设一套装置,可以生产当时比较值钱的产品。剪彩、开工那天,领导讲得好诚恳,到点火开始,所有的书记、市长……大马小车呼啦啦都跑光了!用的原料是氨气、甲烷、氧,在铂金网上1100度以上瞬间反应。

然而,从药品链霉素、青霉素……到除草剂、牛仔裤和美元不会褪色的蓝色,北美冬天的融雪剂都大量使用HCN和他的衍生物。这样剧毒物质的生产流程,这么危险的工作,居然是工人眼睛盯着孔板流量计的U型差压计和转子流量计,用手轻轻敲打阀门来控制,晚上轮流敲,眼睛都不敢眨。巡逻反应器要戴防毒面具,急救医生就呆在操作间门口。真的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发挥到淋漓尽致。那不是工人不怕死,而是根本没有条件和死神抗争。

为了锻炼急救医生能够一针到位,为了检验急救药是否合格,经常拿兔子注射HCN作试验。当时什么色谱、质谱仪都没有,笨办法就是在兔子细小的静脉血管注射进其体重当量的HCN,待其中毒现象发作后,准确无误地注射解毒剂,两分钟抢救不过来,就完蛋;抢救过来的兔子是不能饲养了,可以“打牙祭”。在那个困难时代,也算给急救员的奖励,我也吃过,表示自己胆大。

当时,一方面,心里太想干事情,另一方面也知道我在浙大学的就是自动化,我能够干!却没有想想,万一不成功,后果是什么。现在想起来真是有点严重!我是小小技术员,当时仪表组就十来个人,连个中专生的助手都没有,有点儿胆大包天的感觉。生成HCN的原料是氧、氨、甲烷,在极其纯净和严格配比的条件下,于1170℃左右迅速反应,用0.3MP的高压热水冷却(低温冷却迅速聚合爆炸),产生8%上下的稀HCN,将其用低温水吸收后精馏取得极高浓度的液体。这些过程都很为难,特别是它的沸点是28℃,一不小心就出事!

那时我们的领导不错,头儿有长征的、抗日的,管我的在延安时是李鹏的同学,到苏联攻修专业。人家官越当越大,他因为办事太认真,人厚道,官就越当越小。正因为他学过技术,对我还真的很信任。我的态度是,你拿钱,我敢干!于是他替我遮风挡雨,我呢,西安仪表厂、肇庆仪表厂、上海的什么厂都跑遍,到吴径、青浦……买气动仪表,买调节阀。其实,只要仪表质量过硬,自动化真的不难,因为老师都教过的,稀里哗啦就上去了,全部在主控室操作。气动仪表从Ⅱ型到Ⅲ型,到电Ⅱ、电Ⅲ,再到电脑控制。随着国家的发展,自动化也真的从梦想到现实,现在我国大型氢氰酸企业基本上都是这个自控模式。但是不敢恭维的是,我们的仪表特别是专用仪表,例如在线酸度计、各种气体分析仪表,大都不过关。以至于基本上被国外仪表取代。

我们的职工不错,你要什么样精度的节流孔板,要那种加工件,都是一句话的事。那时没找到无油压缩机,只有普通压缩机,水分控制是气动调节的关键,喷嘴挡板在气动装置里到处都有,必须严格控制气源水分。如今可以有各种方案,当时为了尽快完成自控,想到原料液氨要气化,是个吸热过程,就将压缩机出来的空气通过液氨蒸发器。我们真的不讲科学,焊工把蒸发器打开,把压缩空气盘管放进去,居然在这种压力设备两边开孔进出,出来的空气里水分全冷凝了,每一班按规定排放冷凝水,气体质量好极了。今天看来,上述事情怎么都该受处分,万一有点氨气进入控制用的压缩空气,所有气动仪表的铜件迅速腐蚀,真是太可怕了。但是我们的哥儿们把工作质量搞得那么好,整个施工过程没有一点纰漏。那时没有计算机哪怕是计算器,就凭一把计算尺,算孔板、算调节阀开度,指数、对数,统统在计算尺上完成。不是天助我也,而是我们的职工们太好了!

一个剧毒工程改造居然没有领导指挥,就凭一个共青团都不要的家伙(后来共产党要了)折腾,想想还真有趣!三个原料气体进节流装置前,温度、压力要稳定,要装压力调节阀,要保持孔板前直管长度,流量调节阀装在孔板后面,调节阀两端要装截止阀,同时要装旁通,以便自控故障时手动。所有的工作只要向工艺和机械技术员交代,在停车检修时就改造好了。生成HCN的反应器是高温、有压的,不能回火,在前面装一人高的调节阀以及相应的旁通,所有人都没有见过调节阀是什么样子(包括我),当时连张施工图纸都没有,就凭我的描述,大家的努力,事情就一步步的进展,而且也一点都没有折腾地成功了。当大家不用提心吊胆地用普通光学温度计对着反应器视孔测温,下面的监护员不用时刻准备把中毒人员拉走,就在主控室里查看所有电子仪表和气动三针仪的指针时,那心情是很难描述的。

又如原来生产高能液态燃料的原料是甲烷、硝酸等,在高温下反应,控制温度都用半人高的自耦调压器,车间里排满了调压器,工人在热得要命的环境里盯着温度变化,手握调压器的圆盘操作。一旦看到可控硅的应用,很快,小小的可控硅就代替了一大堆调压器进行自动调节,车间反而空荡荡的叫人感到不可靠了。一旦看见单板机的应用,我们立即学习汇编语言,用单板机组装成饱和蒸汽流量计算机,并且在整个研究院的所有流量、温度、压力等信号采集、处理使用,之后什么高级语言、离散数学模型、计算机中心控制都难不倒我们了。研究院因此在好多层次都拿奖,仪表组也扩展成人见人羡的有许多功能的研究室。我觉得知识的更新完全得益于在浙大的基本功,我在《基础课和老师》一文里多次谈到并且感谢老师给我的学识,终生难忘。

我们头几届的同学,在事业上,困难重重。首先,因为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的产品,学习面广而不够精,深造的机会极少;再者,虽然作了极大努力,当时的技术和产品不足以让大家施展才华;最关键的是政治气候压制了人们的努力钻研和拼搏。一面为事业苦干,一面谨慎地提防;怀揣着货真价实的毕业证,清理着数不清的检讨书,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环境中,摩拳擦掌要去解放受苦受难的全人类。那一代人的青春就在两难的日子中耗去。“我们经历了多少苦难,才得到今天的翻身解放”,等到阳光灿烂的日子,大多数人已廉颇老矣!今天看到才华横溢的后来者的成就,这批过了河的老兄们,奠基者、铺路石,坐在河滩上,仰望着从“化仪”走向“化自”,走向“远程控制”的彩虹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聊以自嘲。

这就是我们这代人。

 

作者简介:李运光,1939年生,浙江缙云人,196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自专业。曾就职于四川天然气化工研究院,任副院长、研究员,一直从事氢氰酸自控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楼主最近还看过



Smile-lyc

  • [管理员]
  • 精华:136帖
  • 求助:53帖
  • 帖子:3594帖 | 22820回
  • 年度积分:1915
  • 历史总积分:158006
  • 注册:2006年8月04日
发表于:2015-02-02 13:08:17
1楼

向他们致敬  老一辈为国家奉献的人

回复本条

    

研讨会宣传员_3259

  • [版主]
  • 精华:3帖
  • 求助:110帖
  • 帖子:1849帖 | 14410回
  • 年度积分:209
  • 历史总积分:64968
  • 注册:2020年3月27日
发表于:2015-02-02 15:43:58
2楼

看看连载                      

回复本条

    

wuxiashuangji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0帖 | 87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31
  • 注册:2012年9月10日
发表于:2015-02-02 16:29:46
3楼


引用 Smile-lyc 的回复内容: 向他们致敬  老一辈为国家奉献的人


回复本条

    

江湖再见-余辉

  • [版主]
  • 精华:52帖
  • 求助:45帖
  • 帖子:3283帖 | 28583回
  • 年度积分:416
  • 历史总积分:140182
  • 注册:2006年4月25日
发表于:2015-02-02 22:22:39
4楼

引用 Smile-lyc 的回复内容: 向他们致敬  老一辈为国家奉献的人

 

回复本条

    

热门招聘
相关主题

官方公众号

智造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