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途同归》之续篇(一) 点击:4713 | 回复:132



wanggq

    
  • 精华:2帖
  • 求助:0帖
  • 帖子:24帖 | 5342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10407
  • 注册:2004年8月21日
发表于:2008-06-10 14:06:30
楼主
《殊途同归》主题下的回帖篇幅已达6页。由于本人回帖的“数据量”大,因而编辑起来速度太慢,很不方便!现今重新开一个帖子来兑现我曾经的一些“承诺”。



小陈--

  • 精华:1帖
  • 求助:0帖
  • 帖子:13帖 | 271回
  • 年度积分:1
  • 历史总积分:453
  • 注册:2005年1月01日
发表于:2008-12-06 21:43:52
41楼

http://www.gkwtw.cn/

好象那里有,自己去找一下,答案很多

都是关于工控方面的问题跟答案。。。

任昊

  • 精华:0帖
  • 求助:0帖
  • 帖子:1帖 | 96回
  • 年度积分:100
  • 历史总积分:33079
  • 注册:2005年4月03日
发表于:2008-12-28 22:01:04
42楼

长见识了,支持!感谢!!!

芳季

  • [版主]
  • 精华:5帖
  • 求助:5帖
  • 帖子:86帖 | 5336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20165
  • 注册:2003年1月31日
发表于:2008-12-29 12:19:06
43楼

我感觉这个抽壳的立方体与卡诺图真的是殊途同归。

表现形式相当接近。四四一十六个方格相当于立方体的内外顶角。

相当有意思。

我期盼可以化解5个及以上的变量的时候是怎么样的。

asdfasfas

  • 精华:1帖
  • 求助:1帖
  • 帖子:29帖 | 247回
  • 年度积分:100
  • 历史总积分:1126
  • 注册:2006年4月13日
发表于:2008-12-29 14:32:17
44楼

好东西!多学习!ding

 

wanggq

  • 精华:2帖
  • 求助:0帖
  • 帖子:24帖 | 5342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10407
  • 注册:2004年8月21日
发表于:2009-01-01 19:50:32
45楼
回复内容:
对:芳季 关于

我期盼可以化解5个及以上的变量的时候是怎么样的。

-----------------------------------------------------------------------------------------------------------------------

 

wanggq

  • 精华:2帖
  • 求助:0帖
  • 帖子:24帖 | 5342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10407
  • 注册:2004年8月21日
发表于:2009-01-01 20:16:32
46楼

  如果是6个变量呢?按照上面的思路,以第45楼的模型所在“空域”为第6变量“F”的“0空域”,再拓展出与之互为镜象的另一个“空域”作为变量“F”的“1空域”。如下图所示,也谨供参考:

 

wanggq

  • 精华:2帖
  • 求助:0帖
  • 帖子:24帖 | 5342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10407
  • 注册:2004年8月21日
发表于:2009-01-01 20:26:52
47楼

  但是,请网友们注意:

 

  用几何的方法解逻辑问题,在变量不多的情况下,它的“直观”这一优越性是很凸出的。不过随着变量数量的增加,“几何法”的优越性就迅速丧失。所以,当变量多于四个以后,一般都不用“几何方法”中的“立方体法”了!

wanggq

  • 精华:2帖
  • 求助:0帖
  • 帖子:24帖 | 5342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10407
  • 注册:2004年8月21日
发表于:2009-01-02 20:42:32
48楼
化简逻辑函数的方法是爱动脑筋的人创造出来的,只要恳动脑筋,可以想出多种多样的方法来。我们可以把三维的“立方体”法与平面的“卡诺图”法结合起来使用,使7变量的逻辑函数的化简也变得简单起来。

wanggq

  • 精华:2帖
  • 求助:0帖
  • 帖子:24帖 | 5342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10407
  • 注册:2004年8月21日
发表于:2009-01-02 23:56:21
49楼

  请参阅相关内容《殊途同归》第264及265楼“机床aa”的言论。我抽空写了以下几个帖子,其中有一层意思就算是对“机床aa”先生的反击! 

wanggq

  • 精华:2帖
  • 求助:0帖
  • 帖子:24帖 | 5342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10407
  • 注册:2004年8月21日
发表于:2009-01-03 00:52:07
50楼
 

  我们把“卡诺图”的每一个“最小项”当作一个“空间域”,在每一个“空间域”里建立一个三维的几何模型,从而将两种模型结合起来作为另一种化简逻辑函数的方法来运用。

  对于《殊途同归》一帖中的《图1》所示梯形图程序的化简可用下面这个组合模型来化简:

 

<待续>

wanggq

  • 精华:2帖
  • 求助:0帖
  • 帖子:24帖 | 5342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10407
  • 注册:2004年8月21日
发表于:2009-01-03 14:30:25
51楼

  

芳季

  • [版主]
  • 精华:5帖
  • 求助:5帖
  • 帖子:86帖 | 5336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20165
  • 注册:2003年1月31日
发表于:2009-01-05 12:18:22
52楼

已阅.

好!继续说。说到我的点子上了。

wanggq

  • 精华:2帖
  • 求助:0帖
  • 帖子:24帖 | 5342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10407
  • 注册:2004年8月21日
发表于:2009-01-07 23:03:13
53楼

 

 




wanggq

  • 精华:2帖
  • 求助:0帖
  • 帖子:24帖 | 5342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10407
  • 注册:2004年8月21日
发表于:2009-01-07 23:12:09
54楼

  

wanggq

  • 精华:2帖
  • 求助:0帖
  • 帖子:24帖 | 5342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10407
  • 注册:2004年8月21日
发表于:2009-01-08 16:45:36
55楼

 

  可能有些网友会有疑问:在《图1》所示的梯形图中,从0步开始的跟“X4、X5、X6”相关的这一条“OR”支路,哪有跟单独一个“X0”触点相“并联”呢?,这不是无中生有吗?这单独的一个“X0”并联支路是从哪里得来的呢?!

  这单独的一个“X0”支路,是由3 条“OR”支路化简而来的一部分:

X0•X1 + X0•/X2 + /X1•X2 = /X1•X2 + X0

这等式右边的第2项就是“单独的一个X0”并联支路。

 

   这里运用了公式:   A ·/B+B = A + B   (这也叫“吸收律”), 同时还运用了“摩根定理”。

 

   为了使基础差的网友也能看明白,接下来我再用图解法来帮助大家理解。<请继续关注>

wanggq

  • 精华:2帖
  • 求助:0帖
  • 帖子:24帖 | 5342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10407
  • 注册:2004年8月21日
发表于:2009-01-08 23:01:26
56楼

[温馨提示:如果您在阅读时,这个帖子的图片被隐去了右边的部分看不到,就请点击《宽版帖子原貌》]                                                                          

wanggq

  • 精华:2帖
  • 求助:0帖
  • 帖子:24帖 | 5342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10407
  • 注册:2004年8月21日
发表于:2009-01-09 10:32:57
57楼

 [温馨提示:如果您在阅读时,这个帖子的图片被隐去了右边的部分看不到,就请点击《宽版帖子原貌》]



  上面56楼,我用4维的“立方体”模型来求解3个变量的逻辑问题,目的是为了给后面我要进行的4 变量逻辑问题的化解打下基础。也可以用于两种“立方体”模型解同一问题之方法的比较。

  3变量的逻辑问题用3维“立方体”模型来求解更为简便:

 


wanggq

  • 精华:2帖
  • 求助:0帖
  • 帖子:24帖 | 5342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10407
  • 注册:2004年8月21日
发表于:2009-01-10 22:27:05
58楼

  [温馨提示:如果您在阅读时,这个帖子的图片被隐去了右边的部分看不到,就请点击《宽版帖子原貌》]

 

《图1》所示梯形图之逻辑关系的最简形式中那个单独的一个“X0”支路,是由3 条“OR”支路化简而来的一部分


               X0•X1 + X0•/X2 + /X1•X2 = /X1•X2 + X0



               这等式右边的第2项就是“单独的一个X0 ”并联支路。



   这里运用了公式:   A ·/B+B = A + B (这也叫“吸收律”), 同时还运用了“摩根定理”。

 

结合这一例题,我再用“立方体”模型来表达摩根定理:

wanggq

  • 精华:2帖
  • 求助:0帖
  • 帖子:24帖 | 5342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10407
  • 注册:2004年8月21日
发表于:2009-01-12 14:20:03
59楼

      [温馨提示:如果您在阅读时,这个帖子的图片被隐去了右边的部分看不到,就请点击《宽版帖子原貌》]                                                                                               

wanggq

  • 精华:2帖
  • 求助:0帖
  • 帖子:24帖 | 5342回
  • 年度积分:0
  • 历史总积分:10407
  • 注册:2004年8月21日
发表于:2009-01-12 22:08:17
60楼

       [温馨提示:如果您在阅读时,这个帖子的图片被隐去了右边的部分看不到,就请点击《宽版帖子原貌》]                                                      


热门招聘
相关主题

官方公众号

智造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