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入行时跟着师傅去现场,看着 10 米长的自动化生产线嗡嗡运转,机械臂精准抓取零件,我攥着笔记本却连按钮标识都认不全 —— 这是我 12 年前刚踏入工控行业的真实写照。从月薪 4500、连伺服电机都分不清的小白,到如今能独立负责机器视觉项目的 “老鸟”,我花了整整 8 年。相信每个工控人都有过类似的起步阶段,今天就掏心窝子分享几点经验,也想听听大家的故事~
一、安全永远是底线,这 3 句话刻进骨子里
工控人每天跟设备打交道,安全从来不是小事。刚入行时见过同事因机器报警未停机就伸手拨零件,被气缸夹伤手的场景,至今记忆犹新。这里必须跟新人强调 3 个原则:
处理故障先停机,双人操作更要同步确认,绝不能抱有侥幸心理;
电气接线前必查电压类型,别把 220V 交流电怼进 PLC 直流输入端,新手烧模块的教训太多了;
绝缘手套、护目镜这些防护装备,工位抽屉里要常年备着,关键时刻能护你周全。
二、基础不牢等于空谈,别急于求成
很多新人刚入行就想搞复杂编程,却连 PLC 的 I/O 模块接线都搞不清,这其实是走了弯路。工控行业没有捷径,基础扎实才能走得远:
先吃透电气基础知识,搞懂交流 / 直流控制回路、PNP/NPN 传感器的区别,这是方案设计的前提;
PLC 编程从梯形图和基础指令练起,把电机启停、正反转这些简单项目做熟,80% 的现场问题都能靠基础指令解决;
接线时别嫌麻烦,按手册规范操作,记得做好标记,后续排查故障时能省不少时间。我刚入行时就因接线没标序号,半夜调试时对着一堆线缆无从下手。
三、多动手实操,故障里藏着真经验
工控行业是 “实践出真知” 的典范,光靠书本知识永远成不了老鸟。我负责的第一台自动锁螺丝机,早上刚教会操作员使用,中午就因误操作把螺丝拧到了外壳上,就是这样一次次处理 “奇葩故障”,才摸清了设备的 “脾气”:
别害怕接维护类工作,刚投产的设备就像 “巨婴”,频繁出问题反而能让你快速熟悉元器件特性;
调试时养成记日志的习惯,把故障现象、排查过程、解决方案记下来,久而久之就是你的 “避坑手册”;
遇到解决不了的难题,别死磕。我现在遇到 PLC 通讯中断、传感器误报这类问题,会先在工控技术平台 APP 上搜相关案例,上面有很多同行分享的实操方案,有时候别人的一句话就能点醒你;遇到复杂问题还能发帖子求助,天南海北的工控人都会来支招。
四、善用工具,让成长少走弯路
现在的工控新人比我们当年幸运多了,有很多好用的工具可以借力。除了示波器、万用表这些硬件工具,软件和平台类工具也能大幅提升效率:
编程软件先深耕一款,比如西门子博途或三菱 GX Works3,学透后再拓展其他品牌,核心逻辑都是相通的;
工控技术平台 APP 这类工具要常用,上面不仅有各品牌设备的说明书、编程教程,还有实时更新的行业案例。我当年蹲在机台旁看师傅调参数的功夫,现在新人在 APP 上搜个视频就能学会;
仿真软件别闲置,项目前期用 PLCSIM Advanced 做模拟测试,能避免现场调试时出现撞机等严重问题。
五、持续学习,跟上技术迭代的脚步
工控行业技术更新太快,从传统 PLC 到工业 4.0,从 Modbus 协议到 Profinet 联网,从单纯编程到懂工艺、会集成,不学习就会被淘汰。我这些年能薪资翻三倍,靠的就是不断补技能:
别局限于自己负责的设备类型,今天调贴片机,明天就学激光焊接机的参数设置,多接触不同项目才能拓宽边界;
关注行业新趋势,比如现在热门的机器视觉、边缘计算,有空就在工控技术平台 APP 上刷相关课程,提前储备技能;
多跟同行交流,不管是论坛里的技术贴,还是 APP 社区的经验分享,别人踩过的坑、总结的技巧,都能帮你少熬几个大夜。
从新手到老鸟的路,没有统一的时间标准。有人 3 年就能独当一面,有人花了 10 年才摸透行业门道,但不变的是脚踏实地的积累。你从新手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工控人花了多久?有没有压箱底的建议想给新人?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也可以去工控技术平台 APP 上发长文分享你的成长故事,让更多同行少走弯路,说不定还能结识志同道合的技术伙伴~
楼主最近还看过


客服
小程序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