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章《SAP的工业互联网策略 》中,介绍了Ready-to-Run模式,有朋友提到在数字化转型中,Ready-to-run只是理想状态,言外之意现实中不可能存在Ready-to-run的模式,想对这个问题做一些讨论。
如果用户采购了软件,安装上直接就可以使用,类似于日常采购的Microsoft Office这样的软件,这是最常见的Ready-to-Run的模式。To C的软件以及有一些功能非常通用的To B类软件可以做到。
对于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如果实施企业应用管理软件,通常都需要一个比较长的实施周期,将软件与业务流程融合,To B的绝大多数软件,从用户角度是很难做到采购回来即可使用,即很难做到Ready-to-Run。
而从供应商的角度,如果提供的是一个成熟的解决方案,做到开箱即可使用,可以看作是Ready-to-Run,但这种Ready-to-Run也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1、行业差异大,开箱即用的企业应用软件,需要按行业划分,具有行业属性;
2、针对行业特点做好了产品的预配置,各个功能之间已经实现了预集成;
3、融入了最佳实践/未来实践的产品解决方案;
4、提供了模板数据【测试数据】。
具备以上条件,相关软件即可以开箱即用。但用户还需要做相应的数据导入。
大部分成熟企业,80%的业务是成熟的业务,20%的业务是创新的业务。而这80%的业务中,企业是希望能够用成熟的方案【标准方案】,而不需要再承担定制开发的风险,这类的业务管理,需要的是成熟的产品。
Ready-to-run模式强调的是方案的成熟性,指的是企业流程中标准的部分,已经经过成熟企业验证,不需要再做定制开发。【产品功能成熟,企业数据导入工作还需要一个周期】
根据一家调研报告的数据,在对SAP的用户调研中,发现只有20%的企业认为他们的流程是标准化的流程,30%的企业认为他们的流程相对标准化,而50%的企业认为他们的方案是高度标准化的。
对于标准化流程的企业,接近100%的功能可以通过方案实现;对于相对标准化的企业,标准的产品可以实现接近50%流程,而对于高度定制化的企业而言,标准功能可以覆盖40%的流程。
从这个调研中可以看出,有20%的企业是可以实现Ready-to-run的。
即便是高度定制化的产品,使用标准功能,也可以覆盖40%的业务流程。
就如高度定制化的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40%的流程可以通过标准功能实现,这部分功能通过Ready-to-run实现;而60%的功能,需要通过定制完成,这样就要求平台提供用户定制创新的工具,这些工具属于Ready-to-build模式。
SAP的解决方案是构建在BTP平台之上,而BTP支持Ready-to-build能力,所以对于高度定制化的客户,可以使用两种模式。
来源:微信号xuyongshuo-work
作者:许永硕
该作品已获作者授权,未经许可,禁止任何个人及第三方转载。
楼主最近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