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智能制造的推进过程会遇到一些困难。下面重点分析了一些容易忽视的困难以及困难之间的逻辑关系。
从IT从业人员的角度看,智能化最具一般性的做法,就是把人脑中的知识进行数字化、模型化,放入计算机中(而不是让计算机自己产生知识)。这种做法最大的好处,是具备很好的可行性——因为计算机的学习能力远不如人类。
我们对智能最基本的理解,是信息感知、决策和执行三个过程的统一。所以,推进智能化所需要的知识,也就围绕着这三个过程展开。但是,我们又曾经反复提出:智能化的目的是创造价值。这个观点可以落实到以上三个要点:感知,要感知与价值相关的信息;决策,围绕价值最大化展开;执行,价值创造的落实。
数据和知识怎么才能与价值挂起钩来呢?依靠的是业务人员而不是IT人员的知识。所以,智能化的做法往往还需要进行转化:把甲方业务人员大脑中的专业知识,转化到乙方IT人员的大脑中。据我的观察,甲方业务人员一般并不善于直接将自己的知识转化出来,所以必须经过这样一个“二传手”,才能将乙方IT人员获得的知识转化到计算机中去。
问题还不止如此。甲方业务人员,凭什么愿意贡献知识?这里有一个意愿性问题。甲方业务人员怎么能表达清楚?这里有一个能力的问题。这两个问题不解决,转化的过程也会有困难。要解决第一个困难,需要企业的制度创新、文化基础;解决第二个困难,可能需要培养一些特殊的人才,善于完成问题的转化,并且有方法论和工具支撑。
乙方IT人员能否把知识转化成代码呢?还会有一些困难。有的可能需要一些专门搞特殊算法(如控制算法)的人来解决。知识转化到计算机以后,还会面临知识的碎片化、冲突问题和知识灵活配置的问题。这个时候,需要设计好的软件架构和平台来解决。
除此之外,还可能有数据采集存储与处理的困难、有信息安全、数据可靠性的困难、资金投入的困难、开发能力的困难等。人们谈论这些问题较多,我就不多说了。
楼主最近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