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纪六十年代的工业革命用机器代替人工,将人类从繁杂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也让人类走上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高速公路”。但是,环境污染问题也伴随着人类技术的进步逐渐凸显出来。
浙江大学环境健康研究所所长 刘维屏
在2017年12月3日的浙江省第八届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上,来自浙江大学环境健康研究所的刘维屏所长带来了题为《手性污染物的分离、表征及B型稳定性》的精彩报告。为我们上海自动化仪表三厂详细介绍了在手性污染物研究领域的最近进展。
刘教授介绍,我国作为世界上化学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有机污染物成为最主要的污染物。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以其难降解、半挥发易迁移、高毒性、结构复杂、同系物及异构体多等特点成为有机污染物中最棘手的问题。2001年5月,联合国通过《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我国成为第一批签约国。
刘维屏解释说,在环境界由于化学结构多样性的存在,对于同分异构体中的构造异构环境界已经有了普遍的认识,而立体异构中仅仅是对其中的非对映异构有了基本的认识,对于对映异构的认识还远远不足。再加之由于手性分子对映异构体同一性和差异性的存在,让手性分子对映异构体的研究更具有价值,同时也让难度变大。
之后,刘教授回顾了1956年由抑制孕妇早孕反应的药物“反应停”而引发婴儿“海豹肢症”这一现象,对手性污染物的研究背景及生态环境问题做出全面分析。又用异丙甲草胺除草的对映体选择性、联苯菊酯杀虫的对映体选择性等实例讲解了对映体的选择性分离与分析、选择性代谢与降解以及选择性吸收的问题,系统阐明了环境污染、健康风险与手性污染物的紧密关联。
刘维屏谈到,在手性研究领域,手性分离、分析和表征这一瓶颈让手性研究进展缓慢。对此,刘维屏提出了研究对映体分离制备模块、开发绝对构型表征模块、稳定性检测模块三个研究目标,从而尽快形成一套完善的手性分离、表征及稳定性的研究系统。最后,刘教授向与会人员展示了他在该领域的部分研究成果。
刘维屏简介:
刘维屏,男,1958年生,江苏常州人,博士,现任浙江大学环境与资学院院长,浙江省高校“钱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大学“求是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浙江省“钱江学者”和浙江大学“求是学者”特聘教授。兼任中国化学会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水处理化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POPs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环境科学学会和浙江省生态学会副理事长;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美国化学会(ACS)、美国科学促进协会(AAAS)会员等。1982年浙江大学化学系毕业留校工作,先后获浙江大学环境化学硕士学位和东京农业大学应用生物化学博士学位。1990年以来,先后在意大利萨萨里大学生物与环境科学系、美国农业部Salinity国家实验室、日本九州大学、日本东京农业大学、美国加州大学等留学和高访。
主要从事环境污染控制化学,环境污染与健康方面的研究。近年来,主持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国际合作项目及等国家课题10多项。有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被Science、Science Daily、Environ. Sci. Tech.、《科学时报》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与科技媒体作为科学新闻介绍与评述。已在PNAS USA、Trends in Anal. Chem.、Environ. Sci. Technol.、Chem. Res. Toxic.、Toxicology、Environ. Toxic. Chem.、J. Agric. Food Chem.、J. Environ. Qual.等国外期刊发表论文近200余篇,研究论文已被引超4000次(其中SCI引用>2000次)。获省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